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姚志東報道:工業廢水這一環境殺手,有了新克星!10月16日,電子束處理工業廢水技術在京通過我國頂級專家的鑒定,這一技術能夠高效降解常規手段難以處理的污染物,不僅屬國內首創,也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居于全球領先地位。
這一技術由我國“民用非動力核技術第一股” 中廣核核技術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廣核技,證券代碼:000881.SZ)旗下全資子公司中廣核達勝加速器技術有限公司和清華大學共同研發。
“與常規污水處理方法相比,該技術能夠高效降解常規手段難以處理的污染物,具有適應面廣、反應速度快、降解能力強、處理效率高等優點,被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列為21世紀和平利用原子能的主要研究方向。”中廣核技董事長兼總經理張劍鋒表示, 中廣核技與清華大學在電子束處理工業廢水方面開展了長期深入的研究合作,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裝備和處理工藝,對我國乃至世界范圍的工業廢水處理領域的發展,均有重大的里程碑意義。
10月16日上午,該技術的科技成果鑒定會在清華大學召開,中國環境治理及非動力核技術應用研究領域的九位院士出席鑒定會。經質詢及討論,鑒定委員會一致同意《電子束處理工業廢水技術》通過科技成果鑒定,並認為,《電子束處理工業廢水技術》的水處理專用電子加速器、輻照反應器整體裝置以及電子束處理工業廢水工藝技術,突破了當前難降解廢水處理的技術瓶頸,在國內外公開文獻中未見與該技術特點完全相同的技術公開,屬中國首創,並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與會院士一致認為,電子束處理工業廢水技術結合了生物深度處理工業廢水工藝,成本更低,淨化程度更高,可實現廢水的高標准排放或者中水回用,針對難降解有機物質具有其他技術難以比擬的特殊優勢。
據張劍鋒介紹,IAEA對此技術高度關注,已經兩次對該技術進行專題調研。IAEA早前發布的消息稱,今年3月15日,由中廣核技建設的中國首個電子束處理工業規模印染廢水示范工程,在浙江省金華市啟動試運行。該示范工程采用電子束處理工業廢水技術,對印染廢水進行深度處理,目前每天處理量最高可達到5000噸。
鑒定報告顯示,電子束處理工業廢水技術的市場廣闊,經濟效益顯著。按照2014年我國工業廢水排放量205.3億噸計算,每天排放超過5600萬噸,每套電子束輻照裝置處理能力5000噸/天,按照5%的工業廢水采用電子束輻照技術處理計算,需要電子束輻照裝置600套,對應市場規模近100億元。
“電子束處理工業廢水技術在環境污染治理領域有着廣闊的應用前景,特別是在難降解廢水和工業廢水深度處理方面,或將促進污染企業進行清潔化改造,加速實現國家十三五規划中‘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划’,有效緩解中國工業廢水污染問題。”張劍鋒表示。
此次鑒定會,由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水污染控制專家曲久輝院士擔任鑒定委員會主任,哈爾濱工業大學給水排水工程專家張杰院士、火箭軍工程大學核廢物處理專家侯立安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水污染控制專家任南琪院士、河海大學水污染控制專家王超院士、西北核技術所核技術應用專家歐陽曉平院士、北京工業大學水污染控制專家彭永臻院士、北京大學水污染控制專家倪晉仁院士等院士專家擔任鑒定會委員。此外,清華大學水污染控制專家錢易院士也作為特邀專家出席了鑒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