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到市场经济,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从跟随世界到引领世界,改革开放取得了一系列卓越成就。这其中,中国企业40年的成长发展,更是改革开放的核心内容之一,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携手共进,走上世界经济舞台,也成为中国经济腾飞奇迹的一个缩影。
40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78.7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85元上升到2017年的59660元,成功跻身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些耀眼的数字,离不开中国优秀企业力量。
40年间,中国企业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发展新篇章,诞生了一批世界级巨人。2017年,中国企业在世界500强中的数量连续14年增长,达到115家,紧随美国的132家,远高于日本的51家,使得中国成为全球世界500强第二多的国家,中国企业成为展示国家形象的新名片。
任何一段有关改革开放的叙事都不会忘记,正是星火燎原的企业、企业家群体,顺应了经济改革,也推动了经济改革。企业、企业家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也激荡出勤勉、勇敢、创新等精神财富。
为了展现中国企业、企业家在改革开放40年间的新变化,从今天起,消费日报推出“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系列报道的企业篇,见证我国优秀企业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盘点风云激荡的发展故事,解读改革开放的思想动力,聚焦新时代改革开放新举措、新亮点。 改革开放40年来,海南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行者,勇立潮头、开拓进取。2018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向全世界宣布在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海南再一次站到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创建于1952年1月的海南农垦,是特色农业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南省政府直属国有独资企业,属中国第三大垦区。2015年,海南农垦成立海垦控股集团,全力推进新一轮海南农垦改革发展。沐风栉雨66载,几代农垦人历经改革阵痛,缔造了海南农垦发展“神话”。
消费日报记者郑红梅
海垦控股集团打造的南繁科技城新貌
61岁的红明农场退休职工陈会华每天清晨去果园里干活,开着自己设计改造的小四轮车,喷药、洒水、除草全机械化,110亩地一个人轻松搞定。陈老汉爱喝咖啡,并且尤为讲究。一天的农活结束之后,回到他那栋两层小洋楼现磨现泡一杯浓酽的咖啡,就着老婆自制的香草兰糕,在一楼大客厅打开网络点歌装置吼上几嗓子,成了农垦人陈会华每天的幸福生活。陈会华于1998年农垦产业结构调整之初就大胆承包了60亩地,全部种上了荔枝,退休后又包下了50亩地,通过网联网+农业的电商销售模式,每年可以带来近100万元的经济收入。陈会华夫妻都是农场职工,退休工资加起来每月也有5000多元。提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陈会华笑眯了双眼,他乐呵呵的告诉记者:现在农场职工日子比自己好的人很多,农垦人因各自种植不同的农作物、美誉为“荔枝楼”“胡椒楼”“槟榔楼”“芒果楼”的多得很,漂亮得很,改革开放最大的好处就是农垦人真的富裕了,而且可以借助新的科技减少人力成本,网络信息发达了,销路也不愁了。改革开放的利器在农垦结下累累硕果,20年前想都不敢想的“痴人说梦”真的实现了。记者在海南垦区采访中了解到,如陈老汉这样提前迈入小康的大有人在,并尤为普遍。
纵观海南农垦66年发展史,这个曾下辖近100个国营农场及二级单位的国有企业借改革开放东风,于2015年华丽变身为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海垦控股集团),拥有土地总面积1041.3万亩,下属二级企业48家,其中农场公司27家、上市公司2家,为垦区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构建了崭新的平台。今年将实现营业收入超330亿元、利润总额超5亿元,利税总额超11.5亿元、企业职工人均收入年增长超10%,重回中国企业500强。海垦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思涛表示:对于集团的经营目标,还要提出更高的要求,用3—5年的时间进入世界500强!
海南农垦的“前世今生”
苦过的农垦人也有梦
创建于1952年的海南农垦可谓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作为企业承担着社会和民生职责,带有半军事化痕迹,是亦城亦乡、亦农亦工、亦政亦企的特殊经济体制。
半个多世纪以来,海南农垦从无到有,经过几代农垦人的艰苦奋斗,将荒滩变绿洲,完成了屯垦戍边的光荣历史使命,建成我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和热作基地,确保国家战略物资的供应安全功不可没。海南农垦以天然橡胶及热作为主,农、工、商综合经营,科、教、卫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系统带动和辐射周边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开发建设海南和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海南农垦一度辉煌。时过境迁,完成历史使命的海南农垦很快被单一的橡胶产业拖得喘不过气来。在海南的经济比重持续下降,呈现从曾经的先进生产力代表到企业经营困难、出现亏损的尴尬局面,职工平均工资收入低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苦过来的农垦人每个月拿着几十元、一百元的工资把日子过得看不到未来。
1988年,作为广东省一个行政区的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百废待兴的海南一派繁忙,焕发新机。地方经济的发展与振兴,让曾经无比优越的农垦凸显出不进则退的尴尬。1992年,已经陆续10个月发不出工资的东昌和红明农场作为农垦改革的试点,大胆提出让每个人拥有“一个果园、一栋楼房、一部小车、一个存折”的致富梦。此举一出,众人哗然,都认为是痴人说梦。
不破不立
有一种力量叫“农垦精神”
农垦几十年的发展史证实,前进的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海南农垦遍及全岛每一个市县,覆盖面广。东昌农场毗邻有“台风走廊”之称的文昌市,单一的橡胶种植,往往一场台风一地狼藉,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生产。不破不立,拥有11万亩土地的东昌农场率先开启了调整产业结构的先河,经过实地调研考察,根据土壤成分和气候环境、温度,将胡椒和荔枝作为主打热作农作物普及推广。同时打破大锅饭格局,让每个职工都拥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发展自营经济,先实现“一个果园梦”。刚40岁出头的“垦三代”吴中强是农场参加自考的第一批大学生,通过竞争上岗当上了综合管理部经理。他和妻子打理的5亩荔枝+3亩胡椒的自留地,每年带来约8万元的家庭收入,加上正常的农场工资,夫妻俩每年收入达到20多万元。提及改革开放的成效,他说,除了产业结构调整,就是打破了论资排辈格局,彻底改变了以前“老子还在位,儿子没机会”的用人模式,一批年轻有为的农垦人走上管理岗位,既让父辈们的“农垦精神”得以传承,又给农垦的发展带来了新鲜血液。几代农垦人身上那种农垦情结缔造了可贵的农垦精神,吃苦耐劳、淳朴团结以及浓郁的军垦文化底蕴让农垦成为这场声势浩大改革中的弄潮儿。
2009年,国务院批复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一波接一波的政策利好落地海南,作为中国第三大垦区的海南农垦首当其冲,成为全省甚至全国的焦点。农垦改革这场硬仗,让海南农垦总局的决策者们无法回避!改革试点单位东昌农场不辱使命,用近20年的岁月打造出以胡椒产业园为核心,加强产业技术研发,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农业+科技+文化+旅游”“农业+互联网”等新业态,集种植、加工、仓储物流、贸易、科研、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改出了农垦新貌。很大一部分农垦人率先住进了洋楼、开起了小轿车、有了果园和积蓄,实现了当初不敢想的梦。
农场企业化
去行政化的农垦人甩掉“官帽”
农垦改革兼具国有企业和农业农村改革的双重特性。2015年,国家确定农垦改革路径,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成为方向,深入推进新一轮改革。海南农垦原有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行政化的管理思维,难以适应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变则通,通则久。海南农垦改革果敢的拿总局机关“开刀”,原农垦总局成立集团公司、国营农场纷纷改制为农场有限公司,抓经营、算成本、求利润,以贡献论功劳,凭绩效定收入。牢固树立市场化经营理念,在管理模式上体现企业特征,在机构设置上体现企业特点,由行政管理向企业管理转变。
东昌农场有限公司总经理麦全法是一位80后硕士研究生,是农场企业化改革中第一批走上农场公司的总经理。他认为,农垦改革提出经济融入市场、管理融入社会、体制融入地方,的确有过阻力有过阵痛,但势在必行且行之有效。红明农场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波是土生土长的“垦二代”,改制前担任国营红明农场党委书记,是人人羡慕的“王书记”、处级干部,那些好不容易熬成科级干部的科长们一夜之间变成了“经理”、“部长”。甩掉“官帽”的王波起初还有些不适宜“王董”的称呼。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是转企改制给农场带了出路。地处省会城市海口的红明农场有限公司拥有14.9万亩土地,具备区位、资源、产业三大优势,既是最大的热带水果、热作基地,也是城郊观光旅游基地,仅3万亩的连片荔枝,年产值就达2亿多元,注册的“红明红”荔枝家喻户晓,成为全国知名品牌、职工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红明农场有望在2019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改革开放真正富裕了农垦人。
82个“居”落地
社会职能属地化的农垦人甩掉“包袱”
2016年6月15日,东昌农场有限公司原社会事务科科长李忠有了新的身份——“东昌居居长”,和他一起改变身份的23名原农场职工都成为了新成立的“东昌居”的人,肩负民政、社保、计生、土管、城管、医疗、教育等14个大项100多小项的属地政府行政职能,服务对象则是原东昌农场范围内的全体居民,东昌居工资、福利及社保由当地政府承担,这一项农场每年减少100多万的支出,且办事效率大大提高。通过设“居”方式,将农场范围内的道路建设、危桥及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整治、饮水设施、美丽农场建设等民生工程全部纳入市县统筹规划。仅2017年一年,东昌农场30公里的乡村道路、5座危桥、36个居民小组文明点的建设及绿化、近70套危房改造已全部由当地政府出资完成。
据了解,我国将用3年左右将国有农场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移交、用3年左右基本完成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任务,这是中央对农垦改革有明确时间要求的两项硬任务。随着全省垦区中坤、南滨、南田等82个居的顺利落地,海南农垦顺利完成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属地化改革,将垦区原承担的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职能移交属地政府,纳入地方政府统一管理。
全国农垦改革“两个3年”任务和专项试点2018年中期评估通报会近日在北京召开,海南农垦在量化考核中居榜首。农业农村部充分肯定海南农垦改革取得的成绩,高度评价“海南农垦改革为全国树立了一个标杆”。甩掉“包袱”的海南农垦,在新一轮的改革中蓄势待发。
“一带一路”
打响“橡胶”和“南繁”两张国际牌
海南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借助“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农垦集团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形成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提升全球竞争力,打响“橡胶”和“南繁育种”两张国际牌。
国家战略的橡胶放不得手。众所周知,中国是全球最大橡胶消费国,作为海南农垦集团子公司的海胶集团曾经扛起我国橡胶生产的半壁江山,海南农垦因橡胶而生,有着热带农业“国家队”之称。尽管国际胶价持续低迷,海垦集团举全部家底也不能对占据国家战略的橡胶放手。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遵循共建共享原则,积极实施“走出去”发展,到马来西亚、泰国等适宜植胶国家开展投资合作,促进优势互补、合作互惠。深入研究天然橡胶规划布局,加快品种更新、加强胶园基础建设、探索割胶新技术、快速推进机械割胶,提高橡胶基地生产水平和劳动效率。向加工、贸易端发力,做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全面提升橡胶产业发展质量和经营效益,巩固全国最大天然橡胶全产业链企业的行业地位。
国家战略的南繁育种放不得手。位于我国最南端、滨海城市三亚的海垦南繁集团,成立于2016年,在原南滨农场的基础上改制而成,也是海南农垦改革的一面大旗。下辖海垦南繁农产品运营公司、海垦南繁种业公司、海垦南繁生产服务公司、海南省南繁科技有限公司、海垦现代农工贸公司、海南南繁蔬果公司、海南南繁种子基地公司等七大子公司。南繁种业、国家南繁生物育种园区是国家农业部重点项目。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隆平高科”合作组建海垦南繁生产服务公司、共建5—8万亩南繁制种基地和2000亩南繁科研基地,从租赁土地、提供服务,逐步向参与育制种转型,积极谋划在园区引进国家级科研项目。在海南乐东、东方分别投资1.5亿元建设两个种子烘干厂已完成选址、征地工作;利用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搭建对外贸易窗口,发展壮大南繁“互联网”+产业,扩大南繁在国内乃至世界的影响力。大力发展南繁育制种业,扛起国家南繁育制种战略大旗和承担建设国家南繁产业园区与基地建设的重任,建立集基地服务、科研服务、成果转化、生活服务、信息服务等于一体的南繁科研育种服务体系,将南繁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倾力打造中国“南繁硅谷”“世界种业联盟”。南繁集团立足崖州古城、毗邻“南山寺”“天涯海角”“大小洞天”等几大著名五A级旅游景区打造的南繁科技城将成为三亚西部的“南滨不夜城”,很有可能将三亚城市中心西移或为三亚城市侧中心,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提及改革开放的成果,南繁集团徐强富这位从一名青年胶工成长起来的董事长给了记者三组数据:改革成立集团前两年亏损分别是800万元、400万元,改革当年盈利40万元,第二年盈利2800万元,今年上半年已经完成盈利8000万元;南繁集团成立前一年土地收入298万元,成立当年土地收入1156万元;职工收入原来每月2800元,成立第二年每月5600元,另加年终绩效工资约8万元不等,普通职工的年收入近16万元。未来2—3年内,仅南繁集团就将有三家公司年收益上亿。企业增效、职工增收,改革开放的成果在海南农垦绽放出艳丽的花朵。汪洋同志曾批示“海南农垦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十分难得”。
大刀阔斧的海南农垦改革是真改。去年9月,在全国农垦改革的考核中名列第一。
垦区集团化
“八八战略”让海垦告别“一农独大”
2015年,根据中央、国务院和海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文件精神,于同年12月29日在原海南省农垦总局、海南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基础上组建成立海垦控股集团,承接海南农垦经营性国有资产权益,全力推进新一轮海南农垦改革发展。
海垦控股集团总部设在海南省海口市,下属企业主要分布在除三沙市外的海南省各市县境内,辖区有丰富的热带雨林、热带作物、优质温泉等生态和旅游资源;拥有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其中天然橡胶种植369万亩、热带作物面积150万亩;具有良好的天然橡胶、热带农业、畜牧养殖、旅游地产、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等产业基础。
2018年4月,海南建设国际自由贸易试验区(港)的重大利好再次给海南农垦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海垦控股集团深入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农垦社会职能管理属地化等重点改革,农垦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同时,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即加快天然橡胶、热带水果、热带作物、草畜养殖、南繁育种、旅游健康地产、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等八大产业发展,加快桂林洋国家热带农业公园、万宁槟榔城、五指山金江茶文化产业园、红光草畜产业园、南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三亚凤凰谷乡村文化旅游区、南滨国家南繁种业园区、南平医疗养生产业园区等八大园区建设。海垦控股集团彻底告别单一橡胶模式的“一农独大”,精心打造海南岛“菜篮子”“肉篮子”“果篮子”,扛起保障海南蔬菜、肉类、水果供应及平抑物价的社会责任和天然橡胶和南繁育制种“国家战略”。2017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25亿元,同比增长39.24%;利润总额4.62亿元,真正让每个农垦人享受到改革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