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張麗娟 報導:第21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於12月14召開,華為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出席論壇時表示,隨着5G,AI,和雲計算的快速發展,產業將進入以智能化為代表的數字經濟階段。中國的數字經濟和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將會成為世界標杆。他認為,當前正處於信息化產業周期的中段,若在下一輪產業周期中勇立潮頭,需要產業鏈升級,同時,發展根科技,加大基礎研究核心。
行業跨入數字化產業周期
徐文偉堅信,未來二三十年將進入智能社會。以5G,物聯網,雲等為代表的ICT基礎設施,是智能世界的基石。
根據長波周期理論,在進入工業社會後,經歷了4次大的產業周期,每個周期大約50-60年。徐文偉認為,我們處於信息化產業周期的中段,前30年以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為代表,推動了信息,計算和通信等產業的大發展,造就了一批代表性的企業。而在產業周期的後30年,以應用和服務創新為代表,產生了社交網絡,雲服務等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同時也為新的一輪產業周期孵化和發明突破性的基礎技術。隨着5G,AI,和雲計算的快速發展,將使能千行百業的數字化轉型,產業將進入以智能化為代表的數字經濟階段。
徐文偉表示,根據華為2025 GIV(全球產業願景)報告,到2025年,全球14%的家庭將擁有智能機械人。在製造領域,每萬名製造業員工將與103個機械人協同工作;到2025年,97%的企業將採用AI。他認為,今年是5G元年,2020年5G智能手機出貨量將達到1.2億部,更為重要的是,5G+AI已經在媒體、智慧城市、製造、醫療健康等發生了未曾想像到的變化。
挖金23萬億美金的數字經濟
在數字經濟時代,實體經濟和製造業依然是基礎。徐文偉介紹,世界銀行研究數據發現,近30多年,全球價值鏈微笑曲線出現變化,研發與營銷服務這兩側笑得更燦爛,意味着兩端獲取最大的價值。而日本研究機構對製造業研究發現,採用ICT技術優化生產流程提升效率,從而提升製造環節的附加值佔比,比研發與營銷服務比重還高,微笑曲線出現反轉,稱為「武藏曲線「。在他看來,「微笑曲線」與「武藏曲線」二者並不矛盾,這反映了全球化過程中,企業在發展不同階段競爭力的變化;核心製造和尖端製造更是高科技,製造業不是低利潤的代名詞。「我們欣喜的看到,中國的製造業能力也在快速提升,中國高科技製造業2017年實現將近16萬億收入,比2012年增長56%」。
華為與牛津研究院合作,對數字經濟研究發現,2025年全球產業數字化機會將高達23萬億美金,其中製造(6.4萬億美金)、信息科技(5萬億美金)將成為全球競爭的核心高地。徐文偉認為,5G提供的無處不在的低時延,高帶寬的大連接能力,結合AI作為數字化通用使能技術,創造業務價值,構建在數字平台上的千行百業的行業知識,將實現行業數字化轉型,驅動產業升級。
在徐文偉看來,5G的發展速度將超乎想像:達到全球5億用戶,3G時代用了10年,4G用了5年,預計5G將只要3年。到2025年,全球58%的人口將享有5G服務。中國無論在5G產業鏈的完備和領先性,還是頻譜資源、基站數量、消費者的認知和需求、尤其是企業的熱情參與度、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動方面,都是全球最好和最強的,中國的數字經濟和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將會成為世界標杆。
為下一輪產業周期做準備
徐文偉認為,當前正處於新理論,新技術再一次爆發的前夜。跨學科的鏈式反應是這一波科技創新的新特徵,尤其是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所有領域科學研究創新的基礎,如同信息技術已經成為各個產業的基礎一樣。人類社會必然走進智能社會。那麼面向未來,如何才能在下一輪產業周期中勇立潮頭? 他建議,產業鏈升級,構建長板,發揚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做一些無用之用的研究,踏踏實實在高精尖領域做到無可取代。其次,創新必須升級到發明,為下一個周期提前投入。他認為基因技術在這二、三十年一定有大的突破,促使生命科學、生物技術、納米醫療等巨大突破;電子與基因結合會催生出什麼場景,不可得知;分子科技直接合成前所未有的材料;人工智能也必在此期間得到大規模的應用。
第三,科研升級,發展根科技,加大基礎研究核心。他認為,從信息產業端到端的分層,數學、算法是打造靈魂(芯片與架構等)、物理、化學是打造筋骨(設備與材料),而大學是理論突破和技術發明的源頭,教育是一切的根本。此外,徐文偉認為,開放升級,堅持以開放的確定性來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多種學術思想的碰撞、交流、思辨和爭論,是科技創新的內在要素。只有參與到全球的科學研究中,在「高水平」的國際環境中,與高手一起,才能成為高手,成為領先者,因為科學體系是一個整體,不存在兩個分離的科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