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氧之地建“天空之城” 养生天堂成“扶贫洼地”
全国主流媒体聚焦桂东:一口深呼吸,山水入魂来
万洋山岭间云雾缭绕。
山脚下的桂东县城。
10月12日,来自全国的媒体记者在桂东县沤江镇沤菜水库摆氧气的化学式O2,点赞天然氧吧——桂东。
非遗传承人江秋桂表演传统手工制茶。
看着丰收的茶园,采茶姑娘喜不自胜。
全国就业扶贫示范基地桂东县曹氏服装厂。
两位师傅在为已经成型的陶坯上釉。
一位师傅在教记者制陶。引子:
桂东何处
它是著名的英雄地。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此颁布,党的群众路线在此发祥,万里长征在此出发。
它是天然的纯净地。
别处雾霾锁城,这里清洌得仿若世外桃源。
中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市是郴州,而这是郴州的最绿之地:超85%的森林覆盖,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含15万个负氧离子,创下了新的世界纪录。
它是最佳的康养地。
最好的山水,最好的空气,生长着最好的玲珑茶。
这里的粮食和果蔬,从未见过农药化肥,它们在泥土里懒懒呼吸,自由生长。
世界上有一种地方:你若来临,便想厮守,难以离开。
仿佛就在此处。
这里是桂东。
文/ 蒋卫丰 白培生 杨仕凡 图/ 李 健 刘 丰 周瑾之 刘 帅
奇峰突起,流云履地,绿接天际。
沿平汝高速公路一路南行,至湘赣边界,在罗霄山脉中腹处,一幅磅礴的山水画突然挥洒铺开。
“桂东到了!”车内欢呼骤起,那些曾经踏足于此的人,即使已是再遇,声音里也满是激动。
这个湘东南的小县,有一种天然的引力。
无数人都在传着一句:桂东在高处,山水氧天下。
桂东之高,高在地理,高在历史,高在生态,高在眼光。
若你初来,突见了那些山峦叠嶂,邂逅了那些净水溪流,自然满心欢喜,从此心心念念。
其实,爱上这里,只需安静地站定,一口深呼吸,山水入魂来。
这是很多人心里的“养生天堂”,与氧有关。——因为超高的森林覆盖率,这是吉尼斯纪录认定的世界上负氧离子含量最高的地方(峰值达15万个/立方厘米)。
这五年,以“全域旅游”和“精准扶贫”为钥匙,桂东解开绿水青山的密码,将天赐的生态宝藏变成了百姓的金山银山。
10月11日-10月13日,“桂东在高处,山水氧天下”旅游扶贫全国主流媒体桂东行采访活动在湖南郴州桂东县举行,60余家全国主流媒体、120余名媒体记者齐聚于此,解密桂东的扶贫宝典。
“最早全域旅游地”生态立县
“以桂东县城为中心,以美丽乡村旅游为点,以平汝高速、G106交通要道为线,以沙田、四都国省示范镇、寨前花卉苗木特色镇、大塘古镇和清泉、桥头茶叶特色镇等为面,构建全域旅游格局。”
10月11日上午,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前来参观桂东,县委书记谭建上当起了解说员,讲解桂东发展。对着桂东的全景地图,他如数家珍。三年县长,三年书记,六年深耕,桂东全景早已了然其胸。
“桂东的发展离不开绿水青山。”谈起桂东如今的发展成就,谭建上颇为自豪的,就是当初力主“生态立县”。
2014年10月,县环保局环境监察大队的一份执法检查报告显示:全县7家化工企业对周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显然,这些企业已在“生态立县”的门槛之外。
关,还是不关?这个问题摆在了桂东人面前,也等着谭建上抉择。关,意味着年财政收入刚过2亿元的桂东,将一下子少掉3000万元以上,相关的民众就业增收、公共事业投入等难题如何化解?不关,意味着“生态立县”的发展思路受挫,桂东发展将看不到出路。
“‘黑色GDP’我们坚决不要!”经过专题调研、决策听证,谭建上推出壮士断腕之举:湘肇、节光两家企业当即关停;年内,化工企业全部退出。
把生态作为撬动桂东发展转型的一个绿色支点,桂东顺势提出了发展全域旅游。2016年2月,国家旅游局公布了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桂东赫然在列。鲜为人知的是,桂东也是湖南乃至全国最早的“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地与践行地。
“我们要把桂东作为最大的景区、最好的旅游产品、最美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和经营。”对如何发展桂东,县委书记谭建上很早就有了答案:绝非一景,目标全域;绝非一地,目标全民。这些年来,桂东也一直按着他的构想,坚持“全景桂东、全域旅游、全民幸福”的发展理念。
今年,省委、省政府将其列入整县脱贫“摘帽”计划,是全省拟于2017年脱贫“摘帽”的唯一一个国扶县(也是罗霄山片区县)。目前,该县正加压奋进,向脱贫攻坚战发起最后的冲锋。
“我们将坚定信心、咬定目标、砥砺前行,将脱贫的目标记在心上、将脱贫的举措落到实处,确保今年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目标。”对于目标,桂东县委书记谭建上胸有成竹。
绿水青山成了金字招牌
沤江镇金洞村位于桂东县城东北部,环罗霄山脉而建。钟汉明在村里开了一家农家乐,我们到达时,他正忙着给游客们做菜。
“绿水青山成了我们的金字招牌,一到暑假就有大量游客慕名前来避暑休闲。”钟汉明笑着告诉我们,目前村里的农家乐一共有800多张床位,每天接待人数都在100人以上,每年至少可带来10万元以上的收入。
过去,因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落后,这里长期隐藏在深山之中。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留守村中,村里经济难以发展。
2014年,金洞村依托独特丰富的红豆杉资源和宜居的生态环境,以乡村养生休闲避暑点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开展养生度假、休闲避暑旅游,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
“自从搞了农家乐等旅游产业,拓宽了大家以往种植药材和苗木等单一的收入来源,现在村民的人均年收入翻了好几番。”钟汉明说。
钟汉明脱贫是桂东旅游扶贫的一个缩影。发展美丽乡村旅游是桂东扶贫的战略核心。
“一村就是一个旅游景区。”谭建上介绍,为了避免各乡村旅游村城镇化、同质化、粗放化,桂东全县102个村的旅游资源进行了科学整合。其中,青竹村、流源村等12村定位为一类旅游扶贫示范村,贝溪村、竹坑村等35个村定为二类旅游扶贫村,其余55个村定为旅游扶贫服务村,各村也正积极组织进行旅游产品设计。
桂东县委副书记、县长伍志平介绍,以“美丽乡村”为核心,桂东还把乡村旅游与特色产业、文化资源等深度融合,重点建设了万亩茶叶观光园、万亩花卉苗木观光园,打造特色旅游板块,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精品旅游景点开发;建设了以农村家庭为单位,以自然生态、民居古宅、民俗文化、特色基地和旅游点为依托,以提供“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等服务为主的养生休闲避暑旅游项目。2016年,桂东县共接待游客306.3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6%、29.2%。
伍志平告诉我们,未来的桂东仍将坚持全景设计,以绿水青山养眼、负氧离子养生、红色文化养心、淳朴民风养德、绿色食品养身等“五养”为重点,形成长寿养生、观光休闲、避暑休闲、温泉养生、亲水体验、都市休闲、红色景点、绿色自然八大旅游品牌板块。
纯天然带动绿色脱贫
山道弯弯,云遮雾绕。
随着丘陵地势的起伏,整齐的茶垄成行成排的连绵开来。绿油油的茶树叶,在秋阳下闪烁着耀眼的光泽。满眼绿色中,点缀着零零星星的碎花衣裳:那是正在采撷茶叶嫩蕊的大娘。
“采一天茶就挣两百多,这可是我的摇钱树啊。从年初到现在,仅茶叶收入我就有4万多元了。”桂东桥头乡马坪茶叶基地的茶农黄建新告诉我们,过去茶叶收益养家糊口都难,跟现在没法比。
桥头是玲珑茶的主产地,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家家户户都有茶树。近年来,该乡开拓“政府+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引进茶叶龙头企业,采取土地入股保底分红和“租谁的地,用谁的工”等形式,发起组建合作社,开拓出一条“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订单式销售”的发展轨道。如今,参与的农户已有1万余户。
像桥头乡这样的茶园,桂东全县有9.6万亩,已跻身全国重点产茶县。玲珑茶也已获批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来,尝尝我们桂东的XO!”我们来到茶园的亭中,黄建新端上一杯杯玲珑茶。
茶色酒红,口感甘洌,茶香隐起,一口入腹,劳顿瞬解。桂东山水,也自一盏茶香游上舌尖,游入心里。
如果看一下玲珑茶的检测表,你更会吃惊:所有的检测项目,结果一栏都是“未检出”——残留未检出、污染未检出,唯一检出的是蛋白质成分、氨基酸成分超过大米的比例。
《中国茶经》记载,“玲珑佳茗,产于湘南桂东,群山之腰,苍松翠竹,阴晴朝暮,山岚雾嶂,藏玲珑茶之园也。”如果能游一次桂东,你就知到茶经所述不虚,茶好理所当然。
桂东拥有多个“湖南之最”:一是海拔最高,全县平均海拔900米,境内的齐云峰海拔2100米,是湖南境内第一高峰;二是森林覆盖最好,覆盖率达85%,植被保护完好,原始森林和次生林密布,有八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齐云峰国家级森林公园。三是人类居住最适宜,15万个/立方米的负氧离子瞬间检测结果创下了世界吉尼斯纪录,PM2.5指数常年保持在7微克/立方米左右。
也因此,桂东是远近闻名的“天然氧吧、自然空调城”,素有“养生天堂、避暑胜地”之称,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一类限制开发主体功能区”、“南岭山脉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 “中国最佳生态旅游示范县”。
“这方山水现在能养活这方人了!”伍志平告诉我们,紧抓生态特色,以茶叶、中药材、黄桃等特色产业为重点,着力打造“原生态、纯天然、全有机”的农副产品品牌,桂东人完成了绿色脱贫。
扶贫素描
好书记郝海静 用中药材治穷“病”
从2000余公里外的秦皇岛,到偏远山区桂东,中国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恒正公司综合室主任郝海静主动请缨来到上东村开展驻村扶贫。上任沤江镇上东村第一书记不到一年,他就成了百姓有口皆碑的“好书记”。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2016年10月,郝海静上任伊始,有大企业工作经历的他就意识到,扶贫离不开产业发展,有产业才有就业,也才能稳定脱贫。
经过考察调研,上东村平均海拔900多米,适合中药材种植,而且中药材市场前景较好,可作为中长期产业来发展。虽然部分村民种有厚朴、黄精等中草药材,但种植规模小、销售渠道窄,经济效益不高。
郝海静一改传统种植模式,采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在桂东县委、县政府牵线搭桥帮助下,他为村里引进了两家中药材企业,集中流转了300多亩成片土地种植药材,全村103户农户和26户贫困户全部纳入到中草药基地的发展范围,并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多亏了郝书记,我们只要勤劳肯干,何愁脱不了贫。”52岁的贫困户罗益章说。他在郝海静的鼓励下,积极发展七叶一枝花、厚朴、黄精等中药材种植产业,今年卖药材已实现收入17000余元。如今,他种植的药材面积已经超过了60亩,计划明年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把分散种植的药材逐步集中起来,方便管护。
如今的上东村,厚朴、紫苏、七叶一枝花等中药材成垄成行,青葱的叶片密密匝匝,长势正旺,药材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上千亩。中药材也成了医治贫困的良方,不到一年时间, 13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66户脱贫。
好青年江小梦 用好茶“留住”乡亲
桂东东北部,与江西遂川县接壤的清泉镇便是江小梦的家乡。气候宜人,土地肥沃,这里出产的茶叶也因此远近闻名。
江小梦的父亲有着一手制茶的好手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靠着父亲做茶,他们三兄妹进了大学。从小耳濡目染,江小梦对茶感情深厚。
“再好的茶也留不住人。”江小梦告诉我们,因为山村闭塞,年近半百的父亲依旧不得不像其他村民一样,春夏做茶,秋冬外出务工补贴家用,年轻人更是留不住。
2015年,江小梦从湖南科技学院毕业,获得了省教育厅颁发的优秀毕业生表彰和留任学校辅导员一职的工作机会。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父母都希望能她跳出农门,她犹豫再三,最终放弃留任,回乡创业。
“我想把家乡的茶叶推出去,把乡亲们留在家乡工作。”江小梦希望家乡能重新繁荣。
“白天上山看茶叶,晚上跟着父亲学做茶。”回家后,江小梦正式接手了非遗传承基地,创建了江师傅生态茶业,开始从银行贷款进行新厂房的选址与建设。
“非遗手工制茶工序尤为精细复杂,杀头青的温度要超过300℃,刚学的时候,手掌常常被烫出血泡。”春茶旺季,由于人手不够,江小梦时常和茶工们一起加班到凌晨三四点,然后天一亮又马不停蹄地去打包、送货、发快递。
“好的产品出来了,市场又是一个问题。”江小梦介绍,由于公司坚持茶园人工除草、生物防虫、高山种植、自然慢生长的原则,使他们错失了春茶的黄金价格时期,同时因为成本高而失去了价格优势。
“越来越多注重健康、高品位的爱茶人士喜欢上了我家的生态茶。”创业的两年里,江小梦独自跑遍广州、长沙、郴州等茶叶市场,一面了解茶叶行情,一面推广自己的产品。随着口碑宣传,他们的茶叶越来越受市场欢迎。
“茶叶市场打开,越来越多的乡亲们留在了家乡工作生活。”江小梦介绍,接手的圆明生态合作社已经整顿,茶叶质量溯源系统与网络销售系统已经搭建完善,接下来将逐步扩建1000平方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打造300余亩生态茶园基地。
好乡亲方小林 靠泥巴使十几户脱贫
“壕里人吃石,全溪人吃席。普乐人吃泥……”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位于桂东县东南部的普乐镇是土陶之乡,陶器的收入是当地人的重要经济收入。当地最大的一家陶器手工作坊,是矮排村的方小林经营,已有十几户乡亲在他这里脱贫。
“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等七个国家的游客都曾到我这里体验。”方小林介绍,国庆期间还有一位日本游客找他定制老式蒸锅,让他做好了邮寄到日本。
按照政府的建议,方小林去年建成了陶器手工体验馆。建成以来,每年仅这一块的纯收入就超过5万元,每位游客人均消费一两百元。总收入超过30万元。
“十几户人在我这里脱了贫。”不仅自己富裕,方小林也带动了乡亲脱贫致富。据他介绍,平时共有30多位乡亲在这里工作,忙时多达60多人,工资最高的每月5000多元。目前还有六户贫困户,年纪最大的有70多岁,年收入最少的也有一两万元。
“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方小林自豪地介绍,普乐手工制陶发源于清朝乾隆年间。1736年,一位叫“九隆”的陶器师父,发现普乐存储大量粘土,适宜烧纸陶器,于是就在当地办起了陶器厂。由于质优价廉,普乐陶器畅销桂东,远销江西、广东等地。泥巴可以赚钱,消息传出后,远近的村民纷纷前来学艺,手工制陶作坊遍布矮排、小江两村。鼎盛时期,两村手工制陶从业人员达三四百人。
“正宗的手工土陶需要经过采泥、选泥、踩泥、晾泥、制作、晾干、上釉、装窑、烧制、出窑等10多道程序。”方小林介绍,制作出缸、钵、壶、坛、砂罐、砂锅、火炉、花盆等日常用品,产品样式独特,已列入郴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老祖宗留下的手艺,得传下去!”方小林说,他上小学的孙子已经在学习手工制陶,而且学得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