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加大政策導向外,江西省還在完善更具操作性的政策細節和制度保障
3月26日,江西天祥通用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實現了江西民營航空史上的“第一飛”。中國民航江西監管局局長陳鐵民說:“天祥通航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會吸引更多民營資本進入江西航空領域。”其實,江西省在基礎設施、環保等眾多重大領域已向民營資本敞開大門,但效果并不理想。
江西財經大學江西經濟發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長吳志軍指出,目前,一些能源、鐵路等基礎設施領域確實不是江西省民企的強項,首先挺進這些領域得有人才,其次必須大投入并且不一定能馬上收回來。這些問題對民企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因此,眾多民營資本還處于觀望的狀態,時機成熟民營資本將挺進。
逐步突破
重大領域如何引入民營資本、逐步走向市場化受到關注。在我省,不僅通用航空領域有了民營企業的身影,而且在鐵路、金融等重大領域,同樣出現了較為活躍的民營企業。2013年最后一天,江西第一條“民營鐵路”——余干贛港現代鐵路物流專線(以下簡稱余干物流專線)的普通貨運線正式建成。當年11月,注冊資本為30億元的江西首家民營銀行——“裕民銀行”名稱獲國家工商總局核準,目前股東認購已走完相應的程序。
今年3月3日,省發改委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外推出江西省首批80個PPP項目,總投資1065.17億元,主要包括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保三大類。現場簽約洽談成功的PPP項目10個,包括江西護理職業技術學院附屬醫院、新余市人民醫院養老社區配套設施項目、上饒市婺源縣城鄉客運一體化項目等。
此前,2013年8月,省發改委首次向社會資本推出200個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2014年6月,省發改委向非國有資本開放300個示范項目。基礎設施領域一向為國有資本所壟斷,江西省一再向非國有資本伸出“橄欖枝”,此種力度,在全國亦屬罕見。
“與全國大部分省市情況一樣,江西省經濟發展存在投資增速放緩、市場有效需求不足等情況。面對新形勢,迫切需要挖掘新的經濟增長點,進一步創新投融資模式。”省社科院經濟所所長麻智輝說,“江西大手筆開放基礎設施等領域的投資,有望激發民間資本的活力,活躍江西民營經濟,促進江西經濟轉型升級。”
尚存障礙
江西省向民營社會資本“敞開胸懷”,能得到民營資本的青睞嗎?
“總體效果還不是很理想,公共服務領域效果較為明顯。”省發改委相關人士坦承,雖然這些領域政策上已對社會資本開放,但在實際運作中尚存“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等障礙。
天祥通航董事長告訴記者,當初成立公司時,遇到不少阻力,辦下各種證件使出了吃奶的力氣。記者采訪了解到,民營資本參股的余干縣工業園區鐵路專用線項目目前處于擱淺狀態。此前兩三年,多家省級三甲醫院“被要求”吸引社會資本注入,減輕建設新醫院的負擔。然而,省城一批三甲醫院已經開建,社會民營資本被拒之門外。業內人士坦言:“操作起來有難度。”
自2013年8月始,江西省基礎設施等領域向民營資本開放,目前進展如何呢?公開資料顯示,協議引進資金不足四成,且涵蓋了大量如信貸資金、保險資金這樣的社會資本,鮮有民營企業直接投資個案。
南昌地鐵項目2013年就納入省發改委社會引資名錄,但在今年南昌推出的23個PPP項目中,該項目仍然在列。記者致電南昌軌道交通集團獲知,引資至今尚無實質性成果。集團相關人士介紹,南昌地鐵建設資金投入巨大,目前資金來源主要是政府資金(含國債)和信貸資金,3、4號線工程超過一半需引資。而地鐵是公益性項目,全世界也只有香港地鐵一家盈利,引資具有一定難度。其中的關鍵,在于運營后財政如何補貼以及運營的管理和成本控制。
心存觀望
近年來,江西省民營經濟得到了較快發展,民間投資也一直保持快速增長,民間投資占全部投資的比重已由2008年的六成升至今年的近八成。然而如果橫向比較就可發現,江西省民營經濟依然缺乏核心競爭力,龍頭民營企業數量偏少。在“2014年中國民企500強”榜單中,江西省僅有6家民企上榜,排名均在50名開外。對于需投入大量資金的鐵路和地鐵項目而言,這些企業體量顯得不足。
記者采訪多家龍頭民營企業,他們對江西省在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大手筆開放都表示歡迎和密切關注,但同時認為,至少在鐵路和地鐵領域,目前尚無投資意愿和投資能力。
“從民營資本的角度說,資金成本回報率需在10%以上,沒有這個回報率,根本不會去操作。”某大型民營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民營企業面臨的一個難題是,融資環境并不非常好,受資金限制,即使拿到重要項目也完不成,即使完成了也怕‘傷筋動骨’。希望政府在這個方面,給民營企業相應的政策。”
據了解,為更好吸引民間資本進入重大領域,江西省除加大政策導向外,還在盡可能完善更具操作性的政策細節和制度保障。例如此輪基礎設施投資,民營資本進入方式靈活,可通過合資、獨資、直接建設、建設——移交、建設——經營——移交等方式,介入項目的投資、建設、運營、管理等環節;也可通過股權并購、取得特許經營權、轉讓資產等方式,獲得經營管理項目的機會。同時,不少項目承諾以政府回購作為投資的保障。
本報記者 余紅舉 實習生 傅啟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