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古稱龍州,郡連氐羌,境帶靈山,其地四塞,山川重阻。峭壁雲棧,聯屬百里,五關設險,六閣懸崖,夷夏襟喉,川蜀保障。周秦時期,平武為氐羌民族聚居之地,是氐人所建白馬國一部分。自西漢置剛氐道以來,已有2200多年歷史,北魏後期到中華民國初期,其間有1100餘年的郡、州、府治地。西晉武帝太康元年,東吳滅亡,天下歸晉,朝廷乃更廣武縣名為平武縣,此為縣境內第一次以「平武」為名。「平武」之名,系取「陰平」之「平」與「廣武」之「武」組合而成,乃「天下從此太平,永遠休兵罷武」之意。
明代西城門 胡宇寬 攝
改土歸流 龍州升格龍安府
龍安府的建置始於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平定龍州宣撫司宣撫使薛兆乾叛亂之後,朝廷對龍州土司實行改土歸流,改龍州宣撫司為龍安府。其治地位於今平武縣龍安鎮,明清時一直是涪江上游地區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城池建好後,龍州軍民千戶所、龍州宣撫司、龍安府及平武縣都設治於此。龍安府是明、清至中華民國初設置於今四川省綿陽市北部及廣元市西部一帶的一個二級政區,治所在今平武縣城龍安鎮。明清兩代,龍安府境域整體穩定,略有變更,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平武、江油、北川、青川四縣(市)。清代雍正、乾隆年間,還一度管轄今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北部和松潘等。龍安府的得名,是取「薛氏土司叛亂已經平定,龍州從此安寧」之意。「誰鑿鴻蒙一線開?盤空鳥道傍岩隈。遙通隔岸緣繩度,忽斷懸崖接棧來。樹杪穿雲疑作雪,石橫障水激成雷。只因鎖鑰西陲重,不惜流沙遠堠台。」這是清初龍安知府、浙江人翁佶的《小河道中詩》。形象地描述了地處涪江上游崇山峻岭之中的龍安府地理環境的險峻和重要戰略地位。
明代城牆 李貧 攝
轄地瘦身,龍安府歸於寂寞
明朝的龍安府版圖,像極了一個囂張的胖子,除了背後動不得的雪山,伸向別處的都是武功招式。明末清初的動亂,給了中央政府治理這個胖子的機遇。清朝建立後,仍設龍安府。順治六年(1649),境內各土司歸順,仍各授原職襲任。順治十年(1653),省江油縣入平武縣。順治十六年(1659),並青川守御千戶所入平武縣。康熙元年(1662),復置江油縣,仍隸龍安府。雍正七年(1729)撥松潘衛隸龍安府。雍正九年(1731),撥綿州彰明縣(今江油市之一部,治今江油市彰明鎮涪江西,1958年與江油縣合并)隸龍安府,並改松潘衛為松潘廳。時龍安府轄平武、江油、彰明、石泉四縣,松潘一廳,及平武縣境內的黃羊關土長官司、陽地隘口土通判、龍溪堡土知事和石泉縣境內的壩底堡、艾林堡等土司,此為龍安府極盛的黃金時期。
平武縣城 胡宇寬 攝
乾隆二十五年(1760)松潘廳由散廳升為直隸廳,直隸於省,龍安府仍轄平、江、彰、石四縣及各土司。清初,江油、彰明都曾經因為人口大幅度減損而被裁撤,養足了精氣神之後,全部歸於龍安府之下。兵燹之後,生民重聚,這邊的里,那邊的甲,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王朝的輿圖板塊。龍安府伸向川北的胳膊訕訕地縮回來了,擠到岷江邊的肥膘被茂州不客氣地擠回,楔入綿州的馬步踩着彰明,站得極穩極深,以前的種種囂張,化作不傷人的小拳頭,向身後無人處搗得更深。涪江干游,至此霍然有了脊柱的感覺,龍安山河變得更清晰。就像要完成一種歷史的宿命,龍安府及首縣平武,自清朝中後期以來,地位卻是逐步削弱。乾隆年間,因龍安學子多屬寒士,平武、石泉兩縣山川險阻,道路迢遙,為方便學子參加「府試」和「院試」,始設「考棚」於江油縣城(今武都鎮)。此後,龍安府知府多借江油「考棚」為臨時府署,而不常駐平武。
古龍安府地圖
中華民國二年(1913),廢除龍安府。府轄各縣隸川西道(次年改稱西川道)。從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到中華民國二年(1913),龍安府共存在了347年。龍安府大部分時間所轄平武、江油、彰明、石泉四縣,民間俗稱「龍四屬」。因平武縣為龍安府首縣,是府治所在,民間至今仍然稱平武縣境域為「龍安山河」,平武縣縣城所在地至今仍叫龍安鎮。(張麗 張寶杉 何代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