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黃慶松 報導:9月26日,記者從“2017年桐梓等14個貧困縣(區)實現貧困退出新聞發佈會”上獲悉,2017年,桐梓縣、鳳岡縣、湄潭縣、習水縣、西秀區、平壩區、黔西縣、碧江區、萬山區、江口縣、玉屏侗族自治縣、興仁縣、甕安縣、龍裡縣等14個縣(區)經過國家評估達到貧困退出標準,實現脫貧摘帽。
據瞭解,貴州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全省88個縣(區)中有66個貧困縣,其中重點貧困縣50個。此次宣告脫貧的14個縣(區)均經歷了4級評估檢查,即縣(區)自評達到貧困縣退出標準後,向市州扶貧開發小組提出申請,市州扶貧開發小組組織相關部門進行初審,達到條件後上報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進行實地核查後,對核查結果進行公示,無異議後上報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隨後,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織協力廠商評估機構對申請縣(區)開展實地評估檢查。
新聞發佈會上,據貴州省扶貧辦副主任、新聞發言人覃儒方介紹,近年來,貴州省委、省政府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域,嚴格落實與中央簽訂的2017年扶貧開發責任書,把14個縣(區)實現脫貧退出作為重中之重。14個縣(區)緊緊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標準和“三率一度”退出指標,全面打響“四場硬仗”、持續開展“春風行動”“夏秋攻勢”和“五個專項治理”,堅持抓重點、補短板,脫貧攻堅工作開展可謂有條不紊。
各縣實行縣委書記、縣長“雙組長”責任制和“五主五包”責任制,採取“領導掛點、部門包村、幹部包戶”等方式,將各項脫貧目標任務分解到村到戶到人,層層壓實責任。同時,全省每年派出2萬多名幹部進駐村組一線,與縣、鄉、村幹部組成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幫助農戶脫貧。
各縣緊緊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貧困識別與退出標準,嚴格按照“一申請一比對兩評議兩公示一公告”精准識別程式和“一提名一核實一認可一公示一公告”精准退出程式,統一研判標準、精准核實比對,切實做到應納盡納、應退盡退。同時,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對識別出來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制定切實可行的幫扶措施。
各縣堅持用產業扶貧統攬脫貧攻堅全域,按照省委省政府產業發展規劃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思路,大力發展蔬菜、食用菌、茶葉、經果林、中藥材、生態畜牧等主導產業,並在技術、資金、市場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創新產業發展模式,確保貧困農戶利益,強力推進農村產業穩步發展,農戶收入穩定增加。
各縣嚴格落實控輟保學,全面落實學生營養改善計畫和寄宿生生活補助、義務教育“三免兩補”、普通高中、中職學校“兩助三免(補)”和普通高校“一助一免(補)”等政策,確保適齡兒童和義務教育階段不因家庭經濟困難失學輟學。同時,通過加大農村教育投入,辦學條件、師資力量、辦學品質都得到明顯改善和增強。很多地方將教育與培訓有機結合,把學校作為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的平臺,學校老師兼職承擔技術顧問。
全面落實生態護林員政策,各縣積極聘請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為生態護林員,每人每年收入1萬元,僅此一項即可在收入方面有效帶動一家四口穩定脫貧。同時,按照“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思路,大力發展經濟效益高的刺梨、精品水果、茶葉、構樹、中藥材等兼具生態環境治理的長效產業,並將其納入生態管護補償範圍,全面落實公益林補助資金和退耕還林補助兌現工作,實現生態保護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
各縣全面落實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民政救助、醫療扶助“四重醫療保障”制度,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合率100%;推行貧困患者縣內就醫“先診療後付費”制度和“四重醫療保障”一站式結算服務,有效減輕了貧困群眾的醫療負擔,降低了因病致(返)貧風險。
此外,對無法通過幫扶措施實現脫貧的大病戶、殘疾戶,在全面核查的基礎上,按照“應保盡保”“應救則救”的原則,將符合保障和救助條件的困難人員全部納入保障和救助範圍。同時,加大農村基本養老設施投入,對生活不能自理又無人看管的“五保戶”採取集中供養,真正做到小康路上不漏一戶,脫貧攻堅不落一人。
“貧困縣退出的主要指標是綜合貧困發生率必須低於3%,同時要求貧困人口漏評率低於2%,貧困人口錯退率低於2%,群眾對扶貧工作的認可度高於90%。綜合貧困發生率高於3%的一票否決。在貧困縣退出專項評估中,以基礎條件差、貧困發生率高或者基礎條件好、容易被忽視的村組為重點。本次脫貧的14個縣(區)實地調查了364個村,其中貧困村239個、非貧困村125個,共調查農戶24799戶,其中建檔立卡農戶11716戶、非建檔立卡農戶13082戶。”貴州省扶貧辦副主任覃儒方向記者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