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 東接淄川博山,西鄰歷下、高新,北有鄒平,身處濟、淄、濱核心節點的「小泉城」濟南章丘,可謂「強鄰環伺」。
撤市設區三年來,2016年GDP924.9億元、2017年GDP1001.2億元、2018年GDP1072.7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9.28%,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2%……枯燥的數字揭開生動的具象:章丘在區域經濟坐標軸上繪就出充滿城市個性的「章丘曲線」。這條曲線,更體現了城市個體和區域經濟體之間合作與競爭的辯證統一、集聚與輻射的相輔相成。
章丘城區風貌
一場會面背後的「智力磁場」
9月23日下午,一場見面會吸引了外界注意。會見雙方分別是章丘區委書記馬保嶺等,以及42歲的著名科學家顏寧女士及其家人。
30歲即被聘為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的顏寧,還有另外一重身份:她是土生土長的章丘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次的見面會更像是「家會」。
對於章丘區委書記馬保嶺來說,他深知在高質量發展已由要素推動轉變為創新驅動,對於任何一個區域經濟體和產業來說,核心要素的創新單靠一家企業完不成,需要公司、高校、機構共同搭建開放式的創新網絡,形成創新聚集帶,使得中小企業能共享基礎性研究成果。而人才,是企業和社會發展最核心的要素。
章丘把「雙招雙引」作為經濟發展生命線,隨着山東大學龍山校區落地,山東財經大學主校區等15所高校、近20萬師生入駐,當地積聚了強大的人力資源。章丘還建設了濟南(國際)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哈工大機械人山東智能裝備研究院等30個科創平台,與復旦大學、北交大等高校開展合作,建有院士工作站8家,合作院士、千人計劃等高端人才40人。
實用而有序的人才引進,一點點夯實着這個城市的運作框架,拓寬着發展維度,裂變着區域新動能。
章丘全力建設科創走廊
一條走廊背後的「聚變反應」
在經濟發展中,如何找尋城市個體與區域體間共性與個性的相得益彰,一直為主政者所看重。
8月7日,馬保嶺帶領多個部門負責人來到中小企業轉型發展示範園、齊魯師範學院、山能智城和藍海領航大數據產業園等單位調研,從公開信息上看,這位區委書記在現場詢問了諸多細節問題。而這些單位,均處在經十東路齊魯科創走廊的前沿地帶。
今年兩會期間,章丘區區長韓偉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以經十東路科創走廊的打造為強大引擎,以雙創基地等為平台支撐,構建政產學研金服用一體化工作格局。記者注意到,韓偉還特別提及「要對接濟南全市大規劃,明確科創走廊的定位、功能、板塊」。
章丘先行先試、敢闖敢幹的地域性格,為打造成產業高端、創新強勁的科創走廊奠定基礎。章丘以經十東路齊魯科創大走廊為載體,海納百川匯聚國內外高端科技、人才、項目資源,突出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聚力要素保障,推動「四新經濟」崛起,加速傳統產業升級。數據表明,目前章丘引進的大項目達到200餘個,總投資超過2580億元,相當比例集聚在科創走廊。
章丘正在這一條「走廊」上,構建共同參與、開放合作的創新體系,創造新組合,提供新可能,培植新優勢,演繹城市個體和區域經濟體之間融合發展的動能轉換之道。
章丘創造一流營商環境
一個樹坑背後的「贏商環境」
今年9月,濟南楓葉雙語學校開始對外招生,時至今日,山東國邦投資控股集團總裁崔鑫仍忘不了「一個樹坑」的故事。原來,當時在學校興建過程中,工地需要進料,需要暫時把綠化帶里的大樹清走。項目組當天下午五點半打報告,第二天早晨園林局就移走了,綠化帶里只剩下一個樹坑,也才有了楓葉雙語學校創歷史的建設速度。
目前,章丘堅持探索創新,把城市的競爭力聚焦到拼環境、拼服務上來,力爭打造最優營商環境。為此,章丘積極落實「一次辦成」各項措施,在進一門、一窗、一網上創機制、求突破,創新實施的「模擬審批」榮獲「泉城創新獎」。
同時當地制定扶持實體經濟發展「20條」、人才新政20條,全方位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助力科技人才創新創業。規劃濟東智造新城、鳳凰山工業園等專業園區,建設100萬平方米高標準「定製+」廠房,刁鎮化工產業園升級為省級園區,良好的營商環境已成為章丘的金字招牌。(孫珂 袁致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