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孫珂 報導:時間似乎充滿着偶然。
2005年9月,張瑞敏對外闡述了海爾的「人單合一」模式,14年後的這個月,張瑞敏又向外界道出「人單合一」的「新範式」。
「鏈群共贏的進化生態」!被哈佛商學院常務副院長潘夏琳教授稱呼是「時代敲門人」的海爾CEO張瑞敏,在第三屆人單合一模式國際論壇上,與本特·霍姆斯特朗等三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對話時,闡釋出「人單合一」模式下的新範式—「鏈群共贏進化生態」。
張瑞敏,這位將「人」看得無比之重的管理思想家,西方管理學說與中國企業實際相結合的實踐者,創造出全球獨有的管理模式;這位身具顛覆式創新精神的中國企業家,深諳「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傳統哲學,正在不斷書寫海爾的「進化論」。
給鏈群加上「自驅力」
如今,「人單合一」將骸變成開放式創業平台。當年的流水線、產業鏈變成了生態圈,平日的執行者變成了創業者。張瑞敏,一直將骸定位在引爆物聯網時代商業模式的先行者上。
在第三屆人單合一模式國際論壇上,張瑞敏又將「鏈群」概念進一步具化。張瑞敏說:「鏈群是海爾首創,即小微及小微合作方共同創造用戶體驗迭代的一種生態鏈。海爾平台有4000多個小微,有更多的合作方,聚合為生態鏈,生態鏈上的小微就叫鏈群」。
張瑞敏說,傳統企業都是線性組織,而鏈群是非線性組織,可以根據用戶體驗,隨時自我組合,從管理角度出發直接改變了傳統的KPI考核方式。
如今的骸,有三個零的自驅體系(用戶零距離、體驗零延誤、流程零簽字)。例如,開發產品不需要申請,也沒有人審批,跟用戶充分溝通,覺得可以盈利,就可去做。但是風險自擔,增值分享。
張瑞敏提及,目前骸有個「鄭合鏈群」,以鄭州商圈作為體驗鏈群,在鄭州及河南地區做用戶觸點,直到社區;合肥互聯工廠則有「創單鏈群」,包括研發和生產等。兩個鏈群結合,開發哪種型號的產品,售價多少,都為自主決定。
「過去,集團把銷售目標下指令到鄭州,鄭州把生產指令下到合肥,合肥配合生產,但銷售增長率從來沒有超過10%,現在每月平均增速達30%。」張瑞敏說道。
「新」企業家精神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張瑞敏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注重企業管理創新的優秀企業家。」
在此次論壇上,張瑞敏向大家講述了自身對企業家精神的理念,「我認為,企業家精神是搭建平台以湧現更多企業家的精神,而不僅僅是企業家自己的精神,每個人都是自己的CEO。」
如今的海爾,張瑞敏19年前提出的「用戶」概念得到極大豐富,海爾建立以「用戶」為中心的共創共贏生態圈。「實現生態圈中各攸關方的共贏增值」,是張瑞敏一直強調的。
張瑞敏介紹了海爾生物醫療科創板上市的具體例子。「我們不是搞醫療的,做了物聯網反而進入了醫療產業。比如血聯網,全國血源不足,浪費也很大。但血聯網通過物聯網技術,可以做到零浪費。物聯網產生了新物種,我們成了科創板的科技生態第一股。」
現在海爾創業平台上,已有3家上市企業,2家獨角獸企業,12家瞪羚企業,獲得投資的企業幾百家。這些小微的成員,不是執行者,而是創業者,最後成了股份持有者。「骸打造的海創匯,上面全是創業公司。有的公司進來以後給了海爾5%甚至10%的乾股,都想融入骸的生態圈。」張瑞敏說。
要做「生態品牌」
傳統古典管理理論在互聯網面前崩塌,張瑞敏對「人單合一」的摸索,成就了骸啟蒙運動。
1999年6月,海外有媒體曾比喻在中國遙遙領先的海爾,是「小池塘中的大魚」。此後,張瑞敏一直立志於打碎「池塘思維」。時至今日,變為創業平台的海爾已然不再是製造業「大象」,在此次論壇上,張瑞敏更是提出要打造「生態品牌」。
張瑞敏說:「打造產品品牌時,我們堅持不代工,要做國際品牌,受到非常多質疑,但現在最終成了世界品牌。在產品品牌基礎上,我們又要上升到物聯網生態品牌。」
張瑞敏舉例稱,海爾在歐睿國際排行榜中,連續10年位居全球白電第一,這是產品品牌。後來「人單合一」管理模式在製造業的應用COSMOPlat主導了ISO、IEEE、IEC三大國際標準,與德國工業4.0同台競爭,成為國際標準的框架。接着探索鏈群合約,首創場景生態,然後獲工業互聯網雙跨平台(跨行業、跨領域)評比第一。今年,海爾被BrandZ首次評為「物聯網生態品牌」。
「生態品牌就是共享經濟,企業原來都是零和博弈,只要自己贏不管他人,現在大家都要贏。人單合一,就是員工和用戶完全連在一起。」張瑞敏進一步闡釋道。
人單合一的核心,就是追求人的價值的最大化!早在1985年砸冰箱時,張瑞敏即發現企業最關鍵的因素是「人」,如今,他依然如此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