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啟文藝復興
——和學思想家劉浩鋒當代藝術展長沙隆重開幕
【香港商報訊】記者劉洗涌報道:近日,由文化部國家畫院理論部研究員、中國當代藝術著名批評家朱其先生策展,世界和平科學院、世界文藝復興協會主辦,長沙聖意殿畫廊承辦的“重啟文藝復興——劉浩鋒的天道美學與繪畫”暨劉浩鋒當代藝術展在長沙舉行。原湖南省軍區政委、湖南省政協常委黃祖示將軍,湖南省收藏協會曹志德會長、文化廳湖湘文化對外交流處陳有材處長、全國人大代表何真臨等數十湖湘文化名人到場觀展,軍委總參謀部原檢察長曹明毅、中央巡視組李晨、中央党校研究室崔振椿等領導發來賀信。
湖南是中國文藝創新的前沿陣地。當代藝術的發展,更需要從湖湘文化中汲取深厚的人文資源,才能開拓全球化視角下的藝術語言新境界。劉浩鋒先生作為探索國學現代化與全球化創新成果的“和學”創始人,其很多理論成果與藝術成果互為應證,不為常人所理解。這次展覽在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大背景下,通過作品表達了作者的哲學思考。
被譽為“中國當代藝術魯迅”、當代藝術藝評界旗帜性人物的朱其先生認為:隨着中國的經濟的崛起,要想超越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並成為強國,文化價值觀的重建迫在眉睫。按照任何一個大國的崛起歷史,崛起的前夜意味着需要重啟一場文藝復興,為這個民族的重生奠定新的精神基礎。毫無疑問,文藝復興是中國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的夢想。但這個夢想時至今日才有實現的可能,因為這一代中國人真正了解西方和中國兩個體系,對中國傳統擁有更明晰的自信。
本次展覽,共展出油畫五幅作品《拯救》、《復活》、《命運》《聖女》《大海》,國畫三十多幅,主旨為《生命樹之果》,以及書法作品《佛道》、《和道》。
黃祖示將軍對展出的作品《復活》表示了高度的贊賞。《復活》的圖像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但身體卻是一個臃腫的女人,坐在大海上抽着大煙,圖面背景則是釣魚島。黃將軍認為該畫創意獨致,立場鮮明,意味深長,具有高昂的藝術價值與難以估量的社會意義,是一幅傳世佳作。
曹志德會長觀展後認為,中國畫傳統表現方式雖然很重要,但作為時代必須不斷發展,停留在山山水水的中國化傳統已經走入死胡同,而劉浩鋒的藝術完成了國畫的西化與油畫的中國化的完整表達,代表藝術未來的發展趨勢;湖南省文化廳湖湘文化對外交流處處長陳友材認為,劉浩鋒的畫很有創新,亮點很多,語言很有深度;大學教授譚女士觀展後留下題詞:“作品具有天人合一之大美”的感慨。
《生命樹之果》是宇宙星空的圖式,卻隱隱透出各種不同大生命的意象。它揭示了文化內核的密碼,闡釋了個體尋求精神與靈魂的終極覺醒,從而如何可能成長為宇宙星辰大生命。為拜金主義、道德沉淪時代,如何提升人的精神層次,打開了一條審美的上升通道。畫面跳出傳統的語言結構,既具有當代藝術的表達形式,又超越了當代藝術,植入了國學與文人畫一貫的“天人合一”的大審美大意境,引導觀眾圍繞民族文化世界化的主題做深邃思考與聯想。如果說,歐洲文藝復興是將個體從上帝那里解放出來,樹立了人本主義為中心的現代主義的社會價值秩序,至今西方哲學宗教人文經歷解構主義的一再批判質疑已經衰竭,西方人文滑入後現代主義的價值虛無主義、形式細片化深淵。西方文化因排斥矛盾的形式邏輯線性思維而引導世界五百年的秩序,但如今因形式邏輯分析工具特有的解構事物特征,已走入末端。中華文藝復興與之相反,它基本的太極圖式接納矛盾的辯證思維方式,要恢復人和宇宙自然和諧共處的天人合一秩序,將西方解構離散了的文化重新邏輯的建構起來,從而引領世界文藝復興。事實已經證明,人缺失終極意義的探索,而停留在器物層面的建設,只會導致周期性的社會分化與道德沉淪的災患。民族復興唯有民族文化的內核語義清晰無誤地闡釋開來,並獲得科學的論證,才能傳播開去。如果說藝術家劉浩鋒的著作《和學——中國文化傳承與開新》從科學哲學層面對之進行了論證與闡釋。那麼,《覺醒——生命樹之果》國畫重彩系列,則通過藝術的畫面語言將個體與宇宙星辰的內在關系詮釋出來。無論是藝術的形式語言、色彩語言、還是思想語言,它是表達中華文藝復興價值訴求的經典性作品。
朱其認為,劉浩鋒的天道美學及其繪畫,是重啟文藝復興的開拓性探索。他重拾了中國的文人傳統,不僅是一個貫通哲學、邏輯學、藝術學、文學的通才,同時又是一位作家、詩人和畫家。近年,他從中國傳統中吸取了哲學精神,創建了天道辯證邏輯學,試圖超越西方二元化的形式邏輯,並將天道辯證邏輯運用于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人類學、美學、佛學、倫理學等十個學科。在上述創造性的體系中,尤為重要的是天道美學及其在這一理論下的繪畫探索。中國傳統中的道統及核心精神是天道辯證哲學及其建立在自然觀基礎上的宋明理學和以自然為題材的文人畫藝術。中國自商周至秦漢,道家完成了自然觀念向天道觀念,即自然被看作一種外在于人的宇宙秩序;由魏晉至宋元,佛教進入中國,儒家在對禪宗的心性觀的重新解釋後,形成了理學。理學完成了天道觀的內心化,即人的內心被看作一種內部宇宙,自然狀態是自我內部的一種至高境界,它既是宇宙的天道,又是內在的心性。
據朱其介紹,宋元美學及其文人畫理論是建立在道家的天道觀向理學的心性論轉型的基礎之上的。這是迄今為止實際上人類最哲學的藝術,但由于近現代中國失去文化自信,而被看作一種文化衰敗的象征。劉浩鋒的天道美學試圖重興這一傳統,但這不是簡單地復古,它通過現代邏輯的方法重新解釋了中國傳統中有關天道的哲學模型,並建構獨特的天道美學理論。他的繪畫正是天道美學的觀念體現,比如油畫《佛光普照》、《拯救》、《天道系列》,建構了一種天道佛學為觀念的圖像形式;水墨畫《生命樹之果》系列、《竹節眾山小》、《資江東去萬山鳴》則將中國山水畫推至一種哲學的世界圖景。劉浩鋒在繼承了中國畫的哲學性,與西方不同的是,中國畫並不將繪畫直接當作一種觀念形式(比如,抽象繪畫),而是將繪畫看作一種哲學心性化的感性形式。在某種意義上,劉浩鋒復興了這種傳統,並為這一傳統注入了一種氣象宏闊的世界觀化的圖景。
一千年前的北宋,湖南人周敦頤完成了儒釋道合一創建了理學。千年後的當今,湖南人劉浩鋒追溯文化源頭,繼承理學道統,再次完成了儒釋道耶回科學合一的和學思想體系。在以習總為首的党中央吹響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大時代背景下,記者相信,他的和學與美學思想,以及他互為應證的藝術作品,在文藝復興的征途中,具有大展身手的廣闊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