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广东 > 本地新闻

“谁来种地”叩问农业长效发展与改革

2014-03-13
来源:人民网

  去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抛出“未来谁种地”的大课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对此进行阐述和部署。这对我国农业农村长效发展和改革有着深远影响。

  以广东梅州为例,近两年农业“用工荒”现象愈发普遍,特别在梅州金柚、平远慈橙、嘉应茗茶等主导产业布局集中的区域,农忙时节“抢工”现象愈演愈烈。2013年底,梅州市梅县区石扇镇柚园冬剪每亩300元打包难觅技工,即使简单的开沟施肥每亩150元打包也难觅杂工。除了技术性的生产管理外,近两年柚子、橙子、油茶等收获季节,简单的非技术性体力摘果、运果日酬100-120元都愈发难觅人工,而且从工人员平均年龄不断增长、平均劳动效率日益下降。此外,农业下游链条中的加工、包装、仓储等环节的用工也是捉襟见肘,日益紧张。

  梅州全市521万人,农业人口387万,农业人口比例很高。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农业用工荒却如此突出,而且愈演愈烈,全省乃至全国其他区域的情况就可见一斑。

  近些年,城乡二元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改变着农业生产要素与环境。表现在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和非农化,留守的农村务农人口净数、从业农民劳动体能和效率不断下降,从业人员平均年龄不断增加。以梅州为例,农村7-8成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或向城镇集中,留守老人和妇女成为了当前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发展中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导致全国像梅州这样的山区地级市成为了劳动力输出重地,农村“空巢”、“候鸟”、“撂荒”现象愈发突出。这是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必经阶段,是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机械化、商品化等提升发展的过度阶段和预备期。这个阶段,“谁来种地”成为了一个全国性的紧迫议题和必须突破瓶颈。

  借鉴国内外的发展经验,科学剖析三农现情,我认为未来“谁来种地”有两大群体:一是以庄园经营为载体的职业农民(庄园主或各类经营主体),二是以家庭为单元的留守农民。具体到梅州来讲,就是“致富耕山”与“耕山致富”两大群体。这两大主体的衍化与分类,需要一个催化剂,那就是农业服务社会化。一直以来,国内农业服务一直以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服务为主,例如农业、林业、供销等政府大农业部门的全部免费、职能服务。未来,以赢利为目的的打药、施肥、采摘等“经营”性农业服务经营主体会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他们成立专门公司(或合作社)、招聘专业人员、培训专业技术、配套专业设备、提供专业服务,这种“五专一体”的农业经营性服务会逐渐补充和完善现有政府的“公益”性服务体系。

  “致富耕山”群体,就是从事一二三产业的个人或法人,积累了一定资金后,规模化集约土地、招聘专营人员、高端规划产业链条,以工业化的理念来运营农业产业。他们就是新时期的庄园主或职业农民。这些庄园拥有规模化平台和丰厚资金,完全有能力配套修剪、打药、施肥、采摘、运输等全链条的机械和技术,用机械手来提高劳动效率和解决用工荒问题。有些庄园甚至可以见缝插针辐射服务周边散园、散户。他们将会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标杆,是农产品变商品的主流载体,是安全食品溯源跟踪的主要抓手。

  “耕山致富”群体,是指未来仍选择农业谋生的散户留守农民。这些规模不大、数量不小的散户因土地分散、财力有限,全套购置和配套生产机械不现实,也无力为之。如何突破这一困境?花钱购买“五专一体”的农业“经营性”服务将会解决这一困境。未来,这类农民将会像市民订煤气、桶装水这样花钱购买农业产业整个链条的对应服务。他们会成为“致富耕山”群体的稳定合作者。

  总之,像梅州这样的山区地级市,“致富耕山”带动“耕山致富”的局面会越来越凸显。农业机械化和服务配套将会为两大类从业群体有效解决“谁来种地”问题。未来,除了传统的产、销农业公司类别外,将会衍生出很多分门别类的“服务”性公司(合作社),他们的出现必将大幅度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分割和社会化大分工的进程。对农业部门来讲,不但培育“致富耕山”领头羊带动“耕山致富”群体从业就业成为了将来的工作重心,而且未雨绸缪引导和培育“经营”性农业服务类主体也要加快进程。这些都是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抓手,也是我们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去年,梅州成全国首个全域推行农业服务社会化探索的地级市启动了“经营”性农业服务探索,大埔县9个企业(合作社)成为首批试点。

  (作者系梅州市农业局局长)

[责任编辑:朱劍明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