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地施秉美景惹人醉
【香港商报讯】通讯员 吴通武 报道: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这里是绿色的海洋、天然的氧吧、休闲度假旅游的胜地。
初秋时节,走进施秉县,就像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中,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如画的美景,呼吸到清新的空气,领略到秀美的山水风光,让人神清气爽,好不惬意。绿色生态,是施秉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品牌。
近年来,施秉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依托丰富的自然山水风光和资源禀赋,充分释放施秉绿色生态资源的价值,走绿色发展之路。正是良好的生态环境,使施秉成为了世界遗产地。
旅游产业势头良好
发展旅游业是施秉最具有比较优势、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
为确保旅游产业持续发展,切实搞好景区资源保护管理工作。推行景区资源管护目标责任制,明确乡镇责任目标,细化考核方案,将景区资源保护责任层层落实到人;加强沟通协作,形成合力,不断加大景区巡查和联合执法力度。同时,探索解决景区资源保护与群众生存发展等矛盾的有效措施,积极配合新农村建设,争取世行项目、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财政“一事一议”等资金,在牌楼冲、望城、黑冲等乡村发展了一批特色旅游产业,着力改变了景区群众的发展方式,使景区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特别是申遗成功,对于施秉来说,既是荣耀,更是责任。因此,为了保护施秉喀斯特世界遗产的完整性,该县把世界遗产完整性的保护放在首位,通过完善管理机制、建立管理机构、强化环境监测、争取项目投入保护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遗产地保护法制化等措施切实做好保护工作。
在注重保护的前提下,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抓住施秉喀斯特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机遇,按照建设成世界遗产旅游地,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生态休闲旅游胜地的目标,树立生态文明引领发展的理念,按照“严格保护,合理开发”的原则,坚持绿色发展,走资源永续利用、环境越发优美、后劲持续发力的生态旅游发展路子。全面推进自然山水、景区景点建设,大力开发生态观光游、康体休闲游等主题旅游产品。
同时,在旅游发展中,注重与生态发展融合,开发云台山科普游、科考游、探险游等旅游产品;在黑冲、芹菜塘、牌楼冲、两岔河、杉木峰等地开发户外运动、农家体验等休闲旅游产品和天然避暑旅游产品。
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119.24万人次,增长34.51%;特别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区云台山景区更是越来越“热”,截至8月16日,云台山景区接待游客62678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21%。这正是施秉打好生态旅游牌带来的效益。
秉赋资源助力产业升级
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土地资源是施秉最大的资源优势。近年来,施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依托良好生态资源发展起来的中药材、烤烟和水果种植为主的特色农业已成为推动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全县中药材种植常年保持在7万亩以上,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打造了县城至牛大场2万亩中药材连片种植示范带。施秉是黔东南烤烟生产大县之一,每年可增加农民收入1亿元以上。
近年来已发展成型的县城至甘溪乡精品水果产业带,运作模式创新,带动力强,已成为黔东南州乃至全省的一个新亮点。同时,坚持“跳开农业抓农业”的理念,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立了中药材、精品水果、烤烟三个农业示范园区,引进了三泓公司、徽贵药业等企业入驻园区发展,带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
协调产业集合发展
施秉工业围绕农业、旅游业做文章,在保住青山绿水的基础上发展绿色工业。依托现有冶金、医药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基础,大力实施结构调整提升工程,培育了一批以农林产品、民族医药、旅游商品为主的特色加工业,构建独具施秉特色的绿色经济。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工业经济,加快完善园区周边绿化,使工业园区向花园式园区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以硅系高新材料产业区为引擎,以发展桃子湾轻工建材产业区为助推器,构筑了县城至施秉火车站产业集聚带,打造好施秉工业经济走廊,走出一条绿色、低碳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一方面,抓好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另一方面,切实加大对生态资资源的保护力度,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编制好施秉县生态发展规划,争取列入国家级生态补偿试点县;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整合力量,开展好 “绿盾”等各项专项行动,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促进施秉县生态环境建设发展。2013年,全县森林覆盖率已达到54.98%。
同时,深入推进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抓好县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和牛大场镇污水处理、垃圾填埋建设等环保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工作;认真落实节能降耗责任目标,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工作,重点抓好县水泥厂的关停工作。
如今,走在施秉大地上,生态、绿色已成为施秉的主基调和人们谈论更多的话题;走在施秉大地上,但见群山滴翠、草木葱郁、绿浪翻腾,展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