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中國北疆的內蒙古自治區不僅有廣袤無垠的草原、森林、湖泊,也同樣有著大片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盡管多年堅持治理,但這一被稱為“地球癌癥”的生態難題仍在困擾著內蒙古遼闊的土地。內蒙古最新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內蒙古荒漠化土地面積超60萬平方公里,占自治區國土總面積的51.5%,占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的23.3%,防治任務仍任重道遠。
荒漠化面積占國土面積一半
瞬間黃沙漫漫、暗無天日,陣風達到8、9級,天地一片混沌、狂風卷著沙礫,能見度不足50米……每年春季,位于中蒙邊境上的口岸城市二連浩特市總會遭遇幾場這樣的沙塵暴天氣。
雖然沙塵暴的形成由多種因素綜合導致,但這樣的強沙塵天氣與這座城市地處的荒漠化土地不無關系。二連浩特市周邊草原已經成為荒漠化草原地帶,近年來雖然采取多種措施挽救性治理,但目前仍未改變其荒漠化草原地帶的本質。
內蒙古最新公布的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結果顯示,內蒙古荒漠化土地面積為60.92萬平方公里,占自治區國土總面積的51.5%;沙化土地面積為40.78萬平方公里,占自治區國土總面積的34.48%;目前還不是沙化土地、但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預警土地”面積17.4萬平方公里,占自治區國土總面積的14.71%。
在內蒙古,大風、干旱等惡劣氣候是誘發荒漠化的最重要因素和動力。在風力作用下,沙物質容易被搬運。風不僅能促使荒漠化和沙化面積增加,還使地表蒸發更加強烈,干旱過程加劇。內蒙古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公報顯示,內蒙古荒漠化類型以風蝕為主,風蝕荒漠化面積占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的90.8%。
“雖然內蒙古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仍然很大,但經過多年的治理,內蒙古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已經連續15年保持了‘雙減少’。”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廳總工程師車淑華說,
第五次監測結果與第四次監測(2009年)相比,內蒙古荒漠化土地面積凈減少4169平方公里,年均減少83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凈減少3432平方公里,年均減少686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年均減少幅度與第四次監測持平,沙化土地年均減少幅度是第四次監測的2.7倍。
為荒漠化治理注入產業動力
成片的光伏板猶如黑色的波浪在沙漠里蔓延舒展,下面形成以滴灌為主的紫花苜蓿和中草藥材連片種植帶,道路兩側形成防風固沙的聯網綠化帶……曾經風沙肆虐的我國第八大沙漠烏蘭布和沙漠腹地如今正在建設萬畝生態光伏基地,逐步實現沙漠增綠、企業增效、資源增值的良性循環。
內蒙古磴口縣工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袁海文說,在促進防沙治沙和保護生態功能的基礎上,當地利用沙漠資源建設萬畝生態光伏基地,先后引進多個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將現代農牧業和光伏農業科技大棚種植等技術相結合,達到“借光治沙”、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等多重效益。
內蒙古多地實施傳統生態工程防治荒漠化的同時,更多地探索各種渠道給荒漠化治理注入產業動力,讓荒漠化治理變得可持續。
“荒漠化治理的三大法寶就是優先封禁保護,積極治理利用,適度優化開發。”中國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研究員盧琦說。
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表示,土地荒漠化加劇貧困,全國近35%的貧困縣,近30%的貧困人口分布在西北沙區。我國在“十三五”時期,努力實現沙區生態改善與農民脫貧的雙贏。
韓斯琴是奈曼旗白音他拉蘇木農民。去年,這個因土地貧瘠而多年掙扎在溫飽線上的農戶,一年的農業收入竟達到了10多萬元。當地政府運用科技手段改造沙地開展高效特色種植業,這些沙地襯膜水稻、西瓜、蔬菜、雜糧等沙地農業,正在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新亮點。
目前,內蒙古林沙產業快速發展,逆向拉動力不斷提高。如今,內蒙古林業總產值達到480億元,形成了荒漠化防治與產業發展、農牧民脫貧致富的良性互動局面。
治理仍任重道遠
內蒙古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結果顯示,內蒙古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狀況持續向好,生態狀況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各類重點生態建設與保護工程成效顯著,但局部惡化的趨勢仍然存在。
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廳治沙造林處處長郝永富說:“內蒙古沙化土地面積在全國排名第二,僅次于新疆。但可治理沙地面積卻排在全國第一,防沙治沙任務占到全國任務比重的40%。”
“內蒙古荒漠化治理難度依然很大。”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廳總工程師車淑華說,經過長期生態建設,條件較好的地方大多已基本治理,目前剩余的多為遠山大沙,立地條件越來越差,治理難度越來越大,加上勞動力和物價不斷上漲,導致治理成本越來越高。
內蒙古大部分地區屬于干旱、半干旱地區。特殊的氣候特點決定了內蒙古目前和將來相當長時期內的生態環境依然脆弱,荒漠化、沙化危害仍然存在。近年治理地區的植被剛開始恢復,自我調節能力較弱,具有脆弱性、不穩定性和反復性。特別是局部地區的生態狀況尚不樂觀,仍呈繼續惡化的態勢。
目前,內蒙古林沙草產業發展仍處于探索和培育的初級階段,產業結構單一,多以初級主品加工為主,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不高,產業組織化程度較低,社會化和信息化體系尚不健全,生態產業帶動當地經濟和農民增收能力還有待提升。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2016年-2020年)規劃明確提出,今后五年中國將治理沙化土地1000萬公頃,力爭到2020年使全國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作為中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分布最為廣泛的省區之一的內蒙古,未來防治荒漠化、沙化仍任重道遠。
對此,專家表示,在防沙治沙過程中,集中力量實施好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草原建設和水土保持等國家重點工程。同時,建立有利于生態產業發展的技術創新體系,依托科技支撐,促進成果轉化,有效促進林沙草產業高科技、高效益、可持續發展,不斷提高生態產業質量和效益,逆向拉動荒漠化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