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國里張家界,奇峰立中水自流。在這山水之間,亦流轉著古老時光的文明印記。據史料記載,張家界境內20萬年前就有人類居住,他們在生產生活中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風情,并隨著世代繁衍傳承至今。
本報記者近日就此專訪了張家界副市長歐陽斌。他認為,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供給側改革正在推進,湖南也在向旅游強省邁進。這對民俗文化資源豐富而獨特的張家界來說是一個有力的契機,要充分利用文化資源,挖掘民俗文化價值,打造民俗文化品牌,推動旅游發展轉型升級。
香港商報記者肖建花、張思靜 實習記者梁昌均
挖掘價值 彰顯文化自信
張家界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在新石器時代,境內澧水兩岸就人類活動,《尚書·舜典》中便有“舜放歡兜于崇山”的記載。有人存在的地方,必然會產生文化。
歐陽斌介紹,作為少數民族聚集區,張家界有46個少數民族,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少數民族占全市總人口77%以上。多種民族文化在張家界相互交融,形成了當地神奇、獨特的民俗文化。民族建筑有吊腳樓、走馬轉角樓,民族節日有過趕年、四月八,民間曲藝有慈利漢劇、大庸陽戲;民族工藝有蠟染、挑花織錦、土家粘貼畫,土家織錦屬全國五大織錦之一;民族歌舞有高花燈,桑植民歌,土家族擺手舞、茅古斯、儺戲等。其中,多項入選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張家界副市長歐陽斌體驗當地民俗敬酒禮
相較于武陵山區其他地區的文化,張家界的民俗文化是獨特的。歐陽斌認為,張家界民俗文化的獨特性體現在原生態性、珍貴性與融合性等方面。因此,他致力于挖掘和弘揚民俗文化,推動當地民俗文化旅游發展。
豐富而獨特的民俗文化讓張家界發展民俗文化旅游有著充分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是要把張家界的文化充分展示給中外游客,尤其是展示給國際游客,讓大家在體驗到張家界秀美山水的同時,體驗到張家界的民俗文化,體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歐陽斌說。
打造品牌 傳承民族文化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融合了眾多民族文化的旅游文化構成了張家界特色文化形態的軟實力。
今年7月9日到8月9日,張家界舉辦了首屆民俗文化活動月。這是張家界乃至國內有史以來活動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的一次旅游文化活動。在長達一個月的時間內,既上演了儺面舞、擺手舞、茅古斯等傳統民族舞蹈盛宴,也舉行了女兒會、服裝秀、情歌對唱等傳統民俗活動,亦展示了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千名文化傳承人、萬名文化藝人參與,近千萬中外游客體驗了張家界的民俗風情。
土家族舞蹈茅古斯在張家界首屆民俗文化活動月中上演
“利用不同的方式把張家界的文化進行整合,形成更大的文化品牌,本身就是對民族文化的弘揚、保護和傳承。我們今后每年都會在固定時間舉辦民俗文化月活動,并力爭將其打造成蜚聲中外的世界級文化旅游品牌。”歐陽斌在活動結束后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這次活動反響強烈,多位專家學者為其點贊。中南林業大學教授鐘永德認為,這次為期一個月的民俗文化活動,是當地居民與外來旅游者一場共享的文化盛宴,將直接促進張家界旅游發展和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深度融合,提升張家界文化影響力和國際化水平。中山大學教授張朝枝說,民族文化已經成為張家界一道靚麗的風景和一張精美的名片。
據了解,這次民俗文化活動月的舉辦,使張家界的旅游接待人次比上年增長35%以上,增長幅度領先全國同類景區,實現了文化和旅游的互哺。
持續發展 助力全域旅游
在大眾旅游時代,人們的旅游需求不僅僅停留在對自然風光的體驗,也注重對異域風情的感知。另外,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旅游業已經成為擴大消費總量、增長動力轉換、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抓手,拓寬旅游領域、打造旅游產品對推進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歐陽斌認為,民俗文化旅游契合了人們的求新、求異、求知、求樂的需求。同時,促進民俗文化旅游持續發展是提升旅游內涵、開辟旅游新領域的有效途徑,也是推動旅游供給側改革、推進形成全域旅游發展格局的有力方式。
當地青年男女共同演繹民族歌舞《追愛》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張家界通過打造溪布老街、土家風情園等來保護民俗文化遺存,通過打造《追愛》、《天門狐仙》、《魅力湘西》等民俗文化演藝精品來弘揚傳統民族文化,實現文化保護與旅游發展的結合。
“ 十三五期間,我們將緊緊圍繞‘提質張家界 打造升級版’戰略,加快文化保護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重點打造人文旅游、節慶旅游、民俗型休閑旅游、風情村寨旅游等產品。除繼續完善國際鄉村音樂周和民俗文化活動月之外,還將創新推出武陵山片區元宵節、國際油桐花節等帶有民俗風情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促進民俗文化旅游持續發展。”歐陽斌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