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訊】記者 唐學偉報道:近日記者在炎陵感受到了那里的生態文明著實深入人心,縣委書記黃詩燕很是自豪的說,炎陵環境綜合指數全省第一。炎陵的好生態,不僅僅是炎陵的財富,更是株洲的財富、湖南的財富、全國的財富。中央提出“綠色發展”,必將讓炎陵享受到更多的政策“紅利”,迎來生態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的重要機遇。
黃詩燕說,炎陵縣原名酃縣,始建于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地處湘東南邊陲,井岡山西麓,因“邑有圣陵”——炎帝陵,1994年更名為炎陵縣。全縣總人口20.21萬,總面積2030平方公里,區域分布為“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域和莊園”。炎陵的特點是“四老四地”。
老祖宗安寢福地。炎陵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安寢福地、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炎帝陵被譽為神州第一陵,是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歸國華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景區。“炎帝陵祭典”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炎帝陵祭祖大典入選“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十大根親文化盛事”,炎帝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老人家革命圣地。炎陵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陳毅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開展了朱毛第一次會面(十都鎮萬壽宮)、第一次連隊建黨(水口鎮葉家祠)、第一次插牌分田(中村鄉道任村)、第一次給部隊集中上政治課(中村鄉八擔丘)等一系列首創性的革命實踐活動。全縣至今保存完整的紅軍標語339條,全國首家紅軍標語博物館2011年建成開館。
老天爺生態寶地。炎陵生態優美,風光旖旎,氣候宜人,森林覆蓋率達83.55%,環境質量綜合指數居湖南省第一,是休閑養生的福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4A級景區——神農谷,保存著華南地區面積最大(10萬畝)的原始森林,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達13萬個/立方厘米,為亞洲第一;湖南第一高峰——酃峰,海拔2115.2米;梨樹洲被譽為“小九寨溝”,保存有“植物活化石”南方鐵杉群、冰臼群、高山草甸和萬畝竹海;大院農場被譽為“小廬山”,分布有全國面積最大的萬畝杜鵑花、最原生態的高山濕地景觀。2013年,炎陵縣榮獲“全國最美生態旅游示范縣”、“全國最具投資潛力旅游名縣”、“美麗中國示范縣”稱號,“炎帝陵—桃源洞”被列入國家與自然文化雙遺產預備名錄;2014年,炎陵縣以“物種倉廩,酃峰桃源”的美譽入選“中國深呼吸小城榜十佳”,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縣級城市”,榮膺“中國最美文化生態旅游名縣”、“中國最美休閑度假旅游名縣”稱號;2015年獲評“中國生態魅力縣”。
老百姓宜居樂地。炎陵是國家衛生縣城、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十大縣域旅游之星、中國十佳綠色城市、中國深呼吸小城、中國優質黃桃之鄉、中國特色竹子之鄉、省級文明縣城、湖南城鄉環境衛生十佳縣、省平安縣、省全面小康推進工作前十位縣。“鐵公機”大交通格局已經形成,“三高一鐵”(衡炎、炎睦、炎汝高速公路和吉衡鐵路)全面竣工通車,南岳機場、長沙黃花機場、井岡山機場近在咫尺,炎陵與周邊七個中心城市形成“123”(縣內和井岡山1小時,長株潭2小時,廣州、武漢3小時)交通圈,成為湘東南區域交通樞紐,是老百姓宜居、宜業、宜游的樂園。
湘潭大學易大東教授表示,炎陵的生態文明建設是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靠的是全社會樹立全面、科學的生態文明理念,讓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靠的是提高領導干部的生態文明素養和意識,使生態文明理念成為全民共識,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靠的是充分利用各類生態科技示范園、開展的創新活動,增強社會責任,使生態文明理念走進人們心靈、引領社會風尚。展現的是決策者的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那么炎陵的經濟發展是不是受到影響?有一組數據很能說明問題,當世界經濟都處于“嚴冬”之時,炎陵的經濟卻呈現出了“溫暖的亮色”。2015年全縣咬定目標、頂住壓力、保持定力、精準發力,實現了GDP增長9.5%;財政收入增長10.03%;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5%;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3108元、6832元,增長10%、11%;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72.98億元,貸款余額50.2億元,存貸比達到68.7%,居全市五縣市第一。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發展韌性持續提高。全年炎陵縣共接待游客416.73萬人次,綜合收入21.7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8%、20%;完成規模工業總產值93.1億元,增長11.1%,規模工業增加值27.5億元,增長8.2%,工業稅收達1.6億元;實現農業總產值12.77億元以上。
由此不難看出,生態己是當今社會的“稀缺資源”,這個寶貴資源保護的越好,就越能吸引有戰略眼光的投資者,經濟也能更有質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