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貴陽9月1日電 (記者 張偉 楊茜)9月1日下午,第七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以下簡稱,交流周)”部長論壇在貴陽舉行,與會的柬埔寨、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教育界官員表示,希望能與中國加強高等教育等領域的合作,同時將交流周辦成中國和東盟國家高等教育機構進行最佳實踐交流的平台。
由中國教育部、外交部及貴州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已經成為交流思想、分享智慧的互動平台;加強對話、增信釋疑的友誼平台;務實合作、共同發展的開放平台。業界共識:東盟教育周為推動中國與東盟戰略伙伴關系作出了積極貢獻。
談及交流周,東南亞教育部長組織秘書處主任WitayaJeradechakul博士說:“交流周是一個有價值的協作和合作的平台,促進了東南亞和中國之間的相互了解。”WitayaJeradechakul博士笑言:“我的願望是為東盟教育交流周可以持續幾百年。”
本次交流周以“友鄰相攜、教育惠民”為主題,與會的柬埔寨、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教育界官員關注並探討了全民教育、青少年教育等話題,而高等教育則成為眾人口中議論最多的詞語之一。
柬埔寨教育部國務秘書長皮查男表示,教育的發展應該被放在發展的首位,希望參與交流周的國家都能在此次高水平對話中受益,同時分享和學習經驗以在區域和全球一體化進程中發展自己的國家。皮查男最關心的則是如何加強信息通訊技術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領域的應用。
對于高等教育領域的合作,馬來西亞教育部副秘書長納瑟·本·馬丹表示,高等教育可以成為中馬兩國關系中最重要的主題之一。
為此,在本屆交流周開幕式上,中國(貴州)——馬來西亞教育服務中心正式揭牌。納瑟·本·馬丹說,我們很感激貴州教育部門對于中國(貴州)——馬來西亞教育服務中心成立作出的合作和考慮,以共同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加強高校間的合作,向共同的經濟和文化發展目標邁進。“我們相信,伴隨着這個服務中心的成立,兩國間高等教育的任何合作會更易于安排,且官僚程度更低。”
對于中國——東盟中心將“交流周建成中國和東盟國家高等教育機構進行最佳實踐交流的平台”的建議,與會東盟國家教育界官員持積極態度。WitayaJeradechakul則建議,更多的中國機構組織參與中國和東盟建立連鎖教育機構的建立,為高等教育等領域合作而努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