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跨越 奮力前行——寫在山西實施轉型跨越發展戰略四周年之際
變革,在山西從來沒有如此持久和深入。
圖新,在山西從來沒有如此執着和堅韌。
這場變革圖新的主旋律,就是2010年7月29日省委書記袁純清在全省干部大會上提出的 “轉型跨越”。從那時至今的四年,是省委全面實施轉型跨越發展戰略的四年,也是全省干部群眾奮力前行的四年。
不事轉型,山西難以走出因煤而困的死胡同;不謀跨越,山西難以改變發展滯後的尷尬地位。而轉型跨越,面對的是山西經濟社會發展的四個重大關系——煤炭與非煤、農民與產業、鄉村與城市、經濟與生態。由此決定了轉型跨越戰略的四個基本着力點——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市域城鎮化、城鄉生態化。
四年風雨如磐,四年變革圖新。轉型跨越的強勁旋律在三晉大地奏響,着力“四化”的生動實踐在三晉大地推進,整個山西經濟社會活力迸發,熱流奔涌。
在山西改革開放36年的歷史中,四年只是1/9,但它卻具有轉折性意義,足以承接昨天,昭示明天。因為四年的實踐已經證明,轉型跨越是山西發展的通途正道,推進“四化”是轉型跨越的不二選擇,今天的努力所為將為山西打下一個好的基礎,拼出一個好的前程。
有鑒于此,本報擬以此文開篇,組織為期一個月的“轉型跨越 奮力前行”專題系列報道。報道宗旨是在回顧總結中展示成就,在展示成就中凝心聚力,進而激發全省干部群眾一如既往、奮力拼搏,開創山西轉型跨越發展的新局面。
山西之困
山西之困,由來已久。
幾十年的發展,累積為一種身份的尷尬。山西GDP從2005年全國第16位跌至2009年的第21位,城鄉居民收入2009年分列全國的第23位、第22位。發展不足、發展緩慢成為我省面臨的最大問題。
污染和礦難、暴富神話和一擲千金,這些看似漫不經心的飯後閑談,勾勒出一個中部省份令人喟歎的面目,道出了山西人在省外的真實形象。
一切因煤而起。單一的產業結構,過度依賴煤炭產能擴張的增長方式,使山西經濟脆弱性突出,大起大落成為難以擺脫的痼疾。“因煤而興、因煤而困”的格局令全省深思,為世人關注。
山西向何處去?山西的未來在哪里?處于轉型潮流中的山西亟待破題。
時間回到那個起點。2010年7月29日,全省領導干部大會上,履新不久的省委書記袁純清的演說振聾發聵,幾番經久不息的掌聲奏響了山西轉型跨越的主旋律——全面轉型是山西的必由之路,加快跨越是山西的必然選擇;表達了三晉兒女共同的心聲和渴望:圖變求新,富民強省,為三晉父老謀福祉。
這就是山西講述的現代版“魚躍龍門”的故事。這就意味着,我們必須實現從落後到文明、從封閉到開放、從守舊到改革、從後學到先進、從平庸到崛起的大轉型、大跨越。
轉型,就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經濟增長的質量上下工夫,在可持續發展上做文章,追求的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好。
跨越,就是追趕型發展、超常規發展,三步並作兩步走,奮力趕超爭先進位,經濟增長的速度要更快一些,追求的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快。
在山西,科學發展是轉型發展的源頭活水。說到底,轉型跨越的實質就是又好又快發展,是山西這個能源資源型地區改革創新的脫胎換骨之舉,是科學發展觀在山西的具體體現和生動實踐。
轉型發展不是推倒重來,是對原有發展的揚棄,是一個整合、提升、深化、創新的過程,是發展的發展。具體到山西,就是要推動發展由主要依靠資源開采、初步加工向資源深度開發、深度加工轉變,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由傳統產業一枝獨大向多元發展轉變,由粗放、高耗、低效、單一線性發展向集約、低碳、高效、多元循環發展轉變,最終實現綠色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
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在整個中國處于社會轉型期的大背景下,山西的轉型並非孤例,且並不僅僅是經濟的轉型,還包括社會的轉型、思想的轉型等。我們更清醒地知道,在山西,發展是第一要務,而發展的第一前提是解放思想。
從那時起,山西就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處于一個必須從整體上進行實質性提升的重大歷史關頭。
山西之路
解決山西之困,一點一面上的小手術無濟于事,必須來一場全面的、整體性、系統性的變革。也就是說,轉型跨越需要一條適合山西的路。
省委、省政府深入調研、多方研討,最終提出了山西轉型跨越發展戰略。
這條路就是——以煤為基、多元發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施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市域城鎮化、城鄉生態化“四化戰略”。這條路既符合山西實際,具有山西特色,自成體系,又高屋建瓴,放眼世界,路徑清晰,切實可行。
山西,在外調近100億噸煤炭成為“中國動力之源”的同時,也深陷“資源詛咒”,為煤所困、為煤所惑。考察省情可以發現,這條“四化”之路,無一不是針對山西的實際而提出的。工業是傳統產業佔主導、產業結構單一的困擾;農業是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農民收入低的困擾;城鎮化是發展滯後、質量不高的困擾;生態是環境污染、生態脆弱的困擾。
轉型跨越之路怎麼走?更為直接的回答是:紮實推進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市域城鎮化、城鄉生態化,這就是山西轉型跨越的路線圖。簡言之就是“四化”,它高度概括了未來幾年我們的發展方向和轉型路徑,為山西各大產業協調發展、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找到了良方妙藥。這個路線圖,是轉型跨越的任務所在,是新山西的希望所在。
轉型跨越“四化”引領,就是從工業、農業、城鎮、生態四大領域入手,全面發展,重點突破。其核心是要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即從傳統的粗放型向現代的集約型轉變;其實質是要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實現包括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相協調在內的全面協調發展,真正實現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
省第十次党代會提出,未來幾年通過“四化”建設,努力實現“七新”目標。即:經濟總量有新提升、產業發展有新體系、區域發展有新格局、民生福祉有新水准、社會管理有新作為、生態環保有新局面、發展環境有新氣象。
誠如李小鵬省長所言,實現了上述目標,山西就不再是發展滯後的省份,就為2020年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打下決定性基礎,將成為山西歷史上划時代的里程碑!
山西之為
方略已定,落實為要。
對山西而言,轉型是方向,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而當轉型跨越的改革遇到了山西轉型綜改試驗區建設,兩者就合二為一,迸發出強大的動力和活力。
三項重大改革獲得國家授權。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親力親為,有關部門通力協作,攻堅克難,爭取並獲准我省開展低熱值煤發電項目核准、煤炭和煤層氣礦業權審批、動力煤期貨交易前期工作等3項重大改革,成為綜改區建設的最大突破和亮點。
煤電一體化改革解開轉型死扣。全省34戶主力火電企業中,實現聯營的26戶,扭轉了連續5年全行業虧損的局面,煤電聯營讓山西轉身向綠、發展升級。
晉中市靈石縣以社會資金為主、項目關聯收益為支撐、政府引導資金為保障,成立規模為10億元的城鎮化建設資金,為金融產品與縣域經濟、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嘗試。
這些改革既為山西轉型發展換出了空間,激活了要素、增強了活力,也從一個方面反映出山西全面深化改革大有潛力、大有空間、大有可為。
大項目、好項目是發展的載體。從2012年開始,我省展開了“項目落地年”“項目推進年”“項目見效年”活動,實行項目儲備、簽約、落地、開工、建設和投產“六位一體”推進機制,確保重點項目按進度、高質量推進。在此基礎上展開“五年五萬億”的投資計划。2013年,全省投資首次邁上1萬億元台階,這是繼GDP跨上萬億後我省發展史的又一個重要拐點,標志着我省進入一個內生動力更強、發展後勁更足的區間。
圍繞傳統產業循環化、高碳產業低碳化,煤焦冶電四大傳統產業浴火重生。煤炭行業,通過資源整合重組,單井平均規模達到年產120萬噸,全行業步入機械化大礦時代,安全生產水平、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顯著提高。同時,以裝備制造業為龍頭,以高精尖為目標,圍繞煤炭及其相關產業發展的高新產業異軍突起,成為新的增長點。
產業化是農民收入翻番必由之路。這些年來,各地全力打造晉牌特色現代農業,把“一村一品”“一縣一業”建設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切入點和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加快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應用,取得顯著成效。
百企千村產業扶貧開發工程以呂梁山、太行山兩大連片特困地區為主戰場、以促進農民收入翻番為核心,支持引導百家以上大中型企業,带動數千個貧困村實施區域化、規模化產業扶貧開發,促進農民增收和企業轉型,加快改變貧困地區面貌,成為推動全省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工程。
2010年,袁純清書記親自領題完成《山西城鎮化推進戰略研究》,省政府出台了 《關于加快推進城鎮化的意見》。全力打造以“一核一圈三群”為主體的城鎮空間布局,實現中心城市、城鎮群、經濟圈的互促互動。這一布局以太原都市圈為核心、以區域性中心城市為節點、以大縣城為重點構建城鎮群。一個大寫的“人”字成為山西城鎮化進程的全新動力。
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這是山西在生態建設上的追求。我們提出真正把環境作為生產力,努力建設綠化山西、氣化山西、淨化山西、健康山西,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的共贏。
領導干部轉變作風也是一種深刻的轉型。
打掉官氣接地氣,撲下身子辦實事。從“下鄉住村”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到“包村”帮助農民增收致富,我省各級干部如今已養成了這樣的工作習慣:“到基層去,到群眾中去,聽真話、交真心、辦實事”。
“咱見各級大領導是平常事了,隔幾天就有領導來關心咱,帮咱解決錢和技術上的難事。”晉中市榆城坪村農民白秀林如是說。“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僅2012年,在全省領導干部“一對一”帮扶的6000多個貧困村,包村住村干部就帮助農民解決生產生活難題近7萬個,新上增收項目2萬多個,包扶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兩年增幅達20%以上。
山西之變
在應對危機中轉型是一種定力,在激烈競爭中轉型是一種擔當,在謀划未來中轉型是一種睿智。
四年之功,带來的是山西的新變化,轉型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從經濟速度看,保持較快增長。2010年-2012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速穩定在兩位數,年均增長11.5%,高出全國平均增幅3個百分點,高出“十一五”全省年均增幅0.3個百分點。2013年增長8.9%,高出全國平均增幅1.2個百分點。全省經濟總量于2011年突破“萬億”大關,躍上一個新台階。
從產業結構看,呈現優化態勢。全省三大產業結構比例,2010年為6%∶56.9%∶37.1%,2013年為6.1%∶53.9%∶40.0%。前後相比,一產提升0.1個百分點,二產下降3個百分點,服務業提升2.9個百分點。
從發展質量看,有了顯著提高。以循環經濟改造傳統產業,僅焦化行業經過兩年多努力,全省223戶煉焦企業整合為80戶,獨立焦化企業戶均產能由70萬噸提高到200萬噸以上,淘汰落後產能近1500萬噸,實現焦爐煤氣全利用。非煤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比重提高。工業領域非煤投資佔比由2010年的63.1%提高到2012年的67.3%,2013年超過70%。2013年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增長24%,佔比達到49.6%,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
在提升農村產業方面,目前全省“一縣一業”“一村一品”形成了60個基地縣,8000個專業村。幾年來,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高于城鎮水平,2013年超過7000元大關。貧困地區收入增長快于全省平均水平,農民真正受益得實惠。
特別是隨着省外一批知名企業競相入晉開展產業扶貧,省內民營企業踴躍參與,省屬國有企業深度合作,全省百企千村產業扶貧開發項目投資額不斷增加,規模效益漸漸釋放。截至目前,58個貧困縣已經實施和落地開工的項目233個,涉及總投資799.23億元,總投資億元以上項目152個,佔到開工建設項目總數的2/3。
在城鄉統籌發展方面,我省組織開展了城鎮擴容提質大行動、大縣城建設、百鎮建設工程等城鎮化重點工作,2011年到2013年累計完成城鎮市政公用設施建設投資1160億元,城鎮用水普及率、燃氣普及率、集中供熱普及率、污水處理率、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和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等指標大幅提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2013年我省城鎮化率為52.56%,近三年平均增幅為1.5個百分點,高于全國1.36個百分點的平均增幅,也高于我省“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1.19個百分點的水平。
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全省持續實施六大造林工程,每年造林450萬畝以上,森林覆蓋率年均提高近1個百分點。近兩年全省地下水位平均回升0.94米,水質優良斷面比例持續提高。2012年,全省11個省轄市環境空氣質量全部達到國家二級標准,2013年全省環境質量繼續明顯改善。2010年到2013年,全省萬元GDP能耗降幅分別為4.6%、3.55%、4.15%和3.8%左右,均順利完成全年預定節能目標。
回望四年所走過的路,風風雨雨,一路艱辛,卻也有前所未有的收獲,可謂是轉型跨越一路歌。
非煤產業的比重大了,工業新型化亮點頻現;農民的收入增了,農業現代化彰顯特色;城鄉之間的結合緊了,市域城鎮化縱橫演變;天地山水的環境變了,城鄉生態化立體治理。尤為可貴的是干部群眾改革創新的意識大大增強,轉型跨越成為全省上下的共同認識,着力“四化”成為干部群眾的自覺行動,山西真正找到了一條經濟可持續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的陽光大道。
今年以來的經濟下行壓力,再一次讓我們感受到市場經濟的嚴酷性、經濟結構的脆弱性和加快轉型的緊迫性;同時也使我們深切認識到,當下的山西經濟正處于轉型期、換擋期、陣痛期,遠未到談笑凱歌還的時候。然而,有這四年的實踐,有這四年的積累,我們有足夠的勇氣和信心邁過這道坎兒,近期實現2014年經濟運行止緩回穩促增,遠期實現轉型跨越戰略目標——一個全新的山西。
挑戰與機遇並存,現實與夢想同在。
全省父老鄉親們,讓我們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