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四川 > 商报专稿

宜賓酒:延綿傳奇四千年

2015-08-09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訊】記者金山、通訊員張新報道:有江有河,城市才靈動飄逸,有酒有詩,城市才活色生香。“萬里長江第一城”宜賓自古就是美酒產地,甚至有人開玩笑地說,無論是天上、地上還是河上,只要進入宜賓范圍,就能聞見濃濃酒香。

  于是,曾有一首宜賓人耳熟能詳的歌曲如此唱道:“香了一條大江,醉了一條大江……只因為大江源頭一壺瓊漿,香了醉了天下三千年時光。”

  其實,宜賓酒醉倒的不止一條大江,熏香的又何止三千年時光。在今年的四川國際文化旅游節上,四海賓客不妨暢飲宜賓酒,體會宜賓的詩魂文脈。

  來自新石器時代的酒具

  2011年10月,向家壩水電站淹沒區考古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叫化巖遺址的發現,填補了川南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空白,也將宜賓文明史提早到4500年—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令考古人分外驚喜的發現是一個小陶杯的出土,它杯口徑5.2厘米、底徑3厘米、高4.5厘米,被考古專家認為這是一個酒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驚嘆,酒具的發現將使宜賓酒史往前再推1000多年,是支撐宜賓有4000多年酒文化史的實物證據。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劍更提出,這次考古發掘為宜賓酒文化以及酒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增添了新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底蘊。

  宜賓隸屬北緯28度世界黃金釀酒帶,域內縱橫交錯大小優質河道600多條,尤其是岷江,發源之地在冰雪覆蓋的岷山,流經之處又經層層疊疊的森林過濾,水溫低而水流湍急,既保留了有益釀酒的礦物質,又去除了腐質細菌,得天獨厚的原生態環境賦予了“宜賓酒”天然的優勢。

  早在商周時期,宜賓就有僰人部落長居。據史書記載,僰人善種植,尤其是水稻、荔枝、姜、蒟、豆等農作物,更制出了“窨酒”,成為宜賓大地上的“釀酒宗師”,開川南釀酒風氣之先。“窨酒”釀成后呈琥珀色,清亮透明,卻只有二十七至三十度,且富含葡萄糖和多種維生素,營養豐富,可謂是“保健酒”之雛形。

  漢初,漢民族大量遷入僰侯國,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促進了農業的發展。農業的繁榮,更促進了酒業的發展。此時,宜賓有了特產“蒟醬”。據宜賓民俗學家凌受勛考證,“蒟醬”非酒,而是一種包括酒、肉、麥曲、香料、鹽和“枸”果實制成的醬類食物。這正是宜賓人對“酒”的高級吃法和創造。據說漢武帝品嘗了宜賓 “蒟醬”后,盛贊其味美與佳肴肉品無異。

  及至唐宋,宜賓酒迎來第二次發展高潮。宜賓城中佳釀不斷,名酒頻出。據宋代《熙寧酒課》推算, 北宋時戎州的“酒課”是5000貫,年產量達到了522,500斗。到明代,宜賓的釀酒工藝日臻完善。在宜賓這片浸透酒香酒傳統的土地上,出現了商業性的手工作坊——糟房,從清末到民國,糟房多達12家。

  到了1909年,一種名為“雜糧酒”的五谷佳釀被晚清舉人楊惠泉命名為“五糧液”,從此鍛造一個傳世名牌,一段延續至今的酒業傳奇。

  據統計,2014年,全市規模以上白酒企業61戶,生產白酒53.68萬千升,產值464.19億元,主營業務收入784.89億元,利潤107.23億元,利稅168.22億元。宜賓酒文明仍在歌詠,宜賓酒史正在續寫輝煌。

  酒史也是詩史文化史

  美酒佳釀一路伴隨宜賓人與江湖客,走過數千年光陰。而為宜賓酒增光添彩的,還有數不清的錦繡詩文,可以說,宜賓酒史也是一部詩史、文化史。

  遠了不說,且說盛唐大宋的詩人們從廟堂之高或江湖之遠來到這方寶地,既為宜賓山水民風怡情,更為宜賓好酒傾倒。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6月,詩圣杜甫路過戎州(今宜賓),就在《宴戎州楊使君東樓》詩中盛贊宜賓:“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這杯“重碧”春酒喝進詩人肚里,便是將宜賓酒潑灑到了大唐詩史中。

  宋代文學家黃庭堅謫居宜賓,痛飲美酒之余,更為宜賓酒高歌無數。在《廖致平送綠荔枝為戎州第一,王公權荔枝綠酒亦為戎州第一》一詩中,他贊道:“王公權家荔枝綠,廖致平家綠荔枝。試傾一杯重碧色,快剝千顆輕紅肌。潑醅葡萄未足數,堆盤馬乳不同時。誰能品此勝絕味,唯有老杜東樓詩。”在《安樂泉頌》的序中,黃庭堅又說:“鎖江安樂泉為僰道第一,姚君玉取以釀酒,甚清而可口,飲之令人安樂,故余兼二義名之曰安樂泉,并為作頌。”羨煞了天下愛酒人。

  在坐擁三江的宜賓,詩人們喝酒多,游歷多,作詩文多。范成大的《七夕至敘州登鎖江亭》寫道:“東樓鎖江兩重客,筆墨當代俱詩名。我來但醉‘春碧酒’,星橋脈脈向三更。”大詩人陸游更在宜賓寫下《鎖江亭》一詩,詩中特意提到:“千尋鐵鎖還堪恨,空鎖長江不鎖愁。”酒入愁腸,詩人們興的是家國嘆。可見宜賓是他們寄情詩酒之地,卻非消磨意志之所。

  酒趣洋溢的宜賓城

  除了文人騷客,宜賓百姓的血脈中也融入了酒之意趣。若沒有了酒,這座城市便少了故事,少了傳說,少了風景。

  川南農村遇到婚慶嫁娶、修房造屋等喜事,總會選擇在農歷逢“九”日、逢雙日擺酒,廳堂坐不下就直接擺在院壩里,于是“流水席”又稱“壩壩酒”。開席之后,鄉里鄉親皆來相幫,賓客絡繹不絕,在猜拳、作對、吃酒、笑鬧中,酒香越發醉人,人情更加濃郁,正是鄉土宜賓不可或缺的風景。

  醪糟也是宜賓人嗜好的食物。它既是補品,又是小吃,宜賓民間產婦必吃“酒米醪糟”以下淤血;逢年過節,親朋好友到來,主人家必端出醪糟粑粑、醪糟荷包蛋以款待;做回鍋肉等傳統川菜還需用醪糟當佐料。將“酒”入菜,誰說這不是酒之一趣?

  文人與酒的緣分來得含蓄文雅,也更深遠悠長。東樓賞月,獨立長江,賓客滿堂,紅袖添香,都離不開美酒相伴。在宜賓眾多名勝古跡中,最得酒趣之地莫過于流杯池。它位于城北催科山下,是一巨石中開,形成天然峽谷,谷底有溪,繞谷流淌。北宋元符元年,黃庭堅居戎州仿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流觴曲水”意境,于此鑿石引水為池,曰“流杯池”。黃庭堅等人在此喝酒做詩,此峽谷也漸成“詩峽”。如今流杯池附近的巖壁上,石刻題記比比皆是,計有歷代名人詩詞、書法題刻等130幅。來此游玩,仰首四顧,尋覓巖壁上的詩詞題記,既是一趣,也是一景。

  宜賓文人還喜歡辦詩酒會,講究與酒為伴,淺斟低唱。據說民國時宜賓城區順河街上著名的“聽月樓”酒家開張時,就專門請地方名士前來飲酒聯對,并提出如對聯選中,每聯奉送大曲酒十斤。其后,果然覓得佳作刻在門楣上,為“把酒臨風,話涪溪千年勝跡;飛觴醉月,是清江第一名樓。”一時遂成佳話。

  如今,宜賓三江六岸的江堤城墻之上,與酒相關的浮雕雕塑隨處可見;許多街道、建筑物、城雕也兼有“酒元素”,而在中國著名的花園式工廠五糧液集團公司內,酒圣山、奮進塔、安樂泉、日月宮、書法長廊、鵬程廣場、金杯柱……無一不是酒文化、酒文明的展示。

  時光荏苒走到21世紀的今天,除了親飲一杯宜賓酒,“酒之趣”也借助現代傳媒,讓更多人以不同方式享受。

  2014年,一部中國白酒發展為題材的大型電視連續劇《大酒坊》榮獲了四川省第十三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 “香醉”了大江南北。《大酒坊》由以《鐵齒銅牙紀曉嵐》系列蜚聲國內的導演劉家成執導,著名演員任程偉、蘇巖、胡可等領銜主演,講述了從清末到抗戰勝利,一代釀酒人的命運浮沉,更展示了中國白酒行業如何崛起,由弱到強,走向興盛。

  宜賓學院中國酒文化與酒產業學院副院長郭五林在看過《大酒坊》后表示,它用故事做載體來講述源遠流長的酒文化,開創了酒文化嶄新的傳播形態。

  這部浸泡著白酒醇香、家國豪情與兒女柔情的大型電視連續劇不但“醉”倒觀眾,更將把宜賓酒之趣味傳播向更廣闊的天地。

[责任编辑:李曉尚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