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氏家族祭禮儀式。
身穿漢服的各色演員魚貫入場。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陸紹龍報道:9月16日下午,作為珠海斗門區第二屆民俗文化節的重頭戲之一,趙氏家族祭禮原生態活動在南門村舉行,近150名和風中學的學生擔當“台柱子”,真實再現了南宋皇族後裔的祖祠祭禮原貌。
演繹千年非遺文化
當日下午3時許,表演隊伍浩浩蕩蕩從南門村牌坊出發,巡游至菉猗堂,再在菉猗堂前的廣場進行祭祀。“云山蒼蒼,江水湯湯,惟我祖德,山高水長。”在雄渾的祝文誦讀中,由鑼鼓櫃隊伍引路,旗手、燈籠手、舞姬、宮女、新娘、新郎、王爺、王妃、大臣、祭师等身穿漢服的各色演員魚貫入場,在南宋皇族後裔的祖祠——菉猗堂前擺放祭品、表演宋代宮廷舞、叩首禮拜、研習經典……恢宏的場面,讓現場數百名的觀眾大飽眼福。據了解,當天的演出人員共約150人,清一色由和風中學的學生擔當“台柱子”。
據斗門區文化館有關負責人介紹,南門村趙氏家族祭禮俗稱“皇族祭禮”,就是宋朝皇族趙氏的傳統祭祖儀式,自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皇朝起,距今已有長達1057年的歷史。這種祭禮儀式,一千多年來一直以口授相傳的形式沿襲下來,直至2008年夏,由南門接霞莊宋魏王29代傳人趙德春以文字形式整理成文,隨後由南門毓秀社宋魏王30代傳人趙承華再作相關修編,使祭禮儀式相關程序、祝文等較為完整規范。之後被列入珠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了解,斗門南門村從明永樂年間立村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宋皇室趙氏的聚居地,戶籍人口中85%以上是宋魏王匡美之後。村內有五座先後建于明、清和民初的古祠。其中,菉猗堂是南門村趙氏宗祠,初建于明代景泰五年(1454),距今有着561年的歷史。2012年,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完成修繕。菉猗堂及逸峰趙公祠、崑山趙公祠組成的建築群,均坐東朝西,總建築面積1643.69平方米。菉猗堂外部是65厘米厚的蠔殼黃泥牆體,蠔殼排列整齊、堅固異常,充滿南方沿海特色。整座建築以紅谷石和花崗岩做牆基,以各種雕刻和壁畫做裝飾,集明、清、民國三個時期岭南建築特色于一體,具有豐富的歷史和技術內涵。菉猗堂建築群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已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斗門八景”之一。
記者還了解到,除了菉猗堂,南門村還有廣東省首批古村落、斗門八景之一——接霞莊(趙家莊),還有始建于清光緒年至民初,斗門地區的政治、民辦教育和衛生服務搖籃的古村落——毓秀社。該村是廣東省旅游特色村、珠海市歷史文化名村建設示范村,也是2014年廣東省唯一一個獲得“中國十大最美鄉村”榮譽稱號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