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觀看展覽館中的書信。 朱柳融 攝
中新網柳州5月17日電 題:廣西村民捐老物件建展館 留住“鄉愁”
作者 朱柳融
吹稻穀的風車、提水的龍骨車、舂糍粑的糍粑槽、犁地的木耙……在廣西柳州市柳江區三都鎮板江村上潭屯的“鄉愁文化展覽館”中,這些村民家中的老物件,成了村民留住“鄉愁”的寄托。
擁有300多口人的上潭屯,被一條彎彎的小河環抱,房屋錯落有致。相傳很久以前村裏有一口深潭,潭中央有一塊酷似鯉魚的大青石頭,微風拂過水面泛起微波時,鯉魚好似在徐徐遊動。因此,這塊地被村民譽為“鯉魚寶地”。但因曆史原因,這口潭未能得到保護,反被填平用於造房,“鯉魚寶地”也成了不解之謎。
參觀人員在拍攝展品。 朱柳融 攝
“在上潭屯這樣的美麗傳說還有很多,但都是口口相傳,很多沒能以文字、圖片方式進行傳承都消失了,很可惜!”三都鎮黨委書記韋雪娟介紹,“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產方式的變化,村民以前使用老物件被丟在角落,再不保護也會被遺忘甚至消失”。
為了展示村民勞動生產、生活的曆史,傳承當地優良傳統文化,村民紛紛回家掏出以前使用的勞動工具、家庭生活用品等,籌建“鄉愁文化展覽館”。布鞋底、籠箱、鼎鍋、石磨……甚至老房子的木門、泥巴牆,都被搬到了展覽館。
這些老物件只是眾多展品的一部分,在展館右側,由當地村民編撰的村規,用朱紅色墨水謄寫在木板上。“自古無有規矩,不成方圓,祖輩遺村規十二條,以訓族人,崇正黜邪,我輩當謹記恪守之:第一條人勿忘本,孝悌當先……第十二條家國有難,不避生死”。
此外,展示當地民俗活動德義廟會場景的畫卷、節慶使用的花炮、舞獅獅頭,上潭屯名人舊照、名人榜,許多身在異鄉的族人,在網絡通訊不發達的時代留下的一封封家書等,推開了上潭屯發展史的大門。
鄉愁文化展覽館一隅。 朱柳融 攝
“上潭屯的鄉愁文化展覽館將於近期開放,面向當地村民及外界人士,讓人們在這裏了解、感受祖輩過去的生活,留住‘鄉愁’。”韋雪娟介紹,這只是一個開始,展覽館將繼續收集更多的展品,並將該模式推向更多擁有曆史文化底蘊的鄉村。
上潭屯的鄉愁文化展覽館記錄了該村的發展,是廣西眾多農村的縮影。近年來,記錄曆史、傳承文化的村史館、農耕博物館、鄉村記憶館等在廣西各地興起。
2015年,廣西柳州市鹿寨縣寨沙鎮板裏屯收集群眾抗日、剿匪等曆史事件,建起柳州市首個屯級村史館;2016年底,廣西陽朔縣高田鎮朗梓村修繕該村的徽派建築群落,建起村史館,陳列不同年代、不同時期的勞動工具、生產資料、生活用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