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香港商报官网 > 山西 > 本地新闻

山西:转型跨越 奋力前行

2014-07-14
来源:山西日报

  转型跨越 奋力前行——写在山西实施转型跨越发展战略四周年之际 

变革,在山西从来没有如此持久和深入。

  图新,在山西从来没有如此执着和坚韧。

  这场变革图新的主旋律,就是2010年7月29日省委书记袁纯清在全省干部大会上提出的 “转型跨越”。从那时至今的四年,是省委全面实施转型跨越发展战略的四年,也是全省干部群众奋力前行的四年。

  不事转型,山西难以走出因煤而困的死胡同;不谋跨越,山西难以改变发展滞后的尴尬地位。而转型跨越,面对的是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四个重大关系——煤炭与非煤、农民与产业、乡村与城市、经济与生态。由此决定了转型跨越战略的四个基本着力点——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

  四年风雨如磐,四年变革图新。转型跨越的强劲旋律在三晋大地奏响,着力“四化”的生动实践在三晋大地推进,整个山西经济社会活力迸发,热流奔涌。

  在山西改革开放36年的历史中,四年只是1/9,但它却具有转折性意义,足以承接昨天,昭示明天。因为四年的实践已经证明,转型跨越是山西发展的通途正道,推进“四化”是转型跨越的不二选择,今天的努力所为将为山西打下一个好的基础,拼出一个好的前程。

  有鉴于此,本报拟以此文开篇,组织为期一个月的“转型跨越 奋力前行”专题系列报道。报道宗旨是在回顾总结中展示成就,在展示成就中凝心聚力,进而激发全省干部群众一如既往、奋力拼搏,开创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山西之困

  山西之困,由来已久。

  几十年的发展,累积为一种身份的尴尬。山西GDP从2005年全国第16位跌至2009年的第21位,城乡居民收入2009年分列全国的第23位、第22位。发展不足、发展缓慢成为我省面临的最大问题。

  污染和矿难、暴富神话和一掷千金,这些看似漫不经心的饭后闲谈,勾勒出一个中部省份令人喟叹的面目,道出了山西人在省外的真实形象。

  一切因煤而起。单一的产业结构,过度依赖煤炭产能扩张的增长方式,使山西经济脆弱性突出,大起大落成为难以摆脱的痼疾。“因煤而兴、因煤而困”的格局令全省深思,为世人关注。

  山西向何处去?山西的未来在哪里?处于转型潮流中的山西亟待破题。

  时间回到那个起点。2010年7月29日,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履新不久的省委书记袁纯清的演说振聋发聩,几番经久不息的掌声奏响了山西转型跨越的主旋律——全面转型是山西的必由之路,加快跨越是山西的必然选择;表达了三晋儿女共同的心声和渴望:图变求新,富民强省,为三晋父老谋福祉。

  这就是山西讲述的现代版“鱼跃龙门”的故事。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实现从落后到文明、从封闭到开放、从守旧到改革、从后学到先进、从平庸到崛起的大转型、大跨越。

  转型,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经济增长的质量上下工夫,在可持续发展上做文章,追求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好。

  跨越,就是追赶型发展、超常规发展,三步并作两步走,奋力赶超争先进位,经济增长的速度要更快一些,追求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快。

  在山西,科学发展是转型发展的源头活水。说到底,转型跨越的实质就是又好又快发展,是山西这个能源资源型地区改革创新的脱胎换骨之举,是科学发展观在山西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

  转型发展不是推倒重来,是对原有发展的扬弃,是一个整合、提升、深化、创新的过程,是发展的发展。具体到山西,就是要推动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开采、初步加工向资源深度开发、深度加工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由传统产业一枝独大向多元发展转变,由粗放、高耗、低效、单一线性发展向集约、低碳、高效、多元循环发展转变,最终实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整个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山西的转型并非孤例,且并不仅仅是经济的转型,还包括社会的转型、思想的转型等。我们更清醒地知道,在山西,发展是第一要务,而发展的第一前提是解放思想。

  从那时起,山西就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处于一个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实质性提升的重大历史关头。

  山西之路

  解决山西之困,一点一面上的小手术无济于事,必须来一场全面的、整体性、系统性的变革。也就是说,转型跨越需要一条适合山西的路。

  省委、省政府深入调研、多方研讨,最终提出了山西转型跨越发展战略。

  这条路就是——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四化战略”。这条路既符合山西实际,具有山西特色,自成体系,又高屋建瓴,放眼世界,路径清晰,切实可行。

  山西,在外调近100亿吨煤炭成为“中国动力之源”的同时,也深陷“资源诅咒”,为煤所困、为煤所惑。考察省情可以发现,这条“四化”之路,无一不是针对山西的实际而提出的。工业是传统产业占主导、产业结构单一的困扰;农业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低的困扰;城镇化是发展滞后、质量不高的困扰;生态是环境污染、生态脆弱的困扰。

  转型跨越之路怎么走?更为直接的回答是:扎实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这就是山西转型跨越的路线图。简言之就是“四化”,它高度概括了未来几年我们的发展方向和转型路径,为山西各大产业协调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找到了良方妙药。这个路线图,是转型跨越的任务所在,是新山西的希望所在。

  转型跨越“四化”引领,就是从工业、农业、城镇、生态四大领域入手,全面发展,重点突破。其核心是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即从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的集约型转变;其实质是要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实现包括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内的全面协调发展,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未来几年通过“四化”建设,努力实现“七新”目标。即:经济总量有新提升、产业发展有新体系、区域发展有新格局、民生福祉有新水准、社会管理有新作为、生态环保有新局面、发展环境有新气象。

  诚如李小鹏省长所言,实现了上述目标,山西就不再是发展滞后的省份,就为2020年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将成为山西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山西之为

  方略已定,落实为要。

  对山西而言,转型是方向,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而当转型跨越的改革遇到了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两者就合二为一,迸发出强大的动力和活力。

  三项重大改革获得国家授权。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力亲为,有关部门通力协作,攻坚克难,争取并获准我省开展低热值煤发电项目核准、煤炭和煤层气矿业权审批、动力煤期货交易前期工作等3项重大改革,成为综改区建设的最大突破和亮点。

  煤电一体化改革解开转型死扣。全省34户主力火电企业中,实现联营的26户,扭转了连续5年全行业亏损的局面,煤电联营让山西转身向绿、发展升级。

  晋中市灵石县以社会资金为主、项目关联收益为支撑、政府引导资金为保障,成立规模为10亿元的城镇化建设资金,为金融产品与县域经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这些改革既为山西转型发展换出了空间,激活了要素、增强了活力,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山西全面深化改革大有潜力、大有空间、大有可为。

  大项目、好项目是发展的载体。从2012年开始,我省展开了“项目落地年”“项目推进年”“项目见效年”活动,实行项目储备、签约、落地、开工、建设和投产“六位一体”推进机制,确保重点项目按进度、高质量推进。在此基础上展开“五年五万亿”的投资计划。2013年,全省投资首次迈上1万亿元台阶,这是继GDP跨上万亿后我省发展史的又一个重要拐点,标志着我省进入一个内生动力更强、发展后劲更足的区间。

  围绕传统产业循环化、高碳产业低碳化,煤焦冶电四大传统产业浴火重生。煤炭行业,通过资源整合重组,单井平均规模达到年产120万吨,全行业步入机械化大矿时代,安全生产水平、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同时,以装备制造业为龙头,以高精尖为目标,围绕煤炭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高新产业异军突起,成为新的增长点。

  产业化是农民收入翻番必由之路。这些年来,各地全力打造晋牌特色现代农业,把“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切入点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取得显著成效。

  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以吕梁山、太行山两大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以促进农民收入翻番为核心,支持引导百家以上大中型企业,带动数千个贫困村实施区域化、规模化产业扶贫开发,促进农民增收和企业转型,加快改变贫困地区面貌,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工程。

  2010年,袁纯清书记亲自领题完成《山西城镇化推进战略研究》,省政府出台了 《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的意见》。全力打造以“一核一圈三群”为主体的城镇空间布局,实现中心城市、城镇群、经济圈的互促互动。这一布局以太原都市圈为核心、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节点、以大县城为重点构建城镇群。一个大写的“人”字成为山西城镇化进程的全新动力。

  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这是山西在生态建设上的追求。我们提出真正把环境作为生产力,努力建设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共赢。

  领导干部转变作风也是一种深刻的转型。

  打掉官气接地气,扑下身子办实事。从“下乡住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到“包村”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我省各级干部如今已养成了这样的工作习惯:“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听真话、交真心、办实事”。

  “咱见各级大领导是平常事了,隔几天就有领导来关心咱,帮咱解决钱和技术上的难事。”晋中市榆城坪村农民白秀林如是说。“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仅2012年,在全省领导干部“一对一”帮扶的6000多个贫困村,包村住村干部就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难题近7万个,新上增收项目2万多个,包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两年增幅达20%以上。

  山西之变

  在应对危机中转型是一种定力,在激烈竞争中转型是一种担当,在谋划未来中转型是一种睿智。

  四年之功,带来的是山西的新变化,转型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从经济速度看,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201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稳定在两位数,年均增长11.5%,高出全国平均增幅3个百分点,高出“十一五”全省年均增幅0.3个百分点。2013年增长8.9%,高出全国平均增幅1.2个百分点。全省经济总量于2011年突破“万亿”大关,跃上一个新台阶。

  从产业结构看,呈现优化态势。全省三大产业结构比例,2010年为6%∶56.9%∶37.1%,2013年为6.1%∶53.9%∶40.0%。前后相比,一产提升0.1个百分点,二产下降3个百分点,服务业提升2.9个百分点。

  从发展质量看,有了显著提高。以循环经济改造传统产业,仅焦化行业经过两年多努力,全省223户炼焦企业整合为80户,独立焦化企业户均产能由70万吨提高到200万吨以上,淘汰落后产能近1500万吨,实现焦炉煤气全利用。非煤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比重提高。工业领域非煤投资占比由2010年的63.1%提高到2012年的67.3%,2013年超过70%。2013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24%,占比达到49.6%,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在提升农村产业方面,目前全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形成了60个基地县,8000个专业村。几年来,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高于城镇水平,2013年超过7000元大关。贫困地区收入增长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民真正受益得实惠。

  特别是随着省外一批知名企业竞相入晋开展产业扶贫,省内民营企业踊跃参与,省属国有企业深度合作,全省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项目投资额不断增加,规模效益渐渐释放。截至目前,58个贫困县已经实施和落地开工的项目233个,涉及总投资799.23亿元,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52个,占到开工建设项目总数的2/3。

  在城乡统筹发展方面,我省组织开展了城镇扩容提质大行动、大县城建设、百镇建设工程等城镇化重点工作,2011年到2013年累计完成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1160亿元,城镇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集中供热普及率、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大幅提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2013年我省城镇化率为52.56%,近三年平均增幅为1.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36个百分点的平均增幅,也高于我省“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19个百分点的水平。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全省持续实施六大造林工程,每年造林45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年均提高近1个百分点。近两年全省地下水位平均回升0.94米,水质优良断面比例持续提高。2012年,全省11个省辖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13年全省环境质量继续明显改善。2010年到2013年,全省万元GDP能耗降幅分别为4.6%、3.55%、4.15%和3.8%左右,均顺利完成全年预定节能目标。

  回望四年所走过的路,风风雨雨,一路艰辛,却也有前所未有的收获,可谓是转型跨越一路歌。

  非煤产业的比重大了,工业新型化亮点频现;农民的收入增了,农业现代化彰显特色;城乡之间的结合紧了,市域城镇化纵横演变;天地山水的环境变了,城乡生态化立体治理。尤为可贵的是干部群众改革创新的意识大大增强,转型跨越成为全省上下的共同认识,着力“四化”成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山西真正找到了一条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阳光大道。

  今年以来的经济下行压力,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市场经济的严酷性、经济结构的脆弱性和加快转型的紧迫性;同时也使我们深切认识到,当下的山西经济正处于转型期、换挡期、阵痛期,远未到谈笑凯歌还的时候。然而,有这四年的实践,有这四年的积累,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迈过这道坎儿,近期实现2014年经济运行止缓回稳促增,远期实现转型跨越战略目标——一个全新的山西。

  挑战与机遇并存,现实与梦想同在。

  全省父老乡亲们,让我们共同努力!

[责任编辑:李寧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