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广东 > 本地新闻

“逝者如斯:長江三峽、金沙江、怒江、瀾滄江影像考察”首個巡展本周開幕

2018-11-13
来源:香港商报网

陳杰 2016年4月10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托縣,金沙江畔的麥田里,幫助大人收割冬小麥的少年。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王曉蕾 報導:由極光視覺、越眾歷史影像館主辦的“逝者如斯:長江三峽、金沙江、怒江、瀾滄江影像考察”首個巡展將于17日在越眾歷史影像館開幕。本次展覽由青年策展人鄭梓煜、孫粹策劃。據悉,本次展覽將展至2019年3月31日。
 
郭現中 西藏那曲,此時怒江還叫那曲河,剛剛離開源頭不遠,蜿蜒柔弱,依靠周圍的濕地溪流不斷匯入,才讓它在進入比如縣后有了叫怒江的底氣。
 
  “逝者如斯”,何以由江河始
 
  江河是文明的起點,是生命的母體,是時間的隱喻,也是變遷的見證。本展以“逝者如斯”為題,既指江河本身隱喻的時間的流逝,又指當下江河所面臨的破壞性的改變,很多寶貴的自然人文景觀正在急速消逝,“記錄成為一種使命。”透過四位報道攝影師的個人化、日常化的視角,呈現他們對長江三峽地區(王景春)、金沙江(陳杰)、怒江(郭現中)、瀾滄江(吳俊松)這四條江河流域所做的影像考察。而這也是極光視覺策劃的首個項目——一人一江河。
 
  據策展人介紹,這四位攝影師所做的影像考察是“一個中國西南江河自然、人文、歷史的切面式記錄,每個人的側重點和方法也各有差異。但總體而言,這不是純粹傳統的新聞/紀實攝影項目,區別首先在于去事件性,即并不以某一具體事件去切入和引導,而是從日常性視角切入,用行走中的影像去呈現著幾條江河流域中的自然、人文和歷史景觀,尤其是正在發生的急劇變遷”。
 
  他們的影像考察在探索生活在江河流域的個體的生存狀態與自然、與社會、與歷史的關系之余,強調日常視角,重視個體對當下歷史的書寫。本次展覽中觀察與記錄的方式與近年來影像館對歷史影像的研究方法不謀而合,亦符合長期以來堅持的學術定位——“收藏、研究、展示流失海外和散落民間的中國歷史影像”。基于此,越眾歷史影像館聯合極光視覺共同呈現此次影像展,希望通過本次展覽激發民眾對身邊正在發生的自然變化及社會變遷的關注、記錄,并從源頭上進行實地的追溯與研究。
 
王景春 2002年8月20日,涪陵老街棗子巖街,女孩與貓。
 
  四個人,四條河
 
  展覽將展出攝影師王景春、陳杰、郭現中、吳俊松的120余幅攝影作品。每位攝影師本人來選擇拍攝的河流。
 
  王景春選擇的是長江三峽地區。1998年,剛剛從武漢大學畢業分配到南方報業的王景春,趕上了一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也拍下了他那幅最早的“成名作”——一個攝影記者滿布泥漿的下半身,還有那緊抓著相機而青筋凸起的手。他也因此與“水”結緣。此番重走三峽,一路下來,他記錄了爆破前夕的烏羊溪大橋、抱著孩子在廢墟中淘廢鐵的母親、碼頭邊上馱著磚瓦的騾子、即將隨當地居民遷至新居的舊門框……
 
  近年來持續報道環保領域的陳杰在拍攝金沙江時,直溯源頭,十余次上路,自駕行程達3萬公里,卻并非漫無目的地游走,而是選點精準的穿透。對江河的水利開發造成的移民、污染等問題,誰在承受這些問題帶來的后果,誰在呼吁環保,當地人的日常生活,這些都是陳杰所關注的。
 
吳俊松 2016年8月3日, 德欽,在銀河映襯下的梅里雪山。
 
  郭現中對這次拍攝的怒江心往已久,這是西南最后一條自由奔騰的大河。生活在怒江流域的人,有游牧民族和山地民族,早期的“外來者”還有茶馬古道的商人、探險家、兵匪、宗教布道者等。但在拍攝過程中卻因此吃盡苦頭,幾次雨季塌方造成長達幾個月的斷路。不過,攝影記者出身的郭現中一直對大題材、硬骨頭有著超常的興趣,而且還具備突破重重障礙完成拍攝的能力。
 
  曾在云南工作過四五年的吳俊松選擇的是瀾滄江。此前,他是最早一批把“轉型”付諸實踐的攝影記者,逐一嘗試導演式的創意拍攝、視頻、紀錄片。這一次的瀾滄江拍攝,他照例拿出詳細的拍攝計劃,從地理、歷史、人文、宗教一一列開去,瀾滄江河谷中僅存的一片千年古柏樹林,收集老藝人歌曲的民間音樂人才讓旦,停在梅里雪山山腳下的挖掘機……都在其中。
 
[责任编辑:张伟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