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中鐵大橋局董事長劉自明在接受记者采访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李映華 吳超群 報導:當前,一股高質量發展浪潮正席捲中華大地。在這股浪潮中,中鐵大橋局如何讓自己勇立潮頭、如何為中國建造高質量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3月9日晚,帶著這些問題,香港商報記者專訪全國人大代表、中鐵大橋局董事長劉自明,他說,未來,需要我們以匠心精神,去助推大國建造的高質量發展。
中鐵大橋局的前世今生
中鐵大橋局的前身是1953年4月為修建武漢長江大橋經批准成立的鐵道部大橋工程局。目前中鐵大橋局已經是一家集橋樑科學研究、工程設計、土建施工、裝備研發四位於一體的承包商兼投資商,具備在各種江、河、湖、海及惡劣地質、水文等環境下修建各類型橋樑的能力。
劉自明介紹說,60多年走下來,中鐵大橋局在國內外設計建造了2600餘座不同類型的大橋,總里程3000餘公里,在大跨度公路橋、鐵路橋、公鐵兩用特大橋、超長跨海大橋、大跨峽谷橋等建設方面形成了獨特的技術優勢,達到世界領先水準。我們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獎32項,國際喬治·裏查德森大獎6項、新中國成立60周年“百項經典暨精品工程”10項、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34項、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大獎26項、中國公路交通優質工程李春獎4項,擁有國內外專利572項。
劉自明說,經過60多年的發展,中鐵大橋局培養和積累了大批優秀人才。先後培養了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3名,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6名。中鐵大橋局現有院士1名、大師3名、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1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29名、省部級各類專家118人次、正高級高級工程師157名、高級職稱人員1600餘名。
如今,中鐵大橋局具有鐵路、公路、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具有橋樑工程、隧道工程、港口與海岸工程、鐵路鋪軌架梁工程、公路路基工程專業承包壹級及特種工程專業承包資質,以及其他眾多資質。這些資質的獲得,意味著我們在中國建築工程和市政工程等市場上擁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緬友誼的象徵仰光丁茵大橋
在緬甸仰光市的東南部,有一座雄偉的公路、鐵路兩用大橋,橫跨勃固河連接仰光市和丁茵鎮,橋上通行的各類車輛川流不息。
在這座大橋的橋頭,有一座紀念碑,上面寫著一行字:仰光丁茵大橋——中緬兩國工程師共同建造,中緬友誼的象徵。從1993年7月大橋建成通車至今,已經超過25年時間。
劉自明說,為保障大橋品質,大橋局派出了30人組成的專家組。通車之前,中國政府為確認橋樑建設品質,特意派出試驗專家對橋樑進行通車前的靜動力荷載試驗,證明其各項指標完全滿足設計要求,才允許開通。這座大橋的建設,不僅為緬甸提供了一座安全可靠的橋樑,更為緬甸培養了一批建橋專業技術人員。在專案建設過程中,中緬雙方的技術人員建立了很深厚的友誼,一直沒有間斷。
他說,去年4月,緬甸政府派緬方建設部官員帶領當年緬方的技術人員,一起到中國訪問,拜訪當年指導過他們工作的中國專家,雖然不少中方專家已去世,還有一些專家由於年事已高行動不便,不能出席相關活動,但大橋局仍為緬方來訪客人進行了妥善周到的安排。在武漢參觀了在建的楊泗港大橋和青山長江大橋以及漢十高鐵等工程,讓緬方專家留下了深刻印象。緬方專家回國之前,盛情邀請中方專家擇機到緬甸訪問。“近幾年,大橋局在緬甸仍然有一些小型工程在做,工程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建設過程中,緬方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中方人員仍保持良好合作。”劉自明說,緬甸正處於基礎設施建設大發展階段,期待今後能進一步加強合作。
用自己的雙手鑄造大國重器
“我理解的大國重器不是單指某一件裝備,應該有更廣闊的內涵。要解決我們國家未來的發展問題,技術也好,裝備也好,一些更加尖端的領域也好,這些手段都要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靠別人不行。就拿我們的橋樑建造業來說,建造理論、建造技術、建造裝備等都應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劉自明說。
他說,現在我們在長江上建橋、在黃河上建橋已經不成問題了。未來我們要向沿海的島嶼去發展,甚至向海洋要空間,這就需要交通先行。像大橋局這樣的企業,就應該瞄準這樣的需求來進行技術研發,進行裝備研發,以適應在更複雜的區域建造橋樑。
在更複雜的區域建造橋樑,我們將會採用更裝配化的技術,需要把我們原來的現場作業改成工廠製造。也就是說裝配化、工廠化、大型化、智能化將是我們未來的發展方向。尤其是智能化,智能化帶來的好處將是品質的進一步提高。
我們還需要走出去,走向海外。我們在技術方面、在創新方面取得的成就,完全可以到有需要的國家去提供服務。這也是我們的願望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