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畴县宣传部部长向记者介绍相关情况
【香港商报讯】记者张兴明、刘晓寒报道:西畴县位于文山州东南部,国土面积1506平方公里,总人口26.19万人。“老、少、山、穷、战”是西畴县的县情特点,全县99.9%的国土面积属于山区,裸露、半裸露的喀斯特山区占75.4%,严重的石漠化令人口众多的西畴,人均耕地仅有0.78亩,曾被称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而作为革命老区的西畴,早年也因战争影响,错过了改革开放的好时机。山大石头多、人多耕地少、石漠化程度深等因素都间接造成了西畴财困民穷,各项经济指标与其他地方差距较大的状况。
面对“地无三尺平、滴水三分银”的恶劣生存环境,西畴县的干部群众不悲观、不气馁、不等待,上世纪90年代初,西畴人民勇敢向贫困落后、向石旮旯地、向恶劣环境宣战,炸掉石头填土种粮食,凿开石山修公路,创造出“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通过苦干实现了温饱梦,如今,西畴人民正昂首阔步走向致富梦。
“三光”变“三明” 石窝变桑田
3月10日,记者一行来到西畴县的三光片区,爬上观景台放眼望去,密密麻麻的猕猴桃幼苗布满了石埂田,远处村庄里的白色新房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同行的西畴县宣传部部长姜昌奎高兴地向记者介绍到,“昔日‘树林被砍光、水土流失光、姑娘全跑光’的三光片区,如今已变成了‘三明’:群众聪明、干部清明、前途光明’,石头埋进土里,猕猴桃种进地里,群众富起来,房子也盖起来了。”
三光片区成片的猕猴桃幼苗
据了解,三光片区隶属于西畴县兴街镇,涉及6个村委会2253户951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79户950人),是西畴县石漠化最严重地区之一。按照省、州党委、政府提出的“把三光片区打造成石漠化综合治理省级示范区”的要求,结合精准扶贫和乡村旅游发展,西畴县及时研究编制了项目实施方案,项目估算总投资4.7亿元,规划实施土地整理2.07万亩、陡坡地治理600亩、山地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3000亩、退耕还林1.59万亩、美丽乡村9个,种植以猕猴桃为主的高效经济林果园5000亩。
项目建成后,将新增耕地面积1537亩,增加粮食产量129万斤,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5%以上,实现观光旅游收入2500万元,群众人均增收2626元,带动95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一举脱贫,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丰收。
修通最后一公里 实现增收致富梦
沿着陡坡,顺着一公里长的水泥路往前走,行至村头,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硕大石岩上的“实干”二字,路旁石块上撬杠、铁锤、钢钎等工具留下的印记依稀可见,而村里种着的核桃树、三七和大量养殖的乌骨鸡,还有那一栋栋新房子,好像在宣告着15户人家12年的苦干没有白费。
岩头村村头的“实干”二字十分夺目
西洒镇岩头村,坐落于大山深处100米的悬崖峭壁之上,陡峭的山崖阻挡了孩子们的上学路,阻隔了物资运输,阻碍了村子的发展。
61岁的李华明是岩头村的村长,据他介绍,以往村里有人生病或者需下山买卖猪牛,都得靠人力抬着翻过悬崖。李华明说,光雇工的钱就占去了猪价的1/2,并且稍有不慎就会滚下悬崖。那时村里男青年讨进来的媳妇跑了6个,再后来也没人愿意嫁进来了。
岩头村村长李华明
面对这种情况,村长李华明与村民们势要改变现状,硬是花了整整12年,用双手在大石岩上凿出了一条进村路。后又在政府的出资帮助下进行了水泥路面硬化,把水泥路修到了家家户户门口。路通了以后,村民喝上了自来水,翻盖了新房,并对土地进行流转种植三七,发展了核桃种植、乌骨鸡养殖等产业,村民的人均收入提高了,很快就摆脱了贫困。
在文山西畴,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现如今,西畴县持续对“山、水、林、田、路、村”实施石漠化治理,探索总结出了“六子登科”(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成功模式,昔日的乱石旮旯逐渐变成了宜居的绿洲,相信在“西畴精神”的引领下,西畴人民脱贫致富、迈入小康社会的日子将很快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