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龍湖畔春潮動
——雲南扶貧攻堅工作現場推進會側記
金秋九月,雲南省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工作現場推進會在异龍湖畔的石屏縣舉行。11日,雲南省省委書記秦光榮,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雲南省省委副書記、省長李紀恆,雲南省省委副書記仇和率全體參會代表,深入到石屏縣、建水縣考察,實地感受了當地扶貧攻堅的新成績、新變化、新特點。
建設扶貧產業園區
夯實群眾增收基礎
在石屏縣豆制品產業園松村核心區,產品品質檢驗中心、自來水廠、污水處理廠等設施均已完善,成片的標準廠房內,機器轟鳴。工人們正在流水線旁、案桌前忙碌著。該園區內22家豆制品企業徹底擺脫了小作坊式的生產,解決了家庭式小作坊生產標準不統一,找市場難的問題,資源由分散到集中,發揮規模效應,提升行業競爭力,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生產能力占全縣56%,僅今年上半年銷售收入就達3.24億元,提供了3100多個就業崗位。既助推了石屏豆制品產業轉型升級,也有效夯實了群眾脫貧增收的基礎,為困難群眾脫貧致富搭建了平台,逐步形成了區域發展帶動扶貧攻堅的格局。
開展培訓闖市場
開發成果促增收
「讓貧困地區群眾擁有一技之長,為他們穩定脫貧打牢基礎。」在石屏縣職業高級中學、蘭州大學挂職干部王勇介紹。學校以「村校聯合,兩園(校園、田園)互動」的思路,以培養城鄉職業技術人才為己任,緊緊圍繞地方產業發展需求開設各類專業,實施職業教育、職業技能項目培訓、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培訓等,有效提高了貧困地區人口質素,激發了群眾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學校通過培訓成功轉移就業1.32萬人次,帶動了7個「科技村」、13個「科技示範點」,不少學員回鄉后,都成了當地產業致富的帶頭人。
「學員羅永晶、張美仙夫婦回鄉創業,大棚種植大花卉蕙蘭,年盈利40多萬元,已經成為當地產業致富的帶頭人。」王勇舉例說。
以產業大發展帶動農民大增收
變「輸血」為「造血」
一個農業企業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并成為省級重點龍頭企業?
「始終以『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加盟農戶』的企業經營理念,積極探索新型的農業標準化、產業化發展模式,帶動農戶共同致富。」紅河州和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躍標作出了響亮的回答。在建水縣和源農業開發公司廠房內,忙碌的工人們正把從農戶處收購來的石榴分成不同等級進行偵測、稱重、打包、裝箱,準備發往各地市場。
「在發展種植基地的過程中,我們所租用的土地都是較為貧瘠的,就是要讓農戶看到,在較貧瘠的土地上,只要采用標準化種植,我們依然能種出好的蔬菜。」李躍標說,經過多年的發展,種植產品由原來的單一葉類菜,發展到以小米辣、洋蔥、生薑、蓮藕等產業化種植品種。產品遠銷國內及韓國、泰國、老撾、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2013年總銷售為68786.6萬元,其中直接出口5200萬美元。如今公司經營範圍已從蔬菜、水果、農副產品種植、加工、銷售到蛋鸡、生豬、肉牛的養殖銷售,延伸到了觀光果園管理服務和農產品氣調保鮮、普通貨運及農產品信息諮詢服務。公司通過指導農戶開展標準化、產業化種植無公害有機農產品,帶動加盟農戶4.3萬戶,走出了一條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產業發展道路。在發展產業的同時,公司積極推廣技術革新,提升品牌影響力,維護加盟農戶的利益,公司的發展和農戶的發展緊緊地捆綁在一起,利益共同體的形成,將附近的農戶帶入了增收致富的快車道。
整村推進扶貧開發
鄉村旅游促農增收
建水縣西莊鎮白家營村委會水打營村距縣城1.5公里,緊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西望一大觀」之稱的全國大型古橋之一雙龍橋。沿著寬敞乾净的青石板路,大家就像是走進了田園詩人陶淵明筆下的意境之中:綠蔭匝地的垂柳斜倚著村頭古樸靈秀的十七孔橋;青磚、青瓦、白牆、斗拱的農戶民居若隱若現於十里飄香的金色稻田;柔潤甜糯的滇南鄉情沁人心田,徜徉在這如夢如畫的村落里。在該村村民李建興家,看著他家的一幢白牆青瓦的兩層民居,很難想象這里過去是雜亂的磚房、土坯房。
「我們村現在太漂亮了,道路乾乾净净、房屋整整齊齊,尤其是村口的雙龍橋,兩岸鋪滿了草坪,岸上的垂柳成蔭,橋下的河水非常清澈。」村民李建興驕傲地說。
「以前我們村不像現在這個樣。」李建興說,雙龍橋周邊是農田,雜草叢生,村民都把垃圾,髒水往田里倒,又髒又臭,一遇上雨天,道路就很泥泞,鞋子、褲腿上都是泥巴。
「村子越來越美了,現在越來越多的外地人特地開車過來雙龍橋攝影、游玩,我們家也辦起了農家樂,經常有客人過來我家院子吃飯,生意還不錯。」李建興高興地說。2013年,該村實施扶貧整村推進,整合安居工程、村級活動場所建設、美麗家園建設等各方面資金1495.6萬元,并帶動群眾投入3120萬元,一次性完成全村243戶危房重建、舊房改造和人畜飲水、道路、公廁等基礎設施建設,并依託當地古橋(雙龍橋)、田園風光,開始打造游、樂、購、吃為一體的西莊鄉村特色旅游品牌。經過一年的建設,該村已煥然一新,人居環境得到顯著提升,村民傳統觀念有轉變所,該村正藉助文化魅力大力培育旅游等第三產業,探索農村產業發展新業態。香港商報記者樊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