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香港商报官网 > 吉林 > 本地新闻

长春金融机构人才调查:高薪为何还要走出去

2014-09-16
来源:城市晚报

  一个月前,就要飞往大洋彼岸的陈鹏斩钉截铁地对父母说,“明年毕业前,我可能会找一家公司先实习一段时间,积攒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我肯定不留在那边工作,一毕业就回国。”今年24岁的他,大四时考取了美国一家高校的金融系研究生,这与他本科四年所学的数学并不完全对口,但是说起自己当初的选择,陈鹏坦言,“不为别的,只是看好了国内金融业的发展前景和就业前景。”

  从2013年到2014年,互联网金融、小微金融、P2P、金融自贸区等一系列热词把古老的金融业推向新生,重新焕发出经济发展领头羊的优势。在此背景下,各大金融企业亟待中高端、复合型人才开拓市场。由此,金融业的职位需求、平均薪酬始终排在就业市场的领先位置。

  放眼全国

  人才缺口大,高薪高起点

  上半年,金融行业人才需求同比增长93%

  说起自己理想的就业地,陈鹏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长三角或者珠三角地区。”这代表了很大一部分金融系毕业生的选择,但同时也有他的局限性,因为,目前国内的金融业发展迅速,早已遍地开花。

  智联卓聘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全国金融行业对人才的整体需求比上年同期增幅93%,其中1.5线城市(杭州、成都、重庆、苏州、天津)需求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达到98%,高出其他城市(79%)。

  金融业“求贤若渴”的现状也让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选择了金融系,据《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显示,在海外留学生中,超五成就读商科,而就读商科的留学生中,超7成就读金融相关专业。以金融及相关服务业为求职去向的海归人数更是占比近半。

  显然,1年后的陈鹏也会成为其中的一员。“我毕业后,是一定要回国工作的,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根在这,另一方面,我觉得相比国外已经相对成熟的金融业发展现状,国内的金融业正在起步,上升空间更大,对于受过国外金融教育的留学生来说,或许更有用武之地。”有何吸引力?

  起点高,金融业平均薪酬傲视群雄

  无论是上本土大学还是海外留学,金融系在准大学生的眼中都显得尤为“高大上”,而与之相对应的,无论是本专业还是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在毕业求职方面,金融行业的热门程度也颇为对得起人们的期待。究竟是哪点吸引力,吸引着大批高精尖人才投身金融业呢?

  在陈鹏看来,一方面是个人兴趣使然,另一方面,也是被金融业的高薪所吸引。

  的确,高薪的金融业,的确有它能拿得出手的数据为证。《2013年度太智联合薪酬智库报告》显示,在年度现金收入总额方面,与生产类、服务类、地产类、高科类相比,金融类行业的各级员工收入都要更高。其中,金融类操作级员工年度现金总收入41834元,在起跑线即称霸各行业,此外,凭借专业级120229元、基层经营管理级/高级专业级203821元、中层经营管理级/资深专业级345533元、战略规划级993046元的成绩,金融类行业牢牢树立起了傲视群雄的霸主地位。相比之下,生产类行业战略规划级员工年度现金总收入仅为444780元,尚不足金融类行业的一半。

  而长春本地金融机构也不例外,生于1987年的李响2010年毕业于长春理工大学,目前在绿园区一家国有银行负责对公贷款业务,据他透露,虽然毕业刚满4年,但他的月薪已近万元,“我刚上班的时候,月薪就达到7000元上下了,这在我的大学同学中算是比较高的。而随着对业务的熟悉,我的工资也在不断上涨,现在业绩好的话,超过1万元是没有问题的。不过,职员的工资与这个分行的整体效益有很大的关系,一些效益不好的分行,月薪大概只在三四千元吧。”

  相比较来讲,即便是三四千元的收入,也要高出长春很多行业的平均工资。

  聚焦本地

  人才多外流,人员多“混搭”

  为何人才外流?

  长春金融业相对滞后,向外寻求更广阔的发展机遇

  不过,即便顶着“高薪”头衔,长春的金融人才仍向往“外面的世界”。

  记者了解到,2013年东北区金融企业发布职位排名,前五位的职位分别是投资理财服务、证券/期货/客户经理、股票/期货/操盘手、证劵/期货/外汇经纪人、风险管理/控制/稽查。而热门发布职位占到总体发布职位的60%,岗位发布较为集中。

  虽然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在向上,但在智联招聘长春分公司相关负责人李元(化名)看来,上半年长春的金融招聘市场似乎不旺。“长春是传统的重工业城市,相对来讲,金融业的发展要相对滞后一些,单从银行业来看,今年上半年的招聘需求表现并不抢眼。”同时,李元表示,长春的金融系人才,多数选择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去寻求发展良机,人才外流现象严重。“大多数优秀的毕业生毕业后都很少会选择留在长春,毕竟与长春金融业的发展现状相比,发达地区的金融就业市场拥有更广阔的发展机遇、更诱人的薪资待遇。”

  而在前金融从业者郭飞看来,除了薪酬、机遇外,让他最终选择离开的导火索是压在肩上的重担。“现在很多银行职员都在肩上背着任务,我当时的职位需要每年揽储500万元,而据我所知,还有人每年需要揽储2000万才可以。我几乎把我认识的人都找遍了,才勉强完成第一年的任务,但第二年怎么办?想不出办法,只能离开了。”

  人才如何储备?

  相互之间爱“挖角”,人员构成时兴“混搭”

  除了人才外流趋势明显外,一些长春本地的银行界人士也坦言,各银行之间相互挖角,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本地金融人才流动大。

  “从我们行的人才流动看,以上升到中高层以后,被其他银行挖走的居多。”长春一家国有银行理财顾问玲玲告诉记者,目前国有银行招聘尚未完全市场化,也就是说,很多国有银行招聘到的新员工,多以毫无经验的应届毕业生为主,“我们的人才完全靠自己后期培养。”她说。而外资银行则不同,这类银行的人才选择更倾向于从别家银行成熟的员工中“挖角”,“他们看中的是这个人我招来就能用。”

  同时,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应是金融系毕业生的天下,但是,一家银行的私人理财顾问刘文却告诉记者,在银行系统的大家族中,也是以“混搭”为主。“根据每个人所从事的岗位不同,我周围的同事有学计算机的、法律的、市场营销的,甚至中文的,并非全部都是金融系毕业。”

  不过,刘文同时也表示,随着金融系统招聘越来越正规化,金融系员工的占比正在提升。“跟前几年相比,新员工中,金融、财会专业毕业的人越来越多了。”

  专业建议

  怎样脱颖而出?

  金融人才贵在可替代性小,专业知识应求“精”

  李元坦言,金融业虽然以高薪著称,但并非所有金融业的毕业生都可以寻得一个高薪的好职位。只有把金融专业学“精”,才可以在庞大的金融体系中闯出一番天地。

  “学习金融专业的人,毕业后的职业选择应灵活点,毕竟这个行业的横向发展空间有限,高薪职位对求职者的要求也高。比如说,虽然长春金融业的招聘需求不高,但对具有特殊专业技能的金融人才,需求还是挺大的。但像这种高职又高薪的职位,符合条件的应聘者寥寥无几。因为类似风险分析师、投资理财师等职位,首先需要考取特定的专业资格证。据我所知,拿到那个证并不容易。”李元说。

  同时,吉林大学商学院金融学教授丁志国认为,一个专业究竟容不容易找工作,取决于学这个专业的人才替代者有多少,“‘专’很重要,如果一个学生把一个大家都在学的专业学精、学透,一点一点地向金字塔顶端前进,那么,可替代他的人就会越来越少,个人价值也就更大。”

[责任编辑:李宁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