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2019年9月29日,「第二屆貴州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主題研討會——非遺傳承與市場化」,在貴州西江千戶苗寨泊雲·西江酒店如期舉行。此次會議在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的指導下,在相關單位的大力支持下,邀請了貴州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貴州省首批核心專家王禮全先生;貴州省銅仁市原人大主任田建高先生;日本京進集團會長、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顧問、國際教育文化醫療資源交流機構理事長立木貞昭先生;京進集團董事上坊孝次先生;京進集團日語教育事業部部長渡邊正敏先生;貴州師範大學國際政治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岳蓉博士;貴州省博物館原館長、貴州文博學會會長李黔濱;黔系列品牌專家組組長、國際(貴州)民博會專家評審委員會主任申敏;貴州省歷史研究所原所長、多彩貴州旅遊研究院院長熊宗仁; 貴州省旅遊商品研發中心主任、貴州省奇石協會會長陳輝婭;凱里學院教授、苗族草木染專家楊文斌;優秀非遺傳承人,優秀非遺企業代表等嘉賓出席。
泊雲·西江秋山堂多功能廳
會議圍繞非遺傳承與市場化這一主題,從「貴州非遺的傳承與保護現狀、國際非遺的傳承與發展,以及貴州非遺傳承的市場化現狀及原因」三個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討,從非遺發展現狀出發,通過對中日非遺保護意識和措施的比較,共同為非遺傳承和可持續發展提出了一系列寶貴的建設性意見和創新思路。
王禮全表示,非遺不僅是特定的文化符號,更是貴州人民智慧精神的體現,非遺的創造者們通過他們的一針一線物化或者精神載體傳達出來,形成了開發潛力巨大的寶貴財富。
嘉賓合影
王禮全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智慧、情感與性格的重要體現,更是一個民族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延續更多依靠個人的力量,容易出現傳承鏈的中斷,像風一樣飄忽無定。某些領域或項目往往因傳承人的離去而走向衰亡,不經意間就會消失於歷史的塵煙之中,因此非遺傳承最重要的是非遺傳承人的延續和發展。
李黔濱表示:貴州非遺從內涵、技藝和審美藝術上來說都已在國內外得到了廣泛認同,但貴州非遺的發展尚未達到預期。從貴州黃平泥哨的發展來看,提出了「非遺的傳承會不會衝擊傳統文化這一值得思考的問題,同時他認為品牌化、產業化是非遺發展的主要方向,非遺需要保護性開發,需要對民族、社會、傳統文化負責。並總結道:生產是最大的傳承,買賣是最大的保護。」
日方嘉賓上坊孝次先生表示:在日本,對於演繹、音樂、工藝、技術等沒有具體形態,但對國家有意義的技藝稱之為非遺。詳細的介紹了日本對非遺保護和發展,主要通過從個人、團體、指定團體三部分來認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提到傳承人在日本被稱之為「人間國寶」,每年可獲得政府補助金200萬日元,同時還有地方和振興會幫助支持,並在現場展示了日本傳統祭祀節的宣傳海報。表示十分高興受主辦方(九瑞控股·丘山學院)的邀請來到美麗的西江千戶苗寨,並表示對西江對貴州的感情已經非常深刻。
主辦方九瑞控股董事長張大利先生發言
申敏表示:「一個地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大家主動認可並生活的就是文化,很多人說,西江千戶苗寨變化太快,我認為應該變,在傳統文化上的提升,要優勝劣汰適者生存。但對於外來文化的強行推廣,是對當地文化的破壞,非遺文創不是創造而是創新,非遺傳承要深挖,它並不只是一件藝術品,而必須是實用性和民族性的結合,這樣才更有生命力。並認為貴州的非遺傳承是具有光明前景的。」
熊宗仁在會上提出了「我們非遺發展既要回歸自然,又要走向現代化,度在哪裡的問題?」,值得大家深思。同時他認為:變化是文化傳承的基礎,非遺的傳承不光是民間的相助,更需要政府行業主管部門從體制、機制上創新。「非遺文化不是給前人看的,我們不僅要對今天所做的事負責,還要對未來負責。」
岳蓉博士闡述了從18世紀末,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為防止歷史建築受破壞而立法對相關的文化和建築進行保護的歷史。分析了日韓關於非遺傳承人的保護和尊重。她認為:「人們對未來的選擇,才是非遺傳承的方向。」
京進集團董事上坊孝次先生發言
九瑞控股董事長張大利先生從我國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年齡分析,(根據官方數據統計,80歲以上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有107人;70-79歲,237人;60-69歲,287人;40-59歲,444人;但40歲以下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只有7人。平均年齡63.29歲。如果按60歲作為分界線來看,40歲以下的非遺傳承人只有1.1%)。
張大利認為,中國非遺傳承問題已經非常值得大家去重視,同時提出三個方面的建議:一、非遺的生活化應用、產業化發展更具可持續性;二、非遺傳承不僅需要匠人精神、匠心精神,更要有市場化的核心——契約精神,才能更有利於非遺的交流、合作、創新發展;三、非遺的傳承不僅需要平台,更需要政府、學界、媒體和廣大消費者大力支持、包容的氛圍和土壤。(張涵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