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收官在即,細算這五年間的民生“賬本”,你會發現,益陽老百姓的幸福指數不斷攀升,收入越來越高了,住房越來越寬敞,就醫負擔越來越輕……
一幅幅溫暖的民生圖景,點亮了萬家燈火。
“錢袋子”鼓起來
桃江縣石牛江鎮九家塅村文伏元,家中窮得叮當響。兒子車禍去世后,這個家更是雪上加霜。如何改變命運?2009年,正逢土地信托流轉模式在全市推行,她便借錢承包了20畝地種植雙季稻,并在縣農業局專家指導、政策支持下,賺得第一桶金。2011年,文伏元獲評省勞模,獎勵了一臺插秧機,于是一鼓作氣將土地承包規模增至300畝,年純收入逾20萬元。“錢袋子”鼓起來后,她又新辟梨園20畝,還開展豬、鵝規模養殖,又增加了近5萬元收入。
類似脫貧致富的故事,不勝枚舉。作為農業大市,“十二五”期間,我市圍繞現代農業建設頻頻發力,特別是形成了土地信托流轉的“草尾模式”,有效促進規模化生產和經營。這期間,我市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1682家,新注冊家庭農場2642家,新增市級以上龍頭企業60家。
與此同時,大眾創業潮涌益陽。從2011年開始創建省級創業型城市,想創業、敢創業、善創業、能創業、創大業成為我市經濟發展的主旋律。2012年至2014年,全市累計新增經濟實體8.36萬余家,新增創業11萬余人,帶動就業24.8萬余人,成績巨大,拉動經濟增長效果顯著。今年初,在首批省級創業型城市創建工作績效考核評估中,我市榮獲第一。
統計部門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5398元提升至2014年的20688元,“十二五”前4年年均增長11.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5617元提升至2014年的11304元,“十二五”前4年年均增長15.3%。
“安居夢”變成真
“沒想到,這輩子還有機會搬新房!”11月26日,赫山區國強、國安小區搖號分配現場,分到一套保障性住房的陳女士喜笑顏開。通過這次分配,將有526人告別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所建的老舊危房,搬進環境優美、配套齊全的新家園。
棚改是重大民生問題,也是發展難題。2011年,市政府印發《益陽市中心城區棚戶區改造實施暫行辦法》,同時要求縣(市)棚戶區改造參照施行。至此,城市棚戶區改造工作在我市全面鋪開。
作為老城區,資陽區集中了市中心城區76%的棚改戶。這里的棚戶區,都是些房齡超過50年的土木房,人均住宅面積不足10平方米,條件異常艱苦。該區以往多次城市改造,難以協調各方利益,有的無法啟動實施,有的成為拔不掉的“釘子”。這次棚改中,資陽區學習成都、山東經驗,結合當地實際,探索出“群眾自治、協議征收”的新模式。片區成立居民自治改造委員會,自改委成員從被征收戶中推選產生,先由每個樓棟或區域居民推選出群眾代表,再組織群眾代表選出7至9名自改委委員,由他們全程參與征收并監督。在房產確權評估、征收補償、安置房規劃建設和分配等方面,都通過自改委充分征求群眾意見。
2014年全省棚改工作現場交流會在資陽召開,“群眾自治、協議征收”的經驗因取得速度加快、成本節約、群眾支持的好效果,在全省推介。同時,這一模式還引來各區縣(市)爭相效仿。據了解,“十二五”期間,我市共完成城市棚戶區改造96795戶,有近10萬困難家庭一圓“安居夢”。
“病不起”成歷史
生活富裕后,一場大病卻可能讓多年拼搏化作泡影。“不敢病”“病不起”是許多人的心聲,實施大病保險成為大家的共同愿望。“十二五”期間,我市緊跟中央醫療改革步伐,完成了大病保險試點工作。
2012年,《關于開展城鄉居民大病保險的指導意見》下發,多個省份開展試點。益陽成為全省為數不多的試點市州。
益陽高新區居民王蘭菊就是這項改革的受益者之一。
王蘭菊因為腰椎結核在長沙做手術,基本醫療保險報銷之后,自付部分仍高達75000元。憂愁之際,她接到益陽高新區醫保中心通知,該區正實施大病保險試點,她的醫療費用還能進行一次報銷。待將相關資料交到醫保中心,沒多久,大病保險又給她報銷了31000元。“多虧了大病保險,減輕了家里的經濟負擔。”王蘭菊感激道。
今年1月1日,我市在基本醫保基礎上,就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農合的參保人群、在益高校大學生,推出了最高可報銷20萬元的“大病保險”。即,上述三類人群在無需再繳費的情況下,患病發生的醫療費用,經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報銷后,個人負擔的“合規醫療費用”,超過了補償起付線,就可進行大病保險補償,最低報銷比例不少于50%。
這一惠民政策的實施,令無數個普通家庭免于因病致貧或返貧。近日,省里印發《湖南省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實施方案》,我市將根據“省標”進行重新調整。屆時,保障力度更強、體制更加完善的“大病保險”體系會逐步建立起來,老百姓也將享受到更多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