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黃慶松報道:1月23日,首屆中國宗親文化論壇在貴州省貴陽市舉行。來自國家民委、文化部、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中國民族博物館、貴州省政協、貴州省社科院、以及香港、台灣、美國EU集團、云南、寧夏、山西、江西、廣東、四川等國家和地區的7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論壇。
論壇現場
授牌儀式
據了解,這次盛會由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宗親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宗親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貴州研究中心、貴州省民族學會、貴州省經濟文化促進會和貴陽市民間文化交流促進會承辦。論壇的主題是:弘揚中華宗親文化,共建民族和諧社會。
在論壇中,與會專家學者就宗親文化建設研究、宗族組織參與社會治理、中華優秀傳統家庭文化的當代價值、中國少數民族傳統家庭美德研究以及源遠流長的百家姓文化、姓氏文化、宗族文化、族譜文化、祠堂文化、家教文化、國學文化、喪葬文化等進行了研討。
"宗親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是我國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凝聚着民族的鄉土情、骨肉情與真善美,是中華民族彼此認同的標志,是海內外同胞認祖歸宗、溝通心靈的紐带與橋梁。" 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副會長、宗親文化專業委員會主任黃忠彩說。
貴陽市民間文化交流促進會會長龍集元提出,數千年來,我國歷史上曾有許多民族活躍在各個時期的歷史舞台上。經過長期的分化、融合和發展變化,最終形成了今天56個民族並存的局面。舉辦中國宗親文化論壇,就是要尋找中華民族的源頭,凝聚中華民族的力量。今后將選址建造地球上第一個人類文明史公園"九黎十八寨炎、黃、蚩三祖文化主題公園"。內容包括盤古(上帝)屋;東方初史(女媧和伏羲)昆侖園;東方部落史"九黎十八氏族";西方初史(亞當和夏娃)伊甸園;諸子百家文化道場;"九黎十八寨"百家姓祠堂、文化學堂、宗親文化研究中心;56個民族文化旅游村寨;三祖文化博物館;三祖文化研究院;民族文化交流接待中心等近30個項目。
四川胡氏宗親文化研究中心的胡吉強認為,宗親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具有血緣關系的宗族群體所包含的特殊內涵。源遠流長的譜碟文化、宗祠文化、家教文化、國學文化、喪葬文化、商業文化等傳統文化,在宗族繁衍生息的歷史長河中,宗親文化思想世代相傳,一直在宗族意識形態領域佔據着正統地位,同時也對宗親文化發展本身,產生着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宗祠文化淵源流長,它不僅是一個地域性的文化符號,同時還是中華民族宗祠文化的一個特征鮮明的歷史縮影。一個家族是一個宗祠的基本組織單位,一個家族是一個宗祠的組成元素,一個宗祠的興榮衰落直接影響着一個社會的安定與興衰。可以說,宗祠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傳承體,也是中華民族興盛的承載體。重視宗祠文化,就是重視中華民族靈魂的歸屬問題。"廈門理工學院的劉芝鳳教授說。
江西宜春學院副教授蔡宇安博士認為,祠堂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一定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寶貴文化遺產。目前,國內對祠堂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多采取"文化+旅游"的產業開發模式。祠堂文化產業開發,應立足于現實需要,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進行,需要找到適合其發展的模式和道路。
貴州財經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梁潔認為,宗族組織可以參與社會治理。所謂"鄉老政治",是指一些有威望和知識的老人,形成一股合力,參與一些社會事務的決策過程。宗族組織可以扮演着聯絡族人感情,協調鄰里關系,加強姓氏認同的角色,可以輔助村支部、村委會、鄉鎮落實政策。
成都江夏研究會會長黃牛認為,中國人都是"宗親和姻親,串去串來都是親,中華民族一家親!"中國的百家姓文化、姓氏文化、宗親文化,都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有魅力最有特色的文化現象之一。
通過充分的研討,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研究傳承宗親文化,有助于保護和弘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增強民族認同感。論壇會上,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宗親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向貴州研究中心成立進行了授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