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网訊】記者王藝橋報道:全國人大代表、東北財經大學黨委書記都本偉9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用“務實”、“亮點多”來概括他對報告的總體印象。他認為,今年6.5%的增速目標非常合適,經濟發展需穩中有進。他同時指出,創新驅動是發展的動力。
穩中有進是總基調
都本偉非常贊同李克強總理6日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所說,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之所以小幅下調經濟增速目標,是為騰出更大空間,用于提高經濟質量和效益,加快轉型升級,促進中國經濟邁向中高端。
他說,近年來,中國經濟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面對壓力,中央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問題導向、底線思維,貫徹穩中求進總基調,發揚釘釘子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邁進,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今年是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年,是“十三五”規劃實施的關鍵之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離不開穩定的大局,離不開穩定的環境。因此,穩中求進應當成為主旋律、主基調。
都本偉領會2017年《報告》精神有“五穩”:
一是“穩”宏觀。宏觀政策要穩,已經成為新常態經濟政策框架重要的組成部分,政策穩定對于增強信心、穩定預期十分重要。貨幣政策會保持策中性,降低企業稅費負擔方面將有進一步實質性進展。
二是“穩”匯率。匯率連著民心。人民幣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擁有堅實基礎。
三是“穩”金融。金融風險防控,是中央一直關注的重點,已經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
四是“穩”預期。預期是信心,預期是導向。當前,預期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相信中央會更加重視預期引導,穩定社會預期。
五是“穩”社會。近年來,中央采取有力措施,避免了經濟下行傳導到民生層面,相信社會保障網這個“底”一定能托住。
都本偉同時強調,穩不是不作為。正如《報告》提出,在穩的前提下要在關鍵領域有所進取。“進”就要在關鍵領域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是2017年經濟工作主線。他主要談了“三進”:
一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進”。中央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今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有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振興實體經濟、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等四大任務。
二是實體經濟要“進”。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是一國經濟的脊梁,必須發展好。振興實體經濟除了從實體經濟本身著手,還必須給實體經濟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特別是解決好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失衡問題,實現均衡發展、協調發展、和諧發展。
三是房地產健康發展要“進”。房地產在中國經濟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促進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一方面要嚴格控制非居住需求,嚴格控制房地產杠桿;另一方面要增加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
都本偉說,中國在供給側勞動力、資本、全要素生產率改進等方面擁有巨大的空間和潛力,同時中國經濟走在正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道路上。我們有能力面對問題,也有能力解決問題。只要把住穩的大局,堅持進的方向,中國經濟前景必然光明。
創新驅動是原動力
都本偉說,為迎接黨的十九大、服務十九大,需要積極進取、向前邁進。談到創新驅動,他告訴記者,針對東北特別是遼寧實際,他和他所在的東北財經大學的一些專家,曾為遼寧省委做了一個專題研究,研究認為,遼寧創新驅動需要破解的難題,主要有四方面:
一是從思想觀念上看,創新思維、創新意識還沒有占據真正的主導地位。創新的差距,往往源于觀念的差距。特別是作為老工業基地,最大的短板是思想觀念。這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是從創新產出上看,創新活躍度以及創新產出的增長步伐還相對較慢。把創新理念轉化為創新實踐。這方面也有明顯差距。目前,“遼寧原創”、“遼寧創意”還比較少,遠不能支撐產業振興、經濟振興。
三是從創新投入來看,重生產輕創新的現象還沒有根本改變。創新投入,往往決定產業品質。有多少投入,就有多大創新。否則,停留既有水平上,產能過剩就不可避免。
從遼寧情況看,目前的創新投入強度還比較低,與東部發達省份的差距在逐步擴大。這不僅是政府投入問題,更有企業投入、社會投入問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創新驅動動力不足的問題。
四是從創新效率來看,體制機制的制約還沒有徹底解除。體制機制,是創新驅動的初始動力,甚至是第一推動力。創新驅動既需要一定投入,更需要體制機制的保障。從東北老工業基地情況看,體制機制束縛仍然是創新驅動的明顯障礙。
都本偉認為,根據自己曾經從事過城市管理工作的經驗,創新要想在某些領域有所推進和突破,還應按照克強總理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總思路,把創新二字擺上位、提上綱,應當確立“創新+”的產業理念、發展理念,用創新牽引觀念、孵化動力。特別是突出“五個著力”:
一是著力完善體制機制。要以解除束縛、激勵創新為重心,來謀劃和推動創新,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保護知識產權,打造公平、穩定、有序的政務環境,優化誠信經營、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避免政府越位與缺位現象。特別是要明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清晰政府與企業之間的界限。各級政府還應當進行創新引導,比如設立政府產業投資引導基金,拓寬科技型、成長性企業予以特殊支持,打通創新成果轉化渠道,大力推進“雙創”工程。
二是著力培育創新共識。創新既是發展所需、是形勢所迫,更應是一種民族精神。創新活躍度的提升,在于達成廣泛的社會共識。因此,應當以弘揚企業家精神、工程師精神、工匠精神為重點,以科技創新、企業創新、產業創新為牽引,讓創新成為各個行業的共同實踐,讓創新成為全民的共同理念。
三是著力發展創新平臺。要注重以平臺為載體推動創新,以高端共性和關鍵技術創新平臺為重點,發展重大科技專項,強調自主創新、原創性發明和根本性革新,選擇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和重大工程,集中力量、協同攻關,爭取形成一批世界級科技引擎企業、一流大學和科研機構,產出一批前沿科學研究成果和關鍵核心技術。
特別是發揮重點院校的科研平臺和研發實力,實施重大關鍵技術攻關項目。
四是著力促進要素流動。當前,要完善創新資源配置機制和創新投入機制,提升研發經費投入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盤活現有創新資源,開發新型創新資源,以要素流動促進創新迸發。
特別是健全科研成果轉化機制、科技評價體制、科技成果轉化保障體系、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實現創新資源信息共享,暢通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之間信息流通渠道,提高創新效率,降低創新交易成本。
五是著力培育創新文化。創新既是一種經濟現象、社會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創新文化,至關重要。沒有創新文化,就很難形成全民性、全域性的創新實踐。
都本偉建議:要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建設創新型孵化器和眾創空間,構筑創新發展的強勁內核,完善科研鏈、孵化鏈、產業鏈、服務鏈、創新鏈等鏈條,依托民族優秀傳統,煥發全民創新意識,培育創新文化環境,打造創新生態體系。
特別是支持“新四軍”創新創業,整合“海外學子創業園”、“大學科技園”、“學子創新創業基地”平臺,發揮創新生力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