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首個“海綿”江灘-青山江灘竣工
湖北日報訊 記者 張歐亞
23日、24日,武漢市邀請中央涉外媒體及部分網絡名人,就“聚焦長江主軸,關注‘四水共治’,建設濱水綠城”進行了集中采訪。本報記者應邀隨訪,感受深刻。
昨日,武漢市城投集團對外宣布,由其投資建設的江南泵站、后湖四期泵站、港西二期泵站即日具備應急抽排能力,三大泵站排水總和為313.8立方米/秒,將分別有效緩解南湖、后湖、青山相關片區的防澇壓力。
包括上述三大泵站在內,武漢16個重點排澇項目主體工程均已基本完工,武漢排水能力將提升五成,可有效緩解漬情。
以武青堤為主軸,“海綿江灘”橫空出世
23日,雨后,青山江灘。
江面,浪遏飛舟;江岸,林蔭錦繡。
踏著鮮花與綠草相隨的游步道,穿行在青山江灘不禁令人心曠神怡。
更令人稱奇的是,我們的腳下踩著的是一片“海綿”。
青山江灘,起于二七長江大橋下的右岸羅家港,止于天興洲大橋之側的武豐閘,長7.5公里。這片110公頃面積的江灘,將于6月1日對游客開放。
青山江灘以武青堤為主軸。負責施工建設的武漢市碧水集團總經理傅明貴介紹,整個武青堤充分采用了“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少有硬化道路,多以土坡、林地、草坡、透水地面、木制棧道為主,綠化面積達80%。是目前武漢市所有江灘中綠化面積最高的。這也是武漢首個“江、灘、城”三位一體的生態江灘,市民可直接步行上堤,站在堤頂透過綠化間預留出的觀江通廊,一覽長江波濤。
景觀設計、建設材料選用節能環保的耐候鋼、防腐木、透水地面、彩色防滑地面等,注入了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引入雨水花園的概念,生態化收集場地內地表水,并通過植物根系和泥土對雨水過濾,讓其恢復大自然的海綿狀態。游步道路面是透水磚,能夠吸水。我們找來一瓶礦泉水倒下去,馬上就干了。
海綿城市理念,簡單形象地說,就是讓城市的地面像海綿一樣,下雨時就吸水,干旱時就把吸收的雨水吐出來,從而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有效減緩城市內澇。
武青堤一直是土堤,如何改造?第一輪設計方案,考慮的是改成鋼筋混凝土。但附近居民提出,昔日土堤綿延,水杉青翠,野花飄香,堤坡上有無數人留下奔跑的足跡。江灘建設,能不能考慮留住這些美好記憶?
武漢市組織專家經反復科學論證決定,武青堤改造不僅要確保防洪安全,還要充分結合城市濱水區域規劃建設,充分尊重自然環境,凸顯生態、綠色。最終武青堤沿用土身方案一錘定音,并獲長江水利委支持。
傅明貴說,建設過程中,在土堤中深埋了一排14米深、60厘米厚、互相咬合的7.5公里長的連續防滲墻,可有效抵御洪水沖擊,確保防汛安全。
大東湖生態水網“六湖連通”即將實現
2015年4月,武漢市獲首批(16個)全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2017年正是武漢市建設海綿城市的攻堅年、決戰年,全市數百個海綿城市的建設項目,如火如荼地全面開工建設。
武漢海綿城市建設項目“東湖港”,也是一派繁忙景象。根據設計規劃,4.7公里長的港渠兩側,沿線設置下沉式綠地、透水磚、雨水花園、植被緩沖帶等功能區,充分體現滲、滯、蓄、凈、用、排的“海綿”六字方針。“大東湖生態水網”是以東湖為中心,通過楠姆河連通長江。我們現場看到,楠姆河,即青山港連通東湖和楊春湖的渠道已打通,小橋流水綠岸已具雛形。
武漢海綿城市建設有限公司工程部負責人李志強介紹,長江水通過青山港、楊春湖、東湖、嚴西湖、嚴東湖,由東邊通過北湖泵站入江。西邊聯通沙湖,通過新生路、羅家路泵站入江,全線實現六湖連通,促進水體大交換。
大東湖生態水網構建工程計劃投資158億元,現已完成投資60億元。全面建成后,將形成以東湖為中心,面積達436平方公里的湖泊生態濕地群。
江南泵站“上崗”,將有效緩解南湖防澇壓力
武漢市水務局科技處處長林濟東介紹,武漢海綿城市建設將在2020年實現30%的在建面積,2030年達到80%。但海綿城市建設,只是整個城市排澇體系構建的手段之一,解決“看海”還須多頭并進。
去年南湖漬水長達月余,今年還會不會看海?
23日冷雨突襲,在白沙洲南湖泵站建設工地,我們看到了熱火朝天的工作場面:“距離2017年5月30日還剩7天”。這表明,去年8月17日開工建設的武漢市江南泵站,將在5月30前實現應急排蓄水能力。
江南泵站是武漢市防汛令1號項目,是武漢市委市政府為徹底解決南湖地區滯水隱患而實施的重大民生工程。
南湖排蓄,過去是通過20多公里管線,蜿蜒到湯遜湖泵站排入長江。由于管線過長,沿線有淤堵,加之湯遜湖排蓄能力有限,去年曾造成南湖地區長時間大面積漬水。
南湖出江通道工程,即將南湖的排澇系統通過箱涵與巡司河連通,南湖漬水經江南泵站由這一通道直排長江。江南泵站具有強大的排蓄能力,17臺機組每秒流量達150立方米。
有以上諸多舉措和努力,武漢今年還會不會看海?武漢市水科院規劃師李敏,這樣解答:這需要澄清一個標準,城市排澇體系的構建也是有標準的,新的國家策略提出來的是,有效應對50年一遇的降雨。
李敏說,“有效應對”是不是一滴水都不淹?并非如此,而是把時間控制在一到兩個小時以內,把漬水的深度控制在40公分以內。有效應對的含義就是,我們的城市不會因為降雨,對市民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甚至是交通的癱瘓。
因此,在排澇體系建設上,并不是把“看海”作為一個標準。而是把一定的時間控制,一定的深度控制,作為排澇體系建設標準。如果遇到了超過城市設施的降雨,還是會出現漬水或某一時長的漬水,也就是市民所稱的“看海”。
李敏說,武漢獨特的水文條件,在極端降雨、在超標準情況下“看海”,這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要做的是,如何通過建設與管理做好風險管控,盡量減輕、降低“看海”的風險,這是城市排澇建設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