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雙十一”電商大戰即將開啟,各快遞企業紛紛采取擴大招工人數、擴充倉儲空間等方式提前備戰,以應對在“雙十一”期間產生貨物“爆倉”的情況。 工作人員在寧夏申通快遞公司分揀中心分揀快件(10月29日攝)。 新華社發
距離“雙十一”還有一周多,線上線下的促銷活動已經聲勢浩大。從2009年阿里首倡“雙十一”至今,電商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變化,又能否保持“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初心?未來,電商還會帶來哪些變革?
●六年“雙十一”改變了啥?
今年阿里將“雙十一”注冊為商標,其“攜商標以令對手”的做法引起不小爭議。但不可否認,阿里確實是“雙十一”的首倡者。阿里“雙十一”的銷售額,從2009年的5000萬元,飆升至2013年的350億元。與此同時,京東、蘇寧等電商也加入其中,最終形成了全球矚目的“雙十一”現象。
“雙十一”紅火的背后,是消費者購物習慣的變遷。艾瑞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網絡購物市場規模不到2500億元。到了2013年,這一金額增至1.85萬億元,是2009年的7.4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在此期間,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至不到1.8倍。快慢不均之下,今年二季度,網絡購物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的占比首次單季度突破10%。
與此同時,消費者的心態也在悄然變化。早些時候,“雙十一”還被不少網民戲稱為“敗家日”、“剁手日”。隨著網購在中國的日益普及,“雙十一”漸成為“喜大普奔”的全民消費日。
對于實體商場而言,電商的快速發展分流了不少的客源。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其監測的5000家重點零售企業1到9月銷售額同比增長6.3%,而同期網絡購物同比增長32.2%。
電商更大的沖擊是消費者購物習慣的變化。貝恩咨詢一項調查顯示,超過50%的受訪者表示,無論他們最終在網上或是實體店消費,購買前都會瀏覽網站并比較價格;超過70%來自各個收入水平的受訪者表明,他們會比較線上、線下以及不同電商間的價格。商場靠著地理優勢坐地收租的好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發展瓶頸逐漸顯現
在電商風光的同時,發展的瓶頸也在逐漸顯現。目前,電商運營成本不斷攀升。易觀國際分析師向記者透露:“很多人都以為電商的運營成本更低,但是我們測算發現,如果整體考慮物流、管理等綜合成本,對于賣家而言,目前多數電商平臺的運營成本甚至比線下還要高10到15個點。所以,電商平臺亟待吸納更多品牌,來提升規模效應。”
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也表示,我遇到過一個老板是做鞋子的,他2013年“雙十一”線上促銷做了6000萬元的營業額,但是光廣告費就交了2000萬元,再加上各項成本,最后反而是虧損。
一些業內人士甚至抱怨,現在電商平臺更像是廣告公司:先是聚起一群商家促銷,再拍賣廣告位大獲其利。
而在“雙十一”榜樣的帶領下,電商熱衷于人工造節,諸如“816”、店慶、“雙十二”等促銷名目頻出,價格戰愈演愈烈,這對賣家并非好事。
億邦動力網總編輯賈鵬雷告訴記者,電商促銷是把雙刃劍,雖然可以清除庫存,但是過于集中的銷售,導致促銷前后缺乏訂單,這對零售業來講不是好事。
電商發展的初衷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但才不過幾年光景,電商生意也開始越來越難做。
●未來如何“更上層樓”?
遭遇成長瓶頸之下,未來電商將往何處去呢?記者采訪發現,如今,電商正在向國際化、市場下沉和O2O(線上到線下)方面尋求突破。
10月30日,亞馬遜宣布,美國、德國、西班牙、法國、英國和意大利六大站點開通直郵中國服務;同日阿里集團也宣布,今年將成為首個全球化“雙十一”。
萬擎咨詢CEO魯振旺告訴記者,電商國際化目前以進口為主,過去這塊業務多是灰色領域,現在跨境電商著重透明化和合法化。目前,國內跨境電商都處于起步階段,但未來這會是很大一塊蛋糕。能否做到物流更快、價格更低,將是非常大的挑戰。
在跨境電商頻頻搶鏡之時,電商下沉也成為亮點。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告訴記者,過去電商更多關注一二線城市,現在要開始培育其他區域市場,尤其是縣城。那些地區物流配送不發達、實體店也不夠多,所以縣城消費者對網購需求更迫切。
此外,O2O也成為電商和實體店共同探索的新領域,“雙十一”期間這一趨勢更加明顯。近日,蘇寧發起“第二屆O2O購物節”,萬達廣場也將開展“百店同慶”活動,踩著“雙十一”的步點,推出不少線上線下互動活動。阿里也未放棄O2O,今年有16個城市22家百貨集團300家門店將參與阿里“雙十一”。
對此,萬達董事長王健林認為,中國的消費市場是巨大的,目前大部分消費產品還沒有互聯網化,但所有消費行業卻都可以O2O化。所以在消費領域,新的大的商業機會就是O2O。
“1號店”董事長于剛也表示,傳統零售在往線上走,電子商務往線下走,最后一定是O2O的融合,為顧客提供多渠道、更大的便利。 (新華社上海11月3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