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安徽 > 商报专稿

皖黃山徽州辦“重走劉敦楨古建之路”活動

2016-06-28
来源:香港商報網

  敬畏自然守護遺產

  皖黃山徽州辦“重走劉敦楨古建之路”活動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吳敏報道:感念大師,風范長存;感受鄉村,鄉愁永駐;感慨遺產、傳承艱巨……日前,“敬畏自然+守護遺產 重走劉敦楨古建之路徽州行暨第三屆建築師與文學藝術家交流會”在安徽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村舉行。本次活動由中國文物學會、黃山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文物學會20世紀建築遺產委員會、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攝影專業委員會、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東南大學建築學院等聯合承辦。

单霁翔(左3)与黄山市政协主席毕无非(左二)等为西溪南土人学社、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学实习基地揭牌

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致辞

  文化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程泰寧、馬國馨、王建國、孟建民,中國科學院院士常青,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周愷、張宇,東南大學古建築研究所教授、劉敦楨之子劉敘傑以及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學院院長俞孔堅等來自全國各地的建築設計、文物保護、建築教育、文學藝術界專家學者以及媒體人員共約二百多人齊聚一堂,共同紀念劉敦楨以及他為中國建築研究做出的卓越貢獻。

  比肩梁思成 堪稱學術典范

  劉敦楨先生是中國建築教育及中國古建築研究的開拓者之一,是中國營造學社的主要成員,與梁思成先生並稱“南劉北梁”。他畢生致力於建築教學,弘揚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在中國傳統民居與住宅調研上,劉敦楨先生開時代之先河,堪稱學術典范。

  今年適逢劉敦楨先生《中國住宅概說》誕生60周年。據了解,60多年前,劉敦楨先生一行行走徽州,記錄徽州,研究徽州,使徽派民居走出徽州,成為中國傳統民居大家庭中的一顆耀眼的明珠,讓徽州建築第一次進入了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視野,極大提升了徽州文化的影響力。

  單霽翔強調:劉敦楨先生長期從事建築教育和建築曆史研究工作,是我國建築教育的創始人之一,同時也是中國建築曆史研究的開拓者。他對我國傳統民居和園林的研究、探尋,為學科建設奠定了主要基礎。劉敦楨先生曾多次組織並主持了全國性的建築史編纂工作,編輯出版了《中國住宅概說》、《中國古代建築史》《蘇州古典園林》等頗有影響的專著,為中國建築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做出了積極貢獻。從傳承與創新看,“重走”是弘揚建築文化之旅,“重走”是發現探討建築遺產之旅, “重走”更是振興當代城市建設的求索之旅。

  劉敦楨先生的兒子劉敘傑教授是東南大學古建築研究所教授,著名古建園林專家、建築學家。他本人多次來過徽州,潛口民宅明園裏的方文泰宅他就帶著學生來測繪過。他認為對於研究古建築學科的人來說,皖南古民居是一座寶庫,而安徽在很早以前就注意到了古民居的保護,采取的一些辦法也很好。他坦言自己走上建築研究、教學的道路以及自己治學的態度等,都是受到了父親以及當年那一批青年的影響。

  據悉,第三屆建築師與文學藝術家交流會是繼首屆“建築與文學”學術研討會(1993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二屆“建築與文學”學術研討會(2003年浙江省杭州市)之後,建築師與文學家又一次“零距離”的交流。

  建築與文學,在徽州西溪南美妙對話

  “以民居為代表的徽派建築,是徽州最具典型意義的文化符號,它分布於一個個青山綠水間的徽州村落,徽州村落是研究文化的典型標本,是鄉土中國的縮影,中華文明的記憶載體。”

  與會專家學者對徽州民居建築的價值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一致認為徽州傳統民居是中國農業文明最發達時期的精華體現,代表了中國建築技術、藝術的最高水平,在利用材料、空間、環境資源以及反映出的倫理、價值觀等方面,綜合體現了中國古代的農業文明,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居住模式。

  徽州聚落在適應環境、利用周邊資源、節約土地、理水等方面體現出了高度的智慧,同時,徽州村落的社會形態又是一種類似“桃花源”般理想社會的構成,倫理清晰,鄰裏和諧;徽州聚落又是文學、戲曲、藝術等方方面面徽文化的載體,是徽州的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以豐厚的文化底蘊滋養著徽州這方水土上的人。

  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徽州創造了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遺存了豐厚的文化遺產,如何有效、科學保護好,合理、適度利用好文化遺產是當下及其緊要而又重要的任務。作為當代人,有責任讓文化遺產保護好、活下來、傳下去,融入現代生活,關乎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黃山市政協主席畢無非說,徽州古建築是我們的寶貴財富,祖先們的智慧和汗水鐫刻其中,我們的鄉愁和情懷也寄托其中。正是劉敦楨的發軔之舉,讓世人逐漸認識到徽州古建築的珍貴價值,也讓我們認識到保護傳承的曆史責任。曆屆黃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徽州古建築的保護,通過形式多樣的保護措施,構建了保護與利用良性互動的文化生態。今天重走劉敦楨先生的古建之路,既是深切緬懷又是重新發現,既是相互交流也是再度發力,更是對我們保護工作的一次深度掃描、鼓勵鞭策。

  畢無非表示:將進一步審視我們保護利用理念,讓其更加科學;進一步創新我們的保護利用舉措,讓其更加得力;進一步完善我們的保護利用機制,讓其更加有效,進而把徽州文化遺產保護好、傳承好,努力讓珍貴的徽州文化留下來、活起來。

  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國際模本

  交流會上,單霽翔院長等領導、專家還分別給“土人學社”、“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研基地”、“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攝影專業委員會徽州西溪南攝影基地”等機構落戶西溪南揭牌。

  西溪南鎮位於古徽州域名唯一傳承地——黃山市徽州區,為中國曆史文化名鎮,有1200年曆史,古稱“歙邑首富”。名園、名樓薈萃,尤有西溪南八景流芳徽州。今有《溪南八景》留世,由江南四才子之一祝允明題賦,清初大家石濤作畫,國畫大師張大千補遺。如今西溪南村自然風景絕美,有釣雪園、老屋閣、綠繞亭、果園等文化遺跡留存於世。

  近年來,該鎮以高鐵通車為契機,依托中國曆史文化名鎮、中國蜜蜂之鄉品牌,充分利用2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老屋閣與綠繞亭(這都是1952年劉敦楨當年考察的項目),致力打造“徽州老堂前、黃山新客廳”,全力打造休閑體驗創意旅遊古鎮。

  在為期三天的重走活動中,與會專家學者考察徽州區西溪南、潛口、呈坎,歙縣古城、唐樾、唐模,黟縣宏村等徽派民居集中地,實地了解了文化遺產項目當前的狀況,並以鄉村遺產保護與環境、建築遺產的文化表現與解讀、傳統建築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等社會關注的話題進行了交流、討論。

  大家認為,應該從更高的層面來理解建築遺產的保護與弘揚,這些遺產不僅僅能夠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需求,更是我們精神上難以忘記的思念和牽掛。要從文化上賦予遺產以新的生命,建築遺產是全民族的精神遺產,是民族文化的積澱表現,保護好建築遺產對於傳承文明、弘揚民族的先進文化有著重要意義。建築師和工程技術人員更多是從技術實踐方面關注遺產保護,文學家和文化事業從業者更多應從建築遺產上找尋靈感的火花,用多種方式方法向社會大眾宣傳遺產,介紹遺產,讓更多的人們認識遺產的作用,為遺產保護做出貢獻

  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博士和他的望山生活團隊對西溪南情有獨鍾,他認為西溪南村不僅擁有豐厚的物質遺產、非物質遺產,還有便利的交通條件和優質資源,將把這裏作為望山生活的實踐地,實現城市、鄉村的雙向互動,實現人與土地、自然的和諧相處,將西溪南打造成生態文明建設的國際模本。(文潮/攝)

[责任编辑:朱剑明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