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香港商报官网 > 甘肃 > 旅游攻略

靜默在冬日陽光里的達氏史館

2015-11-02
来源:兰州日报

達氏史館主殿

  黃河從巴顏喀拉山發源后一路東來,當準備走進蘭州段時,在西固區的達川鄉接納了也向東來的湟水河和大通河,然后又義無反顧地穿過蘭州市區向前奔去。地處蘭州西郊的達川鄉也因此而聞名全市。達氏史館,就坐落在達川鄉達家臺的東南邊。這里南臨黃河八盤峽庫區,北靠國道109線和蘭海高速公路,交通非常發達。

  達氏史館面南背北,被本地的幾座廟宇簇擁在中間。前面是一個呈東西走向的小廣場,周圍松柏林立,環境優雅。我們到來時四處不見一人,冬日的陽光在頭頂山暖暖地照著,四周更顯空曠、寂靜。

  史館的大門比想象中的要小一些,特別之處是五級臺階上有兩個石獅子分立大門兩旁。門頭頂懸掛著的那塊“達氏史館”牌匾告訴人們,這里不同于一般居民之家。

  走進大門,只見一座黑底圓頂,上書“皇封達氏歷代先祖之靈位”描金字體的石碑立于大殿正前方的庭院當中,環境氣氛莊嚴肅穆。

  石碑背后的史館主殿如巨鶴舞空,翼然臨于九級臺階之上,使人眼前陡然一亮,仔細再看,藍天碧瓦,雕梁畫棟,色彩絢麗奪目,殿前,八根巨型紅柱穩穩托起橫跨十五米的飛檐斗拱,氣勢雄偉壯闊。整個建筑在冬日暖陽的沐澤之下,猶如一位靜默的長者,在接納天地正氣,傾聽宇宙雅音。

  據同行人介紹,該史館始建于1994年,后因主殿墻體裂縫,院中亭子倒塌,族眾人等在達氏二十五世孫達毓相老人的號召下在原址上重建,現史館于2010年秋落成。史館落成之日,來自青海、武威、皋蘭、景泰等地的達氏后裔2000多人趕來參加慶典,規模空前。該史館的建成,為蘭州市及周邊地區達氏后裔傳承和弘揚達氏文化提供了一處理想的場所。

  轉過石碑,我們沿九級臺階緩步向上,心中不免產生無限的敬仰之情。來到殿堂里面,又立刻被墻上的一幅幅畫像所吸引。正堂北臺案上面,依次排列著達氏十五位功勛先祖的畫像,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第七世達云。

  達云,字騰霄,別號東樓,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四月,云十六歲時世襲百戶之職。《明史達云傳》稱:萬歷中,嗣世職指揮僉事。他身材魁梧,忠肝義膽,驍勇善戰。素負請纓之志,恒存裹革之心,由此而勇冠三軍,憑運籌而智服頑敵。達云一生戎馬倥傯,屢立奇功,史稱“立下西陲第一等戰功者”。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秋卒于涼州防地,時年五十九歲。明王朝為追念其功勛,特贈太子少保,謚英烈武侯,并御祭(御祭文尚存)御葬,可見其在明王朝的統治中影響力非同凡響。

  據殿堂里供奉的《達氏家譜》記載,達氏先祖為明永樂二年六月于新疆哈密歸順明朝的忠順王帖木兒。洪武初年,其第三子恪哪亞被派駐涼州衛。期間,恪哪亞之子達里麻答斯在涼州宣告自己為達姓,族為漢,達氏自此始。

  今日達氏已傳至三十二代,已廣居于武威、張掖、景泰、皋蘭、青海、永登、紅古、四川達州等地,今居西固達川的達氏后代,是于明嘉靖年間從涼州遷居金城西關村的一支。嘉靖十六年(1550年)肅靖王朱真淤在小西湖建造園林,迫使重遷別居。由是甚感生路崎嶇,宦途涼薄,遂灰心仕進,而落于山林,在噠旦、鹽池二溝居住數十載后,于明隆慶年間由敬復公率其一脈遷至達家臺安居,自此,達氏子孫盡享大河恩澤,廣受棗園厚德,繁衍生息,漸變漸強,終成今日之氣象。

  瞻仰史館殿堂,我們都心潮起伏,不僅為先祖創業的艱難而感動,更為我輩喜逢盛世而慶幸。因為國泰民安,方得以修史建館、弘揚族氏文化。

  參觀完史館,日已偏西。走出史館大門,穿過門前廣場和那片松林,佇立山頭,俯瞰山下達川全境,只見山腳下筆直的公路橫貫東西,星羅棋布的農家小院依偎在百年棗林的懷抱,黃河猶如一條玉帶從三江口飄下,讓美麗的達川更加風姿綽約。

  回望靜默在冬日陽光里的達氏史館,正無聲地凝望著這塊熱土上守家創業的人們。我想,此刻他的心中,一定在默默祝福著眼前這塊熱土更加富庶、繁榮!

[责任编辑:罗强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