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福建 > 商报专稿

漳州台商投资区:营商暖环境赢得招商软实力

2017-12-28
来源:香港商报网

从造景修路到建设湿地公园,漳州台商投资区将“绿色城市”理念融入城市建设。

  【香港商报网讯】记者 田琴 吕斯达 叶晴 通讯员庄华英报道:继往不平凡,迈入新时代。刚刚胜利闭幕的中共十九大,擘画了未来国家的发展蓝图,确立了催人奋进的奋斗目标。

  千川汇海阔,风正好扬帆。站在新起点的漳州台商投资区,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握发展新机遇,同心同德创伟业,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发挥自身优势和资源,奋力推动“漳州台商区号”航船扬帆海丝路,开启更加豪迈的新征程。

  历史于时代变革中前行,梦想在接力奋斗中绽放。我们坚信,有27万台商区人的凝心聚力,漳州台商投资区必将在伟大新时代续写新篇章!

打造城市亮点、提高城市品位、重塑城市形象”,一直是漳州台商投资区所坚持的城市建设理念。

  26年历程 见证“台商区速度”

  初冬的漳州台商投资区,创业氛围已然热气腾腾。盛记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郑侯义,正忙碌着筹划他的“皮肤食品”新项目——茉莉精油系列产品上线。

  老当益壮的郑侯义,1976年就从香港来到漳州做生意,并于1992年正式在台商投资区辖区范围的角美镇投资建厂。“上个世纪70年代,国家一年的外汇收入才几十亿美元,而我一年出口盐水蘑菇就能做到1500万美元”。他说道。

  从1991年9月8日第一家台资企业东海冷冻食品有限公司在漳州台商投资区的前身角美工业综合开发区落户开始,历经20多年打造,漳州台商区如今已跻身全国三大台商聚集区之列。而作为最早来到台商投资区的港商,郑侯义几乎见证了漳州台商投资区的每一个重大发展历史节点。

  1991年6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了第一个中外合资成片土地开发试验区——角美开发区。

  2003年年底,原角美的一个建制镇和两个省级开发区实施整合,成立了角美工业综合开发区。

  2011年6月9日,福建省委编办[闽委编办(2011)152号]文批准设立漳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

  2011年7月28日漳州台商投资区党工委、管委会正式成立运作,作为漳州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

  2012年1月21日获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实行现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

  目前,园区已培育形成了特殊钢铁、汽车汽配、电子家电、食品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五大产业,拥有工业企业1100多家,投资总额达655亿元,其中台资企业160多家,总投资近60亿美元,是大陆台资企业最为集聚的发展区域之一,台塑、统一、泰山、灿坤、长春化工和福贞六大上市台企蓬勃发展。

漳州台商投资区中心城区建成水城、绿城、花城。

  产业再升级 构筑“台商区高地”

  “我的生产车间可以24小时不开灯,因为车间里没有人,只有不需要灯光照明的机器人,我们的生产已经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宏泰集团的董事长曾琦博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

  若干年前,如果把“中国智造”、“工业4.0”、云平台这些“高大上”的时髦名词与漳州台商投资区连在一起,简直难以想象。然而,短短几年间,这些都已成为现实。

  经过扶持培育、筑巢引凤,漳州台商投资区已集聚了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行业“金凤凰”。近年来,台商区突出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效,企业发展不断壮大,产业得到新的提升。在强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台商区也积极培育新兴业态。去年,台商区成功引进由阿里巴巴集团投资25亿元的中国智能骨干网项目,促进了“物联网+工业”深度融合发展。

  巨变的背后是管委会创新思路。通过积极推动产业发展变化,初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动能转换,崛起了智能制造、生物制品、新能源汽车组建等新兴产业。

  “无中生有”彰显的是漳州台商投资区“敢为人先”的胆量,而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则是台商投资区“精益求益”的高质量产业意识。

  产业的加速转型,促进区域经济飞快发展,全区GDP从2012年的148亿元增至2016年的234.13亿元,增长58.2%。2016年规模工业总产值602.53亿元,比增9.8%。通过构筑“产业高地”,促使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积极向上的态势。

  营商暖环境 传递“台商区温度”

  “把项目放在台商区,是因为政府的‘保姆’式服务。”漳州市侨联副主席、福建华发包装有限公司总裁施文裕深有感触地说,该公司是福建省最大的瓦楞纸板、瓦楞纸箱厂,被世界包装组织(WPO)指定为中国包装龙头企业。

  但华发包装受到的礼遇并不是个例。台企福欣特殊钢项目申报之初,台商区全程跟踪审批手续办理进度,通过“绿色通道”为企业节约了近3个月的手续办理时间;统一实业有限公司在办理QS认证时,台商区主动介入,直奔省城帮助协调解决相关事项,3天拿下本需要一个月办理的手续……这样的情景,对入驻台商区的台企而言,早已司空见惯。

  作为全国三大台商聚集区之一,近年来漳州不断创新服务机制,打造营商暖环境,赢得了招商的软实力,构建出了一片有人情味的投资热土,让企业引得来、留得住。

  打好“服务”牌,创造一流开放型营商环境,努力营造“亲商、富商、扶商、安商”投资氛围,用好用活政策组合拳,全面推动“政策不睡觉,落地见成效”,着力加强对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扶持,构建一流营商环境。

  深入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改革。全面落实漳州市政府与厦门海关签署合作的通关便利化政策,推动漳州海关11条、漳州国检6条通关便利措施在该区顺利实施;配合漳州海关推进“多查合一”改革,推动重点企业大额保函循环使用和实行“一次申报、分步处置”模式,创新企业“自主报税、自助通关、自动审放、重点稽核”征管方式。

  “我们始终秉承一站式、保姆式服务理念,营造亲商、安商、富商投资创业发展环境,创新对外合作举措,提升项目引进水平。”漳州市委台商区工作委员会书记蔡丽芬表示,当地始终致力于打造外商投资的“项目高地”“产业高地”“服务高地”。

  “台商区的企业,不论大小,我们一样地以心交心、竭尽所能、真诚服务,帮企业成功,助企业发展。”台商投资区管委会主任蔡总平深有体会地说,高效服务是吸引企业“纷至沓来”不变的“法宝”。

  “在台商区既能够实现创业梦想,又能够感受到亲人深厚的感情,这里是热土,更是家园。”施文裕这样评价。他继承了父亲的事业,是在区内创业的第二代港商。

  产城相融合 刷新“台商区颜值”

  每当有媒体采访台商投资区的发展历程,或者需要还原台商投资区成立过程中的某些细节问题,漳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副调研员黄天寿,总是第一个被想到的求助对象。他是为数不多的漳州台商投资区发展过程的全程亲历者,1991年5月份到角美镇政府报到工作,6月份角美开发区获批成立。

  “短短20多年的时间,眼看着台商区从一个农村的地方发展到现代化的城市”。黄天寿很有感慨地告诉记者,当很多人的观念还把台商区停留在一个工业区的时候,永远不满足现状的台商区人又开始了后工业时代的转变,从单纯承载经济发展职能向承载社会发展职能的新型城市转变,而这一转变也让台商区的城市风貌和产业发展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台商投资区主动对接漳州城市总体规划和厦门港南岸新城总体规划,按照高标准推进,跳出“镇”,站位于“区”,直指向“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着力打造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中心城区。

  从2012年开始,过去5年,是台商投资区生态项目铺排最多、投资规模最大的5年,也是城市面貌变化最大、市民收获生态红利最多的5年。曾经的工业大区,开始一场华丽蜕变:城区改造、功能重组、产业重塑,以城市转型带动经济转型,走出了一条转型升级的新路子。尤其是在城市建设上,台商区坚持以“产城融合、宜居宜业、活力创新”为目标,在“生态+城建”方面积极探索,逐步勾画出“魅力台商区,幸福新角美”的美丽画卷。

  “我们要构建一个‘产业优、生态美’的宜居新城,留得住企业,留得住外商。”除了“产业优”之外,漳州台商投资区也着力打造“生态美”的宜居新城,构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宜居环境。

[责任编辑:吴梓泳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