【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黃鳳鳴 報導:遺存在村落里的歷史文化、非遺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作為城市歷史的見證者,承載着一座城市的人文記憶和文化積澱。12月29日,由深圳南山街道黨工委、南山街道辦事處舉辦的「尋根南山歷史文化 共建和諧幸福灣區」探尋村史文化徒步活動正式舉行。南山區委副書記、區長黃湘岳、南山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饒紅蕾、南山區政協主席陳軍、南山區委常委、區紀委監委書記張華偉、南山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路玉萍、南山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鄧志榮、南山區政府副區長練聰、南山街道黨工委書記杜煒平、南山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黃北球等相關領導與數百名市民群眾一起,用腳步丈量南山街道,穿越南山五村代表性古建築和文物保護單位,一路追溯深港宗族文化的根源,領略南山祖宗先輩奮鬥的光輝歷史,品嘗南山五村的特色美食,感受古村悠久而又獨特的歷史人文。
探尋村史文化徒步活動現場
步行7公里,盡覽7大宗祠10大古迹
為致敬新中國成立70周年,本次徒步活動全程為7公里。徒步參與者五人一組,手持通關文牒,從位於南山街道的南園警務室出發,途經七個宗祠建築及十個古迹,共收集齊17個點位的印章即可完成徒步任務。作為本次徒步活動的代表景點,位於南山村的陳郁故居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也是南山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位於北頭村的北頭陳列館是深圳首個村史博物館,這個村史博物館現已成為村民「致富思源、富而思進」的教育基地,以及宣傳改革開放、黨的大政方針的陣地;位於向南村的侯王古廟,有延續了300多年的的侯王誕祭典,獅子賀廟、獅子巡遊、放生儀式、品嘗大盆菜、粵劇雜技表演等精彩節目見證着向南人傳承親情和文化的一縷香火;位於南光村的鳳孫吳公祠為南山保存較好的清代晚期建築,是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園村的解元祠始建於明萬曆七年,是南園村鄉鄰為紀念知名鄉賢、深圳首位文解元吳國光而建,是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探尋村史文化徒步活動現場
觀醒獅聽粵劇,全程色香味俱全
本次徒步活動的過程中,參與者可以觀賞到向南醒獅隊和南園粵曲團帶來的充滿濃郁嶺南特色的演出;在解元祠、陳郁故居、深圳樹王等點位可以參與各具特色的互動遊戲。在五個村的美食打卡點——陳氏宗祠、吳氏宗祠、北頭陳列館、侯王古廟、南光文化廣場等地還可以品嘗到色香味俱全的當地美食:大盆菜、蚝仔粥、酥炸生蚝、大小煎堆、炒米餅、油角、茶果、煎鴨、炸犬魚、黃蜂窩……這些充滿濃郁本土風情的客家美食均由村裡股份公司及村民親手製作,原汁原味充滿鄉情。當徒步參與者完成了17個點位的打卡後來到終點後,可參與票選南山街道最具人氣的五大景點和五大美食,並獲得精美的紀念獎牌一枚,與印有五村景點介紹的通關文牒一起,留存住本次徒步活動最為珍貴的記憶。
探尋村史文化徒步活動現場
銘記歷史留住鄉愁,傳遞宗族文化正能量
文化古迹不可再生,一梁一柱,一碑一刻,一磚一石,在歷史和現實之間架起了對話與溝通的橋樑,讓我們從歷史源泉中不斷汲取智慧。數百名徒步者在到達終點後,現場簽署了「志願保護南山街道文化古迹倡議書」。呼籲以實際行動保護歷史文物,傳承文化血脈,共建魅力家園。
改革開放四十年,南山建區三十年,村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滿足的同時,他們卻始終鍾情留戀本地文化,對於古迹保護和文化傳承有着十分高貴的堅持。粵劇與舞獅作為南山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裡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探尋村史文化徒步活動現場
留住鄉愁才能留住人心。習總書記曾提出「城市規劃和建設領域要更多採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以及「涵養同宗同源的文化底蘊」。一直以來,南山街道結合現有五個城中村宗祠故居遺址及「南園模式」、「南光樣板」等亮點資源,積極通過傳承傳統文化、保護文化遺址,結合城中村綜合治理及舊城改造,從歷史文化中總結城市管理智慧,積極提升社會治理服務水平。讓街道居民留得住「鄉愁」的同時,更凝聚了深厚的民情民意,為破解社區治理難題貢獻了「南山智慧」。
本次活動不僅開創了「黨建+村史+徒步」這一全新模式,更深度挖掘了南山獨特的民俗風情,弘揚了傳統歷史文化,涵養了同宗同源的文化底蘊,傳遞了宗族文化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