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考试
村民集体议事体现民主
作為雲南紅河州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民族貧困縣,以及全國69個縣委權力公開透明運行試點縣,石屏通過開展「兩強兩增」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創先爭優」、「爭上黨建工作狀元榜」、「四富四抓四幫」、「百村千戶萬元增收行動計劃」等系列活動,服務改革,服務發展,服務民生,服務群眾,服務黨員,探索農村黨建工作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加快了農民增收致富步伐,成為全國的一個「榜樣」,得到了時任中組部部長李源潮的肯定。香港商報記者張興明張敬文
狀元鄉里的「為民服務」樣本
石屏縣域面積為3037平方公里,總人口31萬人。其中山區面積占94.6%,以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60.7%,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80.8%,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民族貧困縣。如何抓產業,促生產,讓老百姓脫貧致富,走上小康路,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是擺在當地黨政官員面前的一道嚴肅的課題。記者了解到,該縣緊緊抓住黨組織和黨員這兩個關鍵要素,大膽探索,找準基礎黨組織、黨員隊伍、各地地方官員、涉農部門在推動農民增收致富中的切入點,把農村黨建工作與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結合起來,解決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形成務實管用的「四富四抓四幫」工作模式。
「精神扶貧」讓救濟戶翻了身
楊文亮是石屏縣异龍鎮大塘村村民,以前生活主要靠政府救濟。當地鎮黨委從解決其「精神溫飽」問題入手,不斷強化思想觀念教育和農業科技培訓,免費為他提供甘蔗種苗,幫助他種植甘蔗14畝,促使楊文亮一家2011家就實現純收入2萬多元。臘春城是石屏縣新城鄉盤指揮村村民,以前把從村集體承包的土地租給別人栽種,自己不願意干,也不會干,一家人一年到頭只有五六百元的收入,被村里人瞧不起。村黨總支將他列為重點幫扶戶,由黨員大戶李曉偉進行結對幫帶,千方百計幫助他把田收回來自己栽種,并安排他到村小米辣加工廠務工,如今該農戶的年純收入達到了1.5萬餘元。據介紹,石屏全縣大力推進「城鄉支部共建」、「富村帶弱村」等工作,結成429個基層黨組織幫扶對子,120個村組幫扶對子,5100多個機關黨員幫扶對子,有效地促進了機關聯村組、先進帶后進。與此同時,石屏還通過大力選樹先進典型,用身邊人、身邊事激勵信心,鼓舞斗志、傳授經驗、提供借鑒,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羅永晶是石屏縣龍武鎮回鄉創業青年,當地鎮黨委將他列為增收示範戶,重點扶持他擴大花卉種植,協助貸款投資250萬元建成25個大棚。2011年底,他種植大花卉蘭10萬盆,實現收入1500萬元,純收入300萬元以上,帶動10餘個農戶種植西洋蘭1.6萬盆,戶均增收15萬元。
調結構走新型農業合作組織之路
據介紹,石屏縣結合縣域經濟總體布局,按照「宜種則種、宜養則養、種養結合」的原則,以「四種兩養」(糧食、烤烟、特色林果、蔬菜種植和特色水產、畜禽養殖)為核心優化農業產業布局,做大做強縣域、鄉域、村域特色經濟。重點是突出「一個發展理念」,即村莊規劃與農戶增收相結合的理念;做大「兩大主導產業」,即做大做強楊梅、豆制品兩大主導產業;發展「四個新興產業」,北部山區白蘿蔔種植、中藥材種植、低熱河谷火龍果種植、沿湖特色水產養植四大產業;培植「一批特色種養殖村」,即大閘蟹村、枇杷村、三七村、藍莓村、草莓村等特色種養殖村,使石屏農業產業發展呈現規模化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相結合的產業發展格局。記者還了解到,石屏還通過成立專業合作社(協會)形成致富共同體,探路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截至2014年6月。全縣共發展新型農業合作組織193個。其中專業合作社122個,綜合服務社128個,專業協會17個。發展紅河農資連鎖經營店38個,紅河農產品信息網站10個,培訓農產品經濟人663人。异龍鎮馬鞍山村黨員種植大戶譚有順牽頭成立蔬菜協會,推行「一季稻二季菜」的種植模式和「協會+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目前已有會員633戶,蔬菜科技示範戶25戶,科技種植能手120餘人,種植蔬菜達到3400多畝,帶動周邊鄉鎮、村組種植小油辣7000多畝,年銷售蔬菜金額達1700萬元以上,成為石屏縣第一個跨縣域的農村專業技術協會,2011年被雲南省科技廳批准認定為第一批雲南省科技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2014年又被國家供銷總社授予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
「制度最重要」
相關人士向記者反映,石屏縣委主要領導過一段時間就會給當地村官寫信,針對老百姓反映的個別村官「官氣」、「匪氣」提醒廣大村官:「自己很能干,但私心不能太重。」「必須有公心,為民辦事要一碗水端平」。在石屏縣開展的「權力公開透明運行」和「風清氣正新農村建設」,通過實行紀監員三人簽字制度,使得石屏村官經濟問題上訪率為零。接受記者采訪,縣委書記李建陽由衷地發出一聲感慨:「制度最重要!」據介紹,石屏縣以縣委權力公開透明運行試點和黨委領導班子內部制度建設試點工作為契機,大力推進「風清氣正新農村」「風清氣正新石屏」建設,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讓公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雲南省黨務公開現場會和全省市縣黨委領導班子內部制度建設現場會先后到石屏召開,其中石屏縣「三議三督三公開」提升重大事項決策科學化水平工作做法獲得中組部的認可,也獲得了老百姓的廣泛好評。在領導班子內部制度建設中,石屏按照「精簡、務實、管用」的原則和「梳理淘汰一批、調整優化一批、配套充實一批」的要求,將原有的77項制度精簡為10項制度。同時聯動「一府兩院」(政府、法院、檢察院)及人大、政協各黨組,把制度建設延伸至縣屬各部門黨(工)委、鄉鎮黨委,直至村(社區)黨總支、村(居)民黨支部同步開展,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面鋪開」的工作格局。石屏還以聘請社會監督評議員、鄉鎮選聘站(所)務監督員、村委會(社區)選聘農村紀監員方式,打造「網絡、短信、意見箱」等民主監督平台,形成縣、鄉、村三級全覆蓋監督網絡體系,村級重點圍繞資金、資產、資源「三資」焦點進行規範,建立「三聯三審三公開」,構建起立體、雙向溝通機制,突破監督與落實走形式問題,實現村級「三資」科學管理。記者還了解到,石屏縣內重大事項的決策議題,均按照「三議三督三公開」的民主決策機制,按「部門承辦提議社會聽證評議縣委全委會(常委會)決議,事前督「議」,事中督「責」,事后督「效」,議案公開、決策公開、結果公開三個過程完成,以強化提質、民本兩個理念,突破建立與執行兩張皮問題。
打一場扶貧攻堅戰
雲南省有著全國數量最多的貧困縣,固定連片特困地區重點縣85個。雖然「十一五」期間,雲南省以省級財政資金投入總量居全國第一的扶貧資金規模扶貧,達到133億元,五年累計減少貧困人口412.8萬人。但雲南的扶貧任務依然艱巨,全按照新的國家扶貧標準,雲南省貧困人口尚有1000萬人。為此,自2011年以來,雲南省以更大的決心、更強的力度,開始了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戰,推進貧困地區跨越發展。雲南紅河州南部山區尚有數縣為國家級和省級貧困縣,是紅河州扶貧開發的主戰場。為此,紅河州委、州政府提出要堅定信心、鎖定目標,把握關鍵、重點突破,打好扶貧攻堅新戰役,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促進邊疆繁榮穩定,早日讓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作為雲南省貧困縣,石屏始終把扶貧當作頭等大事來抓。把扶貧攻堅與農民增收致富緊密地結合起來。扶貧致富,離不開農村基礎建設的持續改善,離不開利農惠農體系的不斷完善。為此,石屏一方面積極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全縣共投入資金2.51億元,完成926個自然村村內道路硬化,硬化率達98%;實施新農村建設省、州示範村67個,完成農村房屋立面改造80.96萬平方米;全縣水利化程度達70%以上;公路總里程達到2480公里,實現100%的鄉鎮、行政村和自然村通公路。同時,搭建創業致富扶持平台。堅持就地轉移與向外輸出轉移相結合,引導農民工返鄉創業,不斷拓展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空間。近年來,全縣共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4.35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6億元。通過「貸免扶補」政策扶持431名農民工創業,發放貸款2155萬元。其次,著力落實社會保障制度。全面實施新農保和新農合,不斷健全完善被徵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實現城鄉低保戶應保盡保。全縣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人數16萬人,參保率96%;全縣投入資金
31.87萬元對81戶困難優撫對象、五保戶、低保戶進行了房屋修繕;投入資金71.43萬元對328人給予生活困難補助;落實糧食直補、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等惠農政策,共發放農作物良種補貼355.18萬元、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補貼339.44萬元、農資綜合補貼1466.81萬元,補貼購置農機具665台,為農民群眾增收致富提供了保障。并且,通過籌集「紅色股份」為發展壯大農村基層黨組織集體經濟「搭台」、藉助「紅色信貸」資金支持建設「紅色農莊」發展模式,助推農村百姓增收致富。
新商幫助力扶貧
石屏商邦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輝煌。進入新世紀,石屏工商企業發展開始提速,成為帶動一方百姓致富的新動力。
位於石屏縣城東的石峰商貿有限公司,在當地也是一家響當當的豆制品生產經營企業。該公司成立於1982年,起初以制作鮮豆腐為主,后來經過不斷探索,轉向專門從事豆腐皮、豆腐絲、豆腐結生產經營。20多年來,石峰公司在政府的大力幫助和支持下,從一間規模不大的豆制品廠一步步發展成今天占地約12畝,擁有員工70餘人,年產豆腐皮、絲、結2000餘噸的龍頭企業。普永林創辦的「雲龍健康食品有限公司」作為龍頭企業,集「公司+基地+農戶+協會」為一體的生產營銷模式,不僅在當地得到了群眾的廣泛認可和參與,而且在省內名聲遠揚,公司在雲南省首家申報的「紅屏」蔬菜品牌,在廣東、海南、福建等沿海地區備受青睞,每年發到沿海地區的蔬菜高達4萬多噸。目前,雲龍健康食品有限公司擁有日處理量達160噸的蔬菜冷庫1座;「紅屏牌甘藍」、「紅屏牌西葫蘆」已通過了國家級健康食品A級產品認證;在沿海地區設有8個直銷點。普永林充滿自信地說:「目前,在雲南省每天發出的蔬菜,規模我們名列最前。我投資建設綠色精品蔬菜冷鏈物流中心的目的,是想在紅河州打造一個具有規模的出口蔬菜基地,力爭把紅河州的精品蔬菜出口到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