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在綿陽市老年大學外的文化院壩,一座30平方米全鋼結構的24小時智慧「紅色書屋」正在加緊建設。「該書屋建成後藏書和運行數據與系統內各圖書館、書屋的數據云同步,與系統內的圖書館、書屋可實現通借通還、身份通用、押金通用,24小時免費開放、免費無線WiFi,極大地方便了市民文化生活。」涪城區文廣旅局局長舒樹東介紹說,作為主管單位管理人員可通過手機APP進行遠程管理,實時查詢、監管其運行情況,極大地提升了公共圖書館智能服務的效能。
在西園村文化中心,用手機掃「二維碼」就輕輕鬆鬆的完成了借書程序。圖書管理員李麗萍介紹說,現在村民只需刷一下二代身份證或掃「二維碼」,就能在全區各個「雲書屋」之間「通借通還」。「還可以通過手機上下載的『跳蚤雲圖』APP完成線上預約書籍,也可以直接在線上看免費電子書。」
近年來,涪城區精準對接群眾需求,加大資金投入、技術研發、資源整合,讓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質量、效能、價值不斷提升。2018年,涪城區累計投入財政資金4637.5萬元用於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占區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1.95%。目前,全區擁有國家一級館綿陽市文化館面積7235平方米,直屬群眾業餘文藝團體30支;區文化館面積6200平方米,直屬群眾業餘文藝團體32支;綿陽圖書館,館藏圖書60萬冊。國家二級館涪城區圖書館面積4500平方米,館藏圖書40餘萬冊;全區106個行政村、77個社區均建有綜合文化站、文化活動室、文化中心,全部免費向群眾開放。
據了解,目前涪城區共有包括前期建成的「雲書屋」在內的數字化管理書屋200多個,創新的「一元文化」入選文旅部2019年數字文化推廣項目。同時,作為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核心區,涪城區在推動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還依託「涪城文化雲」、「涪城雲書屋」、「文旅涪城」等平台,通過電腦、手機APP、微信、公共文化一體機等傳播數字公共文化服務,實現各類平台的互聯互通,形成實體、網絡、自助、移動服務互補的文化服務系統。持續推進廣播電視戶戶通、「一元文化」、「童伴閱讀」等數字公共文化服務進農村、進社區。
藉助企業力量,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出資出智出力。 舒樹東介紹,目前,「雲書屋」「24小時智能書屋」等都是由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通過研發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利用高新技術服務和促進文化惠民工程建設,為群眾開放更多的個性化公共文化服務。
近年來,涪城區以政府採購公共文化服務為抓手,建立了需求導向型公共服務體制,並完善了公共服務績效考核機制。搭建以區、鄉鎮文化館站為核心的多主體公共服務供給模式,手拉手藝術團、高校閱讀輔導志願隊等社會力量文化志願者6000人次服務城鄉群眾。「接下來,我們將按照『加快文化和科技融合,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創建思路,將『文化內容數字化、文化設施智能化、傳播渠道互通化、免開管理精準化、服務對象均等化、文化活動品牌化、服務購買社會化』通過科技的融入,探索科技與文化融合、管理與服務融合、線上與線下互通,進而努力形成在全國範圍內有創新性、帶動性、導向性、科學性的創建成果。」舒樹東表示。(張麗 張寶杉 楊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