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北 > 商报专稿

丁烈云:能解决中国难题就是“一流大学”

2018-03-06
来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商报网讯】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全球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创新科技与创新人才的竞争,而核心之一就是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竞争。

  近期以来,对于建设“双一流大学”和如何建设“双一流大学”,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建“双一流大学”是我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必然要求,而要建设“双一流大学”,中国高校要写好两篇“论文”。

  强国之时中国必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我国强国之路的必然,这个问题其实在社会上和高校已经达成共识。”3日下午,在北京国谊宾馆,全国人大代表丁烈云对国家提出的“双一流”建设充满信心。

  “我国经济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科技发展速度也很快。”丁烈云说,“以R&D经费占世界份额比例为例,2000年中国的R&D经费在世界份额中占比只有1.7%,而2014年达到14.4%, 仅次于美国。在发表学术论文方面,数量和被引用率名列世界前茅。还有中国科技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成果,都令人鼓舞。”

  “另一方面,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靠什么?科技发展靠什么?还是靠人才。”丁烈云以半设问半讨论的方式告诉记者,“所以,我们的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创办世界名校,这是我国经济社会、科技等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丁烈云提醒,“从世界范围看,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经济强国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是因果关系,但至少是相关关系。经济强国,都有世界一流大学,甚至世界一流大学的数量在全球的比重很大。如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美国,它的一流大学数量最多,世界前100所一流大学,美国至少有50所。还有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也有相当数量的世界一流大学。”

  “因此,到2050年,也就是中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时,我相信中国也会出现一批世界一流大学。或者说,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过程中,一定会产生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丁烈云说。

  同时,中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本身就是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发挥作用的过程。丁烈云认为,国家提出“双一流”建设是一个英明的举措。

  要写好两篇“论文”

  世界一流大学怎么建?丁烈云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就是立足中国大地办一流大学。

  “比如我刚才说的,如果一所大学的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同步,甚至是引领发展,到那个时候,这所大学就是一流大学。”丁烈云解释说,因为你能够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强大的科技支撑,你当然就是一流大学。如果我们国家实现了经济强国、科技强国目标,而我们国家的大学却很落后,这不符合国家和教育发展的逻辑。

  所以,对于中国大学如何建成世界一流,丁烈云认为,只要“立足中国大地”来办大学,使我们的高等教育让人民群众满意,为现代化强国建设培养一流人才,出一流的科技成果,到那个时候,这些起引领作用的大学肯定也是世界一流大学。

  丁烈云说,“高校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有层次的,可以归纳为服务发展、支撑发展、引领发展三个层次。世界一流大学要定位在引领发展上。不能局限在对社会有用,而是要引领发展,至少要起到支撑作用。”丁烈云说,比如科技创新应该聚焦在原始创新,这样,你所做的工作才不是跟跑的工作,而是领跑的工作,这才是一流大学该做的事。

  丁烈云说,现在对大学有各种各样的排名,采取的评价指标也不尽相同,但是高校不能被这些排名绑架。因为这些排名大多以论文为主要指标,加上一些评价性的主观指标。而高校服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工作和成果,基本上在这些排名系统中是没有反应的。扎扎实实做好科技与经济的对接,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培养高素质人才,这甚至比论文更重要。

  谈及华中科技大学的“双一流”建设,丁烈云说,我们坚持两个原则,一个是“立足中国大地办一流大学”,另一个是在学科发展上形成我们自己的特色。 “我们现在强调办一流大学时,要写好两篇‘论文’,一篇是发表在学术杂志上的论文,另外一篇是发表在祖国大地上的论文。这两篇论文都要写好。”丁烈云强调,尽管发表在祖国大地上的论文很多时候没有办法进入排名系统,但我们还是要坚持,这也是习总书记说的立足中国大地办一流大学的体现。

  而从学科建设来说,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非常突出的特点是学科交叉融合,进而产生重大创新成果。华中科技大学的特色是工科和医科实力突出,丁烈云认为,要形成鲜明的学科特色,关键是要将工科和医科的优势进行很好的交叉融合,产生“1+1>2”甚至“> 3”的倍增效应。(杜一可)

[责任编辑:朱剑明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