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北 > 地市简讯

“五个强化 四个加快” 武汉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

2018-05-22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报网讯】记者杜一可 吴超群报道:22日,武汉市副市长徐洪兰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发布会上介绍,近年来,武汉市委市政府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突出以新换旧、旧中生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了“两个70%”,即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比重73.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70.8%。
 
  据统计,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增长,累计2827户;新经济企业累计105879户,占企业总数24.3%,数字经济企业17475户,占新经济企业16.5%。为实现这些目标,武汉市主要从五个方面做出了强化。
 
  优化生产力布局,强化空间支撑
 
  武汉着眼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自2015年开始谋划布局,2016年获批建设存储器、航天产业、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4个国家新基地,并以此为牵引为依托,打造芯片、航天、网络安全、下一代汽车四大产业生态圈。
 
  目前,4个新基地通过培育与引进并举,吸引投资超过4000亿元,成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支撑。全市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了以3个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4个国家新基地为引领、13个区的工业园区或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强化产业支撑
 
  近年来,武汉市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构建“现有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迭代产业体系。
 
  狠抓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实施“万千百工程”,着力打造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两大世界级万亿产业集群,装备制造、能源环保、生物医药、健康食品若干个千亿产业,以及一批百亿企业。狠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出台“零土地”技改政策,鼓励“机器换人”,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改全覆盖。狠抓科技成果转化。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局,组建院士专家顾问团,实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对接工程,在汉高校院所成果就地转化率超过40%。
 
  打造多层次创新平台,强化动力支撑
 
  发挥武汉科教优势,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明显增强,在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中,企业占比均超过一半。
 
  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聚焦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等国之重器,获批建设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精密重力测量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破解前沿技术“卡脖子”问题。
 
  打造一批创新共同体。聚焦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组建14家工业技术研究院,打造经济和科技创新共同体。目前孵化创新企业338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54家,“新三板”挂牌5家,工研院模式在全国复制推广。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5%,达到9480亿元。
 
  构建全链条双创体系。聚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众创空间--双创基地--创谷--创业街区--环大学创业带”全链条双创体系,建成国家双创基地4个、国家级众创空间55个、创谷13个、连片创业街区3个,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到10800家。
 
  汇聚人才新资源,强化人才支撑
 
  发挥大学之城优势,充分挖掘武汉人才富矿,实施“四大资智聚汉工程”,打造“诺贝尔奖级、院士级人才--校友人才--大学生和高技能人才”的人才“金字塔”,聚力发展菁英经济、校友经济、院士经济、海归经济。
 
  2017年以来,全市引进诺贝尔奖科学家6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68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392人,吸引30.1万大学毕业生留汉创业就业,武汉地区人才总量达到240万人。
 
  营造优良环境,强化制度支撑
 
  抢抓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40多项国家级改革试点机遇,加快塑造创新发展体制机制新优势。促进社会投资健康发展、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土地集约利用等经验做法,获国务院通报表扬。投贷联动、外籍高层次人才引进服务、“三办”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工研院模式等4项创新改革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上个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北武汉视察指导,对新时代湖北武汉改革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寄予殷切期望,下一步,武汉市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为强大动力,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争做“四个方面排头兵”,开创武汉高质量发展新局面。重点构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大体系,做到“四个加快”:
 
  一是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产业体系。二是加快构建高效协同创新体系。三是加快构建高质量市场主体体系,大力发展新民营经济,确保民营经济占GDP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四是加快构建高水平人才“金字塔”体系。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和招才引智“一把手”工程,加快建设人才强市和国际性人才高地。创新实施“海外科创人才来汉发展工程”“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集聚海归精英和杰出校友。扎实推进“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武汉工匠”计划等工作,不断筑牢人才“塔基”。
[责任编辑:李振阳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