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9月19日電(郭香玉)在湖南省旅游發展委員會和湘西州人民政府18日舉辦的武陵山旅游發展高峰論上,湖南省旅游發展委員會党組書記、主任陳獻春指出,關于武陵山生態文化旅游區的全域旅游發展,要立足武陵山片區區情,走跨省合作、探索協同發展的新路子。
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划》特色旅游功能區推進計划指出,武陵山生態文化旅游區以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跨區域精品旅游線路組織,推進民族文化旅游發展,建設國際知名的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
武陵山片區包括湖北、湖南、重慶、貴州四省市交界地區的71個縣(市、區),國土總面積17.1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600萬人。其中,有58個縣(市、區)列入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佔比達81.7%。
旅游業綜合性強、關聯度大、開放度高。隨着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在經濟增速放緩、新舊動能轉換的大背景下,在尋求經濟增長新動能方面,全域旅游作為一種全新旅游發展觀和區域旅游發展戰略,被寄予厚望。
陳獻春說,武陵山片區旅游資源富集,旅游業是武陵山片區重點培育的支柱產業。近年來,包括大湘西在內,武陵山片區旅游業在擴內需、穩增長、增就業、減貧困、惠民生中發揮了獨特作用。
武陵山片區集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于一體,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數民族聚集多、貧困人口分布廣的連片特困地區。據了解,在2016年湖南省表彰的100個“脫貧攻堅示范村”中,有32個是旅游扶貧重點村,其中,湖南旅游扶貧重點縣武陵源區、洪江區首次脫貧摘帽。
據了解,湖南省把全域旅游與旅游扶貧有機結合起來,積極探索具有湖南特色、以縣域為基礎的全域旅游發展新路子,組織11個旅游扶貧重點縣開展全省旅游扶貧示范縣創建工作,以“景區带村”為重點突破,大力實施鄉村旅游精准扶貧工程,取得了明顯成效。
武陵山片區全域旅游與精准扶貧進入到關鍵時期,有很多值得共同研討的重大問題。在這個背景下,陳獻春認為,“雖然我省作了一些跨市域、跨縣域的區域旅游合作的局部探索,但仍然有一系列重大問題亟待研究破解。”
立足武陵山片區的區情,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如何運用戰略思維統籌謀划武陵山生態文化旅游區跨省合作協同發展?
陳獻春表示,近年來,湖南大力支持大湘西地區以融合創新思維、以開放合作視野,打破部門和地方利益保護的人為壁壘,以打通張家界-崀山-桂林旅游走廊為重點,以張家界為龍頭,以旅游功能區為載體,以建立旅游合作聯盟為抓手,組建“張吉懷旅游共同體”、“張家界南線旅游合作聯盟”、“雪峰山生態文化旅游區”和“崀山生態文化旅游區”等跨市域、跨縣域的區域旅游合作聯盟,實現區域無障礙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