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陵山旅游發展高峰論壇上的致辭
湖南省旅發委主任 陳獻春
(2017年9月18日)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值此湘西州60周年州慶之際,湖南省旅游發展委員會和湘西州人民政府舉辦的武陵山旅游發展高峰論壇隆重開幕,探索武陵山生態文化旅游區跨省合作協同發展的新路子。借此機會,謹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湖南旅游業發展的各位嘉賓和媒體記者表示衷心的感謝!
武陵山片區包括湖北、湖南、重慶、貴州四省市交界地區的71個縣(市、區),國土總面積17.1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600萬人,其中包括湘西州在內的大湘西地區佔據半壁江山。武陵山片區集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于一體,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數民族聚集多、貧困人口分布廣的連片特困地區,是党中央、國務院確定的扶貧攻堅示范區和國際知名生態文化旅游區。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划》提出特色旅游功能區推進計划,明確了推進武陵山生態文化旅游區規划建設國際知名的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發展目標。武陵山片區旅游資源富集,旅游業是武陵山片區重點培育的支柱產業。近年來,包括大湘西在內,武陵山片區旅游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在擴內需、穩增長、增就業、減貧困、惠民生中發揮了獨特作用。隨着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在經濟增速放緩、新舊動能轉換的大背景下,在尋求經濟增長新動能方面,全域旅游被寄予厚望。武陵山片區71個縣(市、區)中有58個縣(市、區)列入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佔比達81.7%。這表明,走全域旅游發展路子,符合國家對武陵山片區的發展定位。當前,武陵山片區全域旅游與精准扶貧進入到關鍵時期,有很多值得共同研討的重大問題。在這個背景下,本屆論壇,邀請產學研政的精英聚集一堂,以“發展全域旅游,助推精准扶貧”為主題,探索武陵山生態文化旅游區跨省合作協同發展的新路子,探討當前武陵山全域旅游與精准扶貧面臨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有很多真知灼見必將為武陵山片區特別是大湘西旅游發展提供新的聲音,產生積極的影響。
旅游業綜合性強、關聯度大、開放度高。全域旅游是把一個區域整體作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來建設的一種全新旅游發展觀和區域旅游發展戰略。武陵山片區相當于全域旅游示范省創建單位貴州省的面積和人口,在這個全國最大的武陵山跨省協作區,這里是習近平總書記“精准扶貧”思想的首倡地,如何探索跨省合作發展全域旅游助推精准扶貧的新路子,近年來我省堅持問題導向作了一些有益探索。按照區域聯合、資源整合、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我省大力支持大湘西地區以融合創新的思維、以開放合作的視野,打破部門和地方利益保護的人為壁壘,以打通張家界-崀山-桂林旅游走廊為重點,以張家界為龍頭,以旅游功能區為載體,以建立旅游合作聯盟為抓手,大力支持組建“張吉懷旅游共同體”、“張家界南線旅游合作聯盟”、“雪峰山生態文化旅游區”和“崀山生態文化旅游區”等跨市域、跨縣域的區域旅游合作聯盟,堅持品牌共塑、項目带動,實行統一規划線路、統一產品開發,統一宣傳促銷、統一監管服務,實現區域無障礙旅游。我省把全域旅游與旅游扶貧有機結合起來,積極探索具有湖南特色、以縣域為基礎的全域旅游發展新路子,組織11個旅游扶貧重點縣開展全省旅游扶貧示范縣創建工作,以“景區带村”為重點突破,大力實施鄉村旅游精准扶貧工程,取得了明顯成效。在201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隆重表彰的100個“脫貧攻堅示范村”中,有32個是旅游扶貧重點村。湖南旅游扶貧重點縣武陵源區、洪江區首次脫貧摘帽。雖然我省作了一些跨市域、跨縣域的區域旅游合作的局部探索,但仍然有一系列重大問題亟待研究破解,比如,立足武陵山片區的區情,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如何運用戰略思維統籌謀划武陵山生態文化旅游區跨省合作協同發展;如何堅持党政統籌、高位推動,通過建立健全跨省協作機制創新發展全域旅游,形成支持推動全域旅游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如何堅持深化改革、創新體制,不斷增加旅游新投資新供給,增強全域旅游發展的新動能;如何堅持融合創新、開放合作,探索跨省協作發展全域旅游的新模式;如何堅持整合營銷、精准營銷,從客源地講目的地的故事,共同打造"武陵山"全域旅游新品牌;如何堅持綜合監管、文明引導,構建全域旅游治理新體系;如何堅持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大力實施鄉村旅游精准扶貧工程等,這些都是備受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
我們真誠希望,通過這個論壇的舉辦,能夠為武陵山片區特別是大湘西全域旅游與精准扶貧提供智力支持。衷心希望論壇舉辦地湘西州在推動旅游業融合創新、開放合作中率先走在前列、當好排頭兵,為推動武陵山片區全域旅游與精准扶貧作出重要貢獻。衷心祝願本屆論壇取得圓滿成功。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