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南 > 三湘精彩

方加胜:柳叶刀下的精彩人生

2018-06-06
来源:香港商报网

方加胜教授。

  【香港商报网讯】记者 李银明 通讯员 刘志强报道:“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展现了一代名相眼中的岳阳天下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出了一朝老臣的赤忱家国志。千年古城,文化底蕴深厚,岳阳,用它的灵气与风骨为湘雅医学院孕育了一代名医——国内著名神经外科专家方加胜教授。

  稚童垂髫初立志,大医精诚镌心头

  小时候背诵的第一篇文章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是开启方加胜从医之门的钥匙——“我背诵的第一篇文章是伯父教给我的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

  然而,其间奥义并非普通人家垂髫稚童能够理解,但方加胜幸有一位在当地医术医德远近闻名的伯父,他专治跌打损伤,几乎当地有病有伤的乡亲都会送到伯父家医治。这让彼时尚年幼且经常到伯父家帮忙的他耳濡目染,并对医学铭心趣然。小小年纪,便从伯父出诊看到病人重伤时皱起的眉头与痊愈时舒展的笑脸、伯父为乡亲垫付药费时的爽朗笑声的行医点滴中对《大医精诚》有了一番见解。

  星移斗转,时移物换,方加胜终成一名主刀医师,却始终铭记《大医精诚》的一字一句,并将其一一实践。他更是教导自己的学生:“不管你有钱还是没钱,有地位还是没地位,你现在来找我看病,你就是我的病人。病人没有高贵贫贱之分。”

  多年来,方加胜精勤不倦,经常被紧急调到全国各地抢救病人,虽然以湖南省和周边省市居多,但偏远的新疆、云南、宁波等地也曾有他的身影出现,并且他抢救的成功率都在95%以上。

  每次术后,方加胜都会与出差所在地的医院保持联系,即时指导,同时保留患者家属的联系方式,方便询问病情。曾有一位岳阳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回岳阳后手机欠费停机,方教授为了与该患者家属取得联系,立即为患者手机充值100元话费。再后来的回访中,患者家属感激地说:“他有一颗善良而热情的心,像他这样知名的教授,在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竟然还能这样花费时间和精力对病人如此关心、如此负责,实在难得!”

  “搞临床研究不为名不为利,只为救人。”怎样更好地救治更多的患者,才是方教授一直以来不断思考的问题。而在医学道路上砥砺前行的过程中,他从科研中得到了答案,方加胜课题组关于脑肿瘤干细胞化疗耐药机理分析的研究,揭开了脑肿瘤干细胞化疗耐药的机理之谜,并因此获得了亚洲神经外科医学学术最高奖——KANNO医学奖。或许搞学术研究很枯燥,但他却说:“只要想到研究出来可以救人,这就有动力了。”

  读书不觉天欲晓,博文约礼手成春

  曾就读于湖南医学院的方加胜,视湘雅精神为人生当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每当看到步履匆匆赶回宿舍的学生,方教授总会不经意地回忆自己求学时,在严格的学习要求之下,常常在宿舍熄灯后和同学结伴来到由湘雅北院到南院路灯彻夜长亮的防空洞,拥着书,拿着笔,沉浸其中,以便更好地掌握与消化知识。而当炎夏伴随知了声悄然而至之时,很多同学索性寻一两块纸板,读书困了就地而眠,仅为争取更长的学习时间。

  在那个对英语学习要求并不高的年代,湘雅学子练习英语口语却极为主动,充分展现了他们的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方教授回忆,为了更好地练习英语口语,总会相约几个要好的同学,捧着一两本英语教材到华天酒店,只要有从酒店进出的外国友人,都主动微笑着走上前去聊天,当然难免会碰到礼貌的拒绝。而正是这份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数代湘雅学子都掌握了扎实过硬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也造就了无数湘雅大师。

  对人才的选拔制度也展现了湘雅的严格。在140余人的班里,方加胜是唯一一位留校任教的。因为即使那个年代人才相对匮乏,但湘雅依然保持着近乎严苛的高标准人才要求,首先,成绩必须名列前茅;其次,年龄不能超过一定年限;第三,求学期间没有恋爱经历。学校认为,三年制的医学本科教育本身就意味着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加之湘雅医学院恪守的严格学生管理制度,很难兼顾学习与感情。也正是这样的严格要求,令湘雅毕业生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抢手货,一般都会安排在不同医院实习,并且往往实习期间便凭借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获得实习医院的认可,被主动留下来工作。

  湘雅老校长张孝骞曾说过:“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让方加胜等湘雅学子对每一个细节不得不严。在医院,方教授的认真负责人尽皆知,对待工作,任何一位医生都不允许敷衍了事。即使是没有写清病人职业和家庭地址,亦或是在初始诊断记录中出现半点差错,他也一定会不留情面地当面指出。总而言之,湘雅学子的成绩,离不开湘雅之严,而这份严格,亦成就了一位位名医。

  杏林春满成大业,薪火相传铸辉煌

  老一辈湘雅人总以“求真求确,必邃必专”要求自身,同时将其渗透于教学的点滴中,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湘雅青年,让湘雅精神薪火相传。

  除了临床医学实践,作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一级主任医师、留美医学博士、博士后导师,方加胜教授还担任着中南大学脑脊髓损伤研究所顾问。同时,他每周还要给研究生、博士生和本科生上课。他告诫学生,学习浩瀚如海的医学知识,永远不能止步于考试与检测,同时他强调:“医学上的东西容不得一点错,必须认真对待。”当然,听方加胜的课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因为他每节课都会准备一些修心、养生方面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例如在他亲手制作的幻灯片上,有一只蜜蜂正在辛勤采蜜,就是想告诉学生,学习就像采蜜,必须辛勤付出。而这样的有心也得到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对待每一个病人都要既当做科研对象,也要当做医疗对象”,这是方加胜对学生的要求。之所以如此严格,是因为他深知,学生家长将学生托付给自己,他就有责任让学生成才。

  他还经常告诉学生,医疗不应是一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过程。要想治病先要诊病,只有在详细了解病人身体和心理的整个状况的情况下,才能做出判断。如果一个医生对患者敷衍了事,对病人的年龄、家庭住址、初始诊断记录等“小事”都不在意,最终很可能酿成关乎患者生命安全的悲剧。在教学中,方教授每次给学生上的第一课都以医德为主题,因为在他看来,“人品是第一位的,医术还可排在第二位”。面对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方加胜告诉学生,精湛的医术的次要的,做医生首先要有好的人品,以医德服人,而他自己亦是以身作则,对待病人一视同仁,从不另眼相待。而对于一些对患者态度不好的学生,他则会直接斥责。

  除了学习知识,方教授希望自己的学生首先学会做人,并教育他们尊师敬长;作为昔日的学生,他以身作则守护恩师。十五年如一日,他细心关照恩师们的生活和健康。老师虞佩兰教授、曹美鸿教授每年冬天都要去广州的女儿家小住。考虑到二老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方教授每年亲自送二老去火车站,一坚持就是十五年。

  自古以来,胸怀大志者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方加胜的医术和人品备受赞誉,为此,他还曾被选拔担任湘雅附二医院副院长。但不愿被行政事务包围,而影响治病救人的他却婉言拒绝了,正如他常说的:“白发催人老,虚名误人深。我就是个医生,只喜欢治病救人。”

  妙手回春担大义,悬壶济世暖人间

  2006年4月30日,长沙海关缉私局7名办案民警在去云南瑞丽执行任务途中,不幸遭遇特大交通事故,当场就有3位同志牺牲,另外4位同志身负重伤。该事故引起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并提出“全力救治伤员,防止伤亡扩大,积极做好各项善后工作”的重要指示。然而,因事发边陲,伤员伤势严重,长沙海关发出紧急求援的信号,当时方加胜已经因为在外地抢救病人连续42小时未休息,但他没有一丝迟疑,也不惧疲惫,连忙踏上征程。当他赶到瑞丽人民医院视已近凌晨,但他没喝一口水就会同当地医生进行会诊,指导抢救,同时向卫生部和云南卫生厅汇报情况。在及时抢救下,伤员伤情被有效控制,但因伤势严重必须进行转院治疗。为此,方教授同海关总署缉私总局刘晓辉副局长、昆明海关张治洲关长等现场指挥人员不顾身体疲惫,连夜制定周密的转院方案,以确保万无一失。而在护送伤员的过程中,他更是亲力亲为,让四名伤员顺利回到长沙。通过多次组织专家会诊,方教授妥善安排好伤员,并亲自主刀重伤员周南同志的头部手术,让伤员得以重获健康。伤员出院后,方教授还多次进行了跟踪回访,为伤员提供身心方面的咨询。此后,长沙海关曾特地向海关总署专文为方加胜请功。

  2008年除夕夜,长沙市一位76岁的女士遭遇车祸,她是一位当时还在执勤的公安干警的母亲,车祸致使她胸椎压缩性骨折、多发性肋骨骨折、血气胸、脑挫裂伤及脑内血肿等,病情十分危急。方加胜接到紧急电话后,立即带上自己的几名博士生奔赴现场组织抢救,成功挽救了这名公安干警的母亲的生命。方教授因此得到了刚从湘西考察慰问归来的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亲笔写的新年贺卡。

  2011年6月,湘雅医院收到一封来自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办公厅的感谢信,署名刘亚琼,这封长达2900多字,深切表达了对医院的赞誉和对方加胜的敬佩:“对贵院秉承的‘求真求确,必邃必专’的治学态度,对方加胜教授的高尚职业道德表示敬佩!”原来,当时刘亚琼的父亲被当地诊断为脑垂体瘤,压迫视交叉神经,病情危重。方加胜在接到抢救请求后,第一时间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了解患者病情,同时乘飞机赶往患者所在医院,最终通过7个半小时的开颅排瘤手术,患者转危为安,而方教授且在旁人的搀扶下走出手术室。

  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一岁幼童,方加胜都凭借着自己精湛的医术挽救了其生命,延续了健康。有人说“只有请得动,才有人相求;只有医德高,才有求必应。”方教授就是这样有求必应,他用实际行动印证着“医者仁术”的真谛。“仁心济世,救人为乐”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八个字,它是一种承诺,一种责任。方加胜教授用自己的全心付出展现了一位医者的仁心仁德和济世情怀;用自己的言传身教,让更多的人为人类的健康事业甘愿奉献。

[责任编辑:程向明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