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西北的长城保护志愿者群

2017-05-17
来源:山西日报

忻州长城学会组织志愿者考察汾源战国长城。

  在晋西北,有这么一伙发疯似地热爱长城、研究长城、保护长城的民间队伍。几十年间,他们跋涉在山岭沟壑,考察长城、呵护长城,特别是为保护长城呐喊呼吁——

  〖核心提示〗

  山西是中国的长城大省,忻州是山西的长城大市。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遍布着战国、汉、北魏、东魏、北齐、隋、宋、辽、明等诸朝的长城及长城遗址,分布在忻州的13个县市区。多少年来,在这长达千余公里的长城线上,人们对长城的伟大价值重视不够,许多地方的长城现状不容乐观。幸好,忻州,特别是晋西北,涌现出一批长城保护志愿者。这个群体截至今年5月上旬,已扩大到300多人。长期以来,他们自发地考察长城、研究长城,摸家底,写文章,宣传忻州长城乃至山西的长城,并因破坏长城的现象疾呼,为保护长城而呐喊。

  据悉,近来,忻州市委、市政府对长城的保护与开发给予了高度重视。

  5月14日上午,纪念“中国长城学会成立30周年暨长城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30周年”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忻州市长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峻峰作为唯一的地方长城学会代表在大会发言,激情澎湃地推荐山西长城。

  长城保护“杨教头”

  忻州日报社编委杨峻峰,是忻州市最早业余考察研究长城的人。他于1991年正式考察晋西北的长城,1996年加入中国长城学会。他是一位新闻工作者,在基层采访的时候,发现长城的保护不尽如人意,长城资料亟待抢救,于是他利用采访之余,有意地考察当地的长城。

  2003年正月初四,正值春雪初霁,他坐火车赶到神池,在汽车站租了一辆皮卡车,冒着路滑的危险,走上考察长城之路。当天考察了神池项家沟长城和丁庄窝长城。正月初五又考察了野猪口长城和利民堡、南堡等地。

  2003年正月底,他从忻州租了一辆日本三菱越野车,赶到偏关县丫角山,考察内外长城交汇点。时值冬雪乍消,路面上布满稀泥,许多路段越野车也打滑得无法行走,但他没有退却,硬是完成了考察计划。

  杨峻峰在日积月累中,写下数万字的文字资料,拍摄了数万张资料图片。从2001年开始,就在自己创办的《忻州日报教育周刊》上连载了普及性的长城考察文章,向广大读者普及长城知识,让读者懂得热爱长城、保护长城。

  他在向群众宣传普及长城知识的同时,对破坏长城的现象大声疾呼,利用媒体人的优势,揭露批评破坏长城的现象。如《是破坏古关还是保护文物?雁门关上修了一条水泥路》等文章一经发表,在当地震动很大,所涉及县马上重视,进行维修保护,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长城保护工作。

  2008年12月1日,首届中国长城论坛在北京昌平举行,论坛的主题是“长城与民间保护”,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杨峻峰在大会第一天上午作了专题发言,论文题目就是《晋北长城保护调查》,调查中大量惊心动魄的破坏长城的事实,震撼了与会者。

  他在考察研究长城的时候,特别注重鼓动更多的人参加到长城研究队伍里来。慢慢地,有些人在他的鼓动下开始热爱长城,如原平的陈拴堂、常潮民,宁武的苏栓斌、李润牛、隋贤荣、刘文秀,神池的张溱等,跟着他考察长城、研究长城,而且都有研究成果,也都撰写过研究论文或考察散文。

  2009年,他发起组建了忻州市长城学会,吸收了许多长城爱好者入会。作为一个民间学术社团,在政府没有支持一分钱的情况下,他将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他从微薄的薪金中挤出一点钱,组织会议、编辑杂志。他利用学会的优势,召开长城论坛,吸引更多的人热爱长城。

  杨峻峰研究长城、保护长城的事迹,得到中国长城学会的重视,不仅让他参加中国首届长城论坛,还让他以中国长城学者的身份,陪同中国长城学会领导出访埃及和土耳其,还应邀到内蒙古等地作学术报告。

  偏头关下的草根志愿者

  偏关县,古称偏头关,是明代九镇长城山西镇所在地,拥有不同时期的长城九道,总长500公里,还坐落着50余座古堡,被学界称为“中国长城古堡第一县”,亦有长城万里此千里之说。就在这个长城迷宫里,近年来成长起一支保护长城的“草根”志愿者。

  刘忠信今年75岁,是偏关研究长城的先行者。他曾在文物管理所任所长。他走遍了晋西北数县的长城,特别是数次考察了偏关长城,写下数万字的考察文章,堪称偏关长城的活地图。正因坚持考察长城,累下了哮喘病和肺气肿。退休之后,他仍考察长城。有一年他发现老营一村民拆除古堡上的城砖,他及时组织村干部召开村民大会,严厉批评了破坏长城的行为,并建议文物部门对其进行处罚。大凡到偏关考察长城的外地人,都要登门拜访老刘,老刘一是无私地将自己知道的信息和知识告诉对方,将资料无私地送给对方,二是忍着病痛,担任向导,陪同考察。

  近年来,偏关县委、县政府对长城保护开发的力度加大,偏关民间的长城保护和研究蔚然成风,宣传考察研究长城的队伍不断壮大。忻州市长城学会在偏关县成立了分会,登记的正式会员就有52人。这些长城爱好者,每年数次组队徒步考察长城,选定考察目标,选取不同的段落反复摄影记录,回去后共同研讨。在考察过程中,顺便向长城内外的村民宣传保护长城的常识和法规。

  西沟村农民苏文,在家里从事着电焊生意,但一说考察长城,生意就停歇了,放下养家糊口的活计去跋山涉水。他自备了摄影、摄像等全套设备,只要时间合宜,就自行出去考察,越是在刮风下雪时越要出去。他拍摄了大量质量上乘的长城民俗照片。

  个体户贺文,在县城的闹市区开着一个小超市,可是一说考察长城,他就不管生意了,马上出发,又是拍照,又是记录,全然一个专家的气派。

  老牛湾村村党支部书记吕成贵,守着自己居住在长城古堡的地利,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记录老牛湾的变迁。后来将偏关县的长城几乎走遍,拍摄了许多珍贵照片。为了更准确地掌握长城走向大势,自购航拍设备拍摄长城古堡,为偏关长城研究积累了翔实的资料。

  偏头关分会会长胡美仓,虽在文化局工作,但经常利用节假日组织好友考察长城,仔细记录收集各种长城资料,完成了偏关全部现存明长城的考察。

  退休干部顾全罗更是热情颇高,几乎每天都骑着摩托车奔波在野外考察拍摄长城,积累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他还组织了一个长城摄影俱乐部,发动更多的长城爱好者研究长城,并协助山西省长城保护研究会拍摄了偏头关长城长卷。

  退休老教师秦在珍,把考察研究长城作为退休后的第一要务,实地考察,翻阅史料,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将自己多年来对偏头关长城文化的考察研究文章汇编成4卷本文集《我的家园我的歌》。

  在这么一支“草根”队伍的推动和宣传下,使得偏头关长城在社会上的认知度和关注度不断升温,为长城保护和研究开发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仅央视就有《新闻30分》《探索发现》《乡土》诸多栏目组到偏关拍摄报道。

  雁门关上跋涉者的脚步

  在晋西北长城线上,有个非常重要的关口,就是雁门关。近几年,雁门关加大保护的力度,其特点是维修复建式的保护。在复修的几年内,雁门关风景区管理局的掌门人王凤岗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住在关口上的一个蒙古包内,除开会出差外,每天7点半就到达工地,山上山下来回跑,布置任务,检查安全,严把质量,每天步行十几公里。脸晒得黑黝黝的不知脱了几层皮,一双新鞋穿不了两月就穿帮。在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他凭着自己的信誉和人格力量,奔走呼号,动员民营企业家们捐款捐物,保证了施工进度。短短5年时间,使残破荒凉的千年古关旧貌换新颜。中国长城学会的领导和专家考察复修的雁门关后,对古关的巨大变化深感震撼,称赞其为“长城保护修复工程的典范”。

  雁门关以东,有座驰名中外的平型关,原是雁门关的十八隘口之一,现属繁峙县管辖。近年来,繁峙县一支义务考察保护长城的队伍悄悄地诞生了,为保护长城尽着自己的绵薄之力。

  繁峙县有两个热爱长城的民间组织:登山协会和摄影家协会。近年来,他们把活动的重点放到保护长城上,共同组织“走遍繁峙——长城行”活动。

  繁峙县委宣传部干部王爱中是这两个组织的负责人,多年来关注考察长城,是忻州市长城学会的理事。他组织摄影家和登山爱好者考察长城、宣传保护长城,一出手就非常正规,配备了专业的户外领队,全程GPS轨迹记录,带着高档的摄影器材,有专门的文字记录人员。所到之处,都要将完整的资料带回来。

  2015年夏的一天,他们从大营镇团城口出发,沿山脊经西跑池、平型关、桥儿沟、韩庄,最后赶到茨沟营堡,步行百余公里。从平型关至团城口这段长城,绵延在数十里的山梁上,像一条蜿蜒的巨龙静卧于崇山峻岭之间,无数大小不一的烽火台如一座座驼峰,高耸兀立在长城背上。他们激动,他们感叹,记录的记录,拍摄的拍摄。在西跑池东山梁上,有夯土残墙高约3米,杏岭洼和东山梁两峰之间的豁口平梁上,有4座墩台,但仅有1座残存零星石包墙,余下的全残成夯土台状,他们认真记录着长城的现状。竹帛口长城俗称韩庄长城,是晋西北明长城中保存最完好的地段,墙体城砖基本完好,空心敌楼巍然屹立。他们用拍摄设备记载下这段长城的雄伟壮丽,回去后在许多媒体上进行宣传。

  6月10日是中国文化遗产日。据悉,这次遗产日的主会场拟设在偏头关护城楼。忻州,特别是晋西北的长城保护与开发将掀开新的篇章。

  〖相关链接〗

  忻州市长城学会微档案

  忻州市长城学会自成立以来,在政府没给一分钱资助的情况下,发展各县区会员300多人,考察了忻州全市和周边县市的长城,召开长城论坛10余次,撰写长城论文数百篇,编印刊物8期,编辑长城论著和书籍5部,发行了长城邮品6套,数次协助中央电视台拍摄忻州的长城。他们还为雁门关的开发、偏头关长城博物馆的建设、宁武关的恢复进行了文化策划与规划工作,为忻州市政府拟订了有关长城旅游开发项目的规划材料等。

  黄鹏飞 文/图

[责任编辑:肖静文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