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發布會現場
[香港商報網訊] 記者 黃慶松 實習記者 李若穎 報道:7月21日,記者從第八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主題為“互學互鑒,福祉未來”的東盟教育交流周活動將于8月3日在貴州啟幕。
發布會上,貴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陳鳴明發言介紹說,自2008年起,外交部、教育部及貴州省人民政府已成功舉辦七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2014年,交流周被確定為中國-東盟人文交流的重要平臺。迄今為止,交流周已吸引來自中國及東盟的參會者4880余人,參會學校及教育機構逾1050所,在交流周上成功簽署654份教育協議或合作備忘錄。自2010年以來,交流周促進了中國與東盟學生交流,其中東盟國家來華留學生從2010年的49580人增長到2014年的67159人。以泰國為例,2010年來華留學生人數13177人,2014年上升到21296人,位居來華留學生總人數國家排名第三位。中國去往東盟國家的留學生人數也在大幅增加,從2010年的16947人增長到2014年的26875人。
跟往屆相比,本屆交流周在原有中國-東盟10+1的框架下增加了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瑞士4個特邀伙伴國;為了提高交流周的吸引力,整合資源,充分調動國內其他省區及東盟各國的積極性,推出了全年不同時段異地冠名舉辦的活動;為了豐富交流周的內涵,提高成效,擴大了項目推介與洽談活動;為了與會者和社會民眾、企業、民間機構更廣泛的參與交流周活動,設置了多場開放式活動。
省外事辦主任袁惠民說,“海上絲綢之路”是連接中國與東盟各國的一條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一條增進理解信任、加強人文交流的和平友誼之路。面對21世紀共建海上絲綢之路這一倡議,中國和東盟國家應充分發揮人文交流作用,進一步加強和擴大中國與東盟的人文交流與合作,為推進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提供人文支撐。中國與東盟人文交流歷史悠久,共同為創造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加強和擴大中國與東盟人文交流是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不可或缺的內容,有利于增強海上絲綢之路文化自信和復興,有利于中國與東盟國家和民眾增信釋疑,有利于中國與東盟相互學習與借鑒現代文明,有利于中國與東盟經濟合作搭臺唱戲等。
當前,在攜手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要繼續推進中國—東盟雙邊教育、科技交流與合作,積極推進中國—東盟青少年交流,擴大和活躍雙邊文化交流,加強中國—東盟學術交流與合作,積極開展雙邊民族民間文化交流,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為此提供了很好的平臺。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已連續在貴州舉辦了7屆,已經具有良好的基礎,我們將借此契機,繼續發揮好這一平臺的作用,辦好交流周,增進中國與東盟各國的了解與互信,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復興做出貢獻。
據悉,第八屆交流周將首次突破“周”的概念,將活動分為6個重大項目、7個主體項目和15個全年其他時段異地冠名舉辦項目三大類。重大項目和主體活動主要有開幕式、中國—東盟教育高官會、中國—東盟職業教育博覽會、中國—東盟教育合作與人才交流洽談會、中國—東盟海洋合作系列活動、中國—東盟教育培訓中心項目推介會暨教育培訓聯盟成立大會、中國—東盟幼兒教師發展論壇、中國—東盟華文教育專題研討會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