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党的十八大对社会救助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指明了发展方向。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也指出,要“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
十八大一年来,自治区民政部门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工作的规范管理,从健全机制、完善手段、强化监督等方面全力做好各项社会救助工作,全区社会救助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部分指标走在了全国前列。全区社会救助实现了由传统单一的基本生活救助向制度化、复合型、全方位救助的转变,以城乡低保、农村牧区五保为基础,专项救助为支撑,临时救助为辅助,覆盖城乡、项目多样、功能整合的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为城乡困难群众编织了一张基本生活“安全网”。
城乡低保:保障标准排在全国前列
家住赛罕区人民路街道办事处仕奇社区的解利平一家是千千万万个享受低保的家庭之一,每个月低保金虽然不多,但对于这个不幸的家庭来说,是主要的生活来源。
解利平前年打工时腿部受伤,至今不能干重活。祸不单行,他的儿子去年又查出腰椎脊柱侧弯,一年内光保守治疗就花去十几万。儿子要上学,又要治疗,自己又不能出去工作,妻子挣的钱无法维持生活,解利平愁得整夜睡不着觉。社区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为他们一家三口申请了低保。“我们一家三口每个人每月可领取低保金280元,3个人加起来就是840元,一年就有1万多元了,可帮了我家的大忙了!”解利平说。
截至去年11月末,我区月均保障城乡低保对象201.79万人,共下拨城乡低保资金45.73亿元,比2012年增加6.37亿元。加上各地配套资金,全区累计支出城乡低保资金48.3亿元。保障标准达到月人均444元和年人均2962元,分别比上年提高59元和379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0元和776元,排在全国第7位和第6位。
五保供养:集中供养标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76元
2013年,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提标顺利完成,经加权测算,全区集中和分散供养实际标准分别达到年人均6138元和3343元,分别比上年提高1280元和520元,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五保供养对象的基本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去年前三季度,全区为8.78万五保对象累计发放供养资金2.16亿元。根据民政部统计,我区全区农村牧区集中供养标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76元,排在全国第7位。
同时,自治区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工作的通知》,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了机构性质,配备了工作人员和管理经费,破解了长期困扰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发展的瓶颈问题,保证了机构的正常运转。同时,全区加大了对40张床位以下的供养服务机构的整合力度,全区集中供养对象的生活设施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医疗救助:前三季度支出救助资金4.81亿元
“马上要过年了,今年的医疗救助资金又快下来了。”家住赛罕区长隆湾小区廉租房的谢玉清乐呵呵地说。去年腊月二十八他拿到4000元医疗救助资金,一家人过了一个祥和年。
1997年,谢玉清和妻子双双下岗,1999年谢玉清患上肾病综合症失去劳动能力,2007年患上尿毒症,谢玉清一家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如今低保金一年比一年多,住上了廉租房,医疗救助力度也越来越大,谢玉清一家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由于需要照顾丈夫,谢玉清的妻子无法出去工作,今年也被纳入低保。“医保报销后,做一次透析72元,一个月做12次共864元,我们俩每月能领到低保金803元,今年还领了1500元的贫困家庭购药代金券,再加上马上要到手的至少4000元的医疗救助,看病负担减轻了不少。”谢玉清说。
去年前三季度,全区共救助像谢玉清这样的城乡患病困难群众171.13万人次,共支出医疗救助资金4.81亿元。同时,自治区进一步加快推进医疗费用“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目前,全区所有旗县(市、区)已完成即时结算系统的安装工作,并有82个旗县(市、区)开展了即时结算服务。
学生救助:帮助1.62万名贫困大学生
去年考上乌兰浩特市兴安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孙晟玲永远都不会忘记,父亲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的激动和纠结。从襁褓中嗷嗷待哺到如今考上大学,身患残疾的父亲独自拉扯了她19年。“爸爸这些年为了照顾我受了很多苦,我不想再为难他了。”当懂事的孙晟玲想放弃进大学的机会的时候,社区工作人员告诉她低保家庭考上大学的学生可以获得6000元的一次性资助,孙晟玲高兴坏了。“这6000元钱,第一年的学费、住宿费、书费都够了,我终于能踏进大学的校门了。”孙晟玲激动地说。
2013年,全区通过纳入城乡低保和一次性救助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城乡困难家庭大学生的救助力度。全区一次性救助贫困大学生1.62万人次,支出救助资金4491.7万元,其中:自治区财政下拨1000万元,盟市和旗县配套3491.7万元,人均一次性救助水平达到2773元。
比对系统:让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得到救助
2013年11月29日,全区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推进会在呼和浩特召开,各盟市分管社会救助的工作人员参观了呼和浩特市本级、赛罕区和土左旗的家庭经济状况实时比对系统。
近年来,我区各地为准确核定低保申请人的家庭收入,采取了入户调查、邻里走访、信函索证、群众评议和社区公示等方法,但仍然存在部分家庭收入无法准确核算的问题。居民家庭经济状况实时比对系统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该系统主要是通过民政部门与多部门资源共享,建立起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对社会救助申请对象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和财产状况,包括房产、车辆、社保、税务、就业、公积金等多项信息进行全方位的核对。
目前,呼和浩特市、通辽市、兴安盟等11个盟市和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本级以及63个旗县(市、区)分别成立了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配备了工作人员,落实了工作经费。88个旗县(市、区)定期开展业务数据手工核对,14个旗县(市、区)实现系统实时比对。
“家庭经济状况实时比对系统,有效提高了收入审核和家庭财产审核的准确性,从根本上杜绝了关系保、人情保,让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得到救助,保证了社会救助公平公正。”自治区民政厅副厅长王守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