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張曉磊 報導:老城、老街、老巷口、老巴洛克建築、最鼻祖的老中東鐵路地圖……老哈爾濱。
這個世界,但凡冠上「老」字,總會帶有「泛黃」與敬畏,彷彿看着整個時代剝落了潤濕了擰乾了,最後在眼前褶皺着鋪展開來。紙上的鉛字、圖中的剪影、舊時的物件……大浪淘沙經典記憶。
雖然「老」字看上去聽上去都略顯距離感,不過,貴在城市老了,承載百年厚重 ,傳承千年文化。 哈爾濱就有這樣一個「老」地方,雖聽不到千年古剎鐘聲,卻可白雪深霧覓「禪音」。「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這便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楊偉東和他的「哈爾濱城史文物館」。走近一個人,走入一座城,揭開一個城市塵封記憶與音容,觸摸塵封在時間裏的滄桑印跡。
秋高氣爽、葉毯鋪地,漫步在哈爾濱太陽島上,猶如置身在色彩斑斕的油畫之中,遊人歡聲笑語,浸享恬淡與從容。在曲徑通幽處,一座薄荷綠瓦、粉紅牆壁的古堡式建築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徑口錯落有致、頗具特色的木質結構上寫着「哈爾濱城史文物館」幾個字,「城史」記錄著城市的歷史,保存着城市的記憶,在這如畫的風景中,內心更想去親近這座城、了解這座城,腳步隨心,記者走進了哈爾濱城史文物館,走近了館長楊偉東。
幾百件藏品 讓歷史與文化浸潤這座城
城史館是免費的,一進入館內,映入眼帘的就是帶有質感的木質結構牆壁,在橙黃色燈光的映襯下,哈爾濱城史文物館幾個字透露出「記憶」的光暈,撫摸着凹凸有致、略帶稜角的木質牆壁,彷彿瞬間被吸入了另一個時空,回到了中東鐵路時那個「年輕」的哈爾濱街道,老招牌、老廣告牌,現在看來依然時尚的老糖盒、老酒瓶……幾位身着洋裝的俄羅斯姑娘擦身而過,街道上熙熙攘攘,歡笑聲、音樂聲,好不熱鬧……
中東鐵路的各種坐標性、符號性展品,哈爾濱俄僑的珍貴資料、充分體現來自世界各地僑民曾在哈爾濱留下生活印記的展品、保存尚好的俄式傢具、頗具溫馨味道的俄式燭台……城史館中的幾百件藏品的代入感很強,濃厚的歷史氣息、獨特的文化韻味,讓人更想去「閱讀」這座城、讀懂這座城。
楊偉東:傳承歷史是責任與使命
由於太過沉浸,記者並未察覺哈爾濱城史文物館館長楊偉東已站在自己身邊,楊館長的一聲問候,將記者帶回了現實,楊館長戴着一副眼鏡,身上透露出一種文藝的氣質,他耐心地向記者介紹展館內的每一件展品,講述着展品背後的故事,講述着他與這些展品從「相遇」到「陪伴」的故事。
十幾歲時的楊偉東在學習書法之時,偶得書法老師的幾幅字,其中書有「道台」的這幅字引起了楊偉東的興趣,由於不明字的意思,四處求解,弄懂之後倍覺珍貴,這也就成為他收藏展品的啟蒙之一。後來,他喜歡上了鄰居——抗日英雄蘇炳文將軍家中的一幅俄羅斯油畫,蘇將軍見他喜歡便贈予他,一幅中國傳統書法、一幅俄羅斯油畫,是楊偉東對這座城市記憶最早的「藏品」,也開始了他的收藏之路,通過年復一年的日積月累,楊偉東的藏品越來越多,創辦城史館的熱情也是日漸濃烈。
「挖掘城市歷史文化價值,讓哈爾濱成為令人尊敬的城市。」這是楊偉東對創辦這個城史館的初衷,他說:「我對這座城市感興趣,對這座城市有感情,我願花時間去找尋關於城市的記憶,東西都是一點一點積累,很多文物也都是去拍賣會、古董市場一點一點去淘,有的時候關注一件東西,三年、五年、十年才能到我手裡,雖然遇到了很多磕絆,但我還是願意堅持,因為這座城市歷史的豐饒,還有文化給我帶來的力量與魅力,我始終對傳承歷史和文化有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我要繼續走下去。」
館藏珍貴史料 歲月埋沒不了的城市榮耀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歷史,哈爾濱,作為一座城市,它的中東鐵路文化就是歷史上的大文化。在城史館內,能找到目前為止最早並且保存完好的由中東鐵路管理局繪製的中東鐵路和哈爾濱市郊地圖,發行量僅為二十本的中東鐵路二十五周年紀念相冊。館內還收藏有1903年中東鐵路全線通車圖、1922年俄文中東鐵路全圖、中東鐵路機關報、鐵路員工證照等珍貴的歷史材料,保留着哈爾濱在中東鐵路時期的歷史印記。
哈爾濱歷史上第一張中文報紙《遠東報》、哈爾濱萬國救濟俄國貧民協濟會獎券給獎單、猶太醫院及哈爾濱各教堂文物、東北地區最早的電影製片機構——創辦於1932年7月的哈爾濱「寒光」和「明聲」公司——拍攝的電影《人間地獄》《心》《可憐的她》海報……都較為完整地在城史館內呈現,展品中還有中東鐵路首任督辦、被譽為哈爾濱開城鼻祖的許景澄和黑龍江巡撫程德全等人的書法作品。每一件文物藏品都代表着哈爾濱這座城市在歷史上走過的堅實足跡,對哈爾濱而言,每一份史料都彌足珍貴。
僑民紛紛點贊:這是哈爾濱最好的館
「無論是布展還是產品,這個館都是我到今天為止看到的在哈爾濱最好的館。」俄羅斯阿穆爾國立大學教授做出這樣的評價。阿穆爾國立大學校長及顧問,還有西伯利亞聯邦大學的研究學者都曾到訪並為楊偉東點贊,為城史館點贊。
越來越多對哈爾濱歷史感興趣的專家學者慕名而來,漸漸的楊偉東的朋友圈也是越來越大。其中就結實了一位忘年交,她是1938年出生在哈爾濱的俄羅斯姑娘巴莉亞,於1958年離開這裡,後來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任歷史教授,現已退休,她正在撰寫回憶錄,想憶起更多關於20歲前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事情,當她看到這麼多歷史文獻、資料和文物時,她被震撼了,她說:「來到城史館後,我發現很多內容都要重新寫了,這裡改變了我對那段歷史的認識。」以後每每回到哈爾濱,她都會在館內呆上一整天,她便與楊偉東成為了朋友。她對楊偉東說:「我沒有想到的是,要在國外很大的博物館和圖書館才能找齊的資料,你這裡竟然都有,還是這些博物館資料的總和。你一個不懂俄文的人能堅持這麼多年收藏這些史料和文物,真是讓我敬佩。」
讓城市歷史得到「閱讀」 讓城市精神得到傳承
據了解,哈爾濱城史文物館目前是哈爾濱唯一一個系統展示這座城市歷史的博物館,館內的全部展品均是用原件展示,其中二級文物數量遠遠超過東北歷史紀念館及哈爾濱文廟這兩大博物館二級文物的總和。城史館從文物的數量及質量到展覽的形式都頗具亮點。
楊偉東還善於呈系列收藏,哈爾濱的音樂文化、宗教文化、電影文化、建築文化等,都有較為完整的史料及文物,這些藏品不僅能夠讓廣大遊客更全面地了解這座城市的歷史,還可以讓生活在這座城市人更加了解她、尊敬她、捍衛她。
楊偉東說我最大的心愿是:「我希望把自己收藏的東西全部展示出來,讓更多的人去『閱讀』,讓我們的城市精神得到更好的延續和發展,並且更好地傳承下去。」交談間,楊偉東眼裡掠過一團陰雲。他的憂愁是目前展館面積太小,只能展示藏品中的二十分之一,但是其生存「張力」已至極限,無法擴大規模,藏品根本無法得到充分展示,還經常受到家人及朋友們的不理解或譏諷——被稱為不合時宜的人、中國的「唐吉坷德」。明明資金已捉襟見肘,還在一個人苦苦支撐,期待守得雲開見月明。但是楊偉東卻說:「不管多苦、多難,哪怕是傾家蕩產、露宿街頭,我初心不改,將這個館繼續支撐下去,如果有一天我老的動不了,我就把它交給政府,我是渺小的,即便我不在了,這個館還在,它屬於這座城,希望更多的人把它當做這座城市的『百科全書』,能讓這座城市的記憶和文化得到更好地傳承。」
哈爾濱城史文物館,存續着這座城的記憶,這是一個叫人肆意回憶和生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