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以重点项目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稳中向好述评
2013年,在遭遇“经济严冬”的困难条件下,内蒙古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为中心,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综合施策稳增长,全力以赴调结构,坚定不移促转型,经济发展呈现出稳中向好良好态势,长远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要在选准方向、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建设、城乡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引进和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好基础。”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自治区党委九届五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
出台系列政策,改善投资环境
形成抓项目、促发展的强大合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是“气候”,资金是“候鸟”,哪里环境好,哪里政策好,哪里开放程度高,资本和要素就往哪里跑。
“保持投资稳定增长,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年争取新开工项目总规模达到1.7万亿元左右。”在2013年初的自治区“两会”上,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任务目标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5月4日,自治区党委召开专题会议,全面研究部署重大项目建设工作,决定对重大项目建设实行月调度、季分析、半年总结、年终考核的工作推进机制。不久后,自治区与中央企业和地方重点企业合作座谈会暨重大项目推介会召开,自治区及有关盟市分别与国电集团、中粮集团、中国铁路总公司、华能集团、大唐集团等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签约项目涵盖有色金属、能源、高新技术、化工、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等多个行业和领域,涉及项目36个,签约金额达3763亿元。
与此同时,积极呼应国家战略,主动争取国家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增加投入。坚持推动战略合作,吸引央企、区外企业和周边省市来内蒙古投资。去年新开工的4个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中,3个即为央企和区外企业投资。
一年来,自治区“关于加强行政效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满洲里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清洁能源输出基地产业发展规划”、“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发展规划”等一系列促进产业发展、优化投资环境的政策、规划相继出台;不断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大力简政放权,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03项,清理规范各类收费项目116项,减少企业负担近40亿元;加快国有资本重组与调整,组建自治区地质矿业、能源建设、交通投资3大集团,研究出台电力市场建设方案,启动邮电通信及铁路运输业营改增试点,加大资源税改革力度……
一道道阻碍投资的体制性障碍被破除,投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形成抓项目、促发展的强大合力,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不断落地。为确保在建项目如期建成、早日达效,拟建项目尽快开工、早日建成,自治区还从机制上加大项目推进工作力度,实行“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人马、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重点在建工业项目的月通报、季督查、半年协调和年底考核制度。同时,在项目服务上,大力营造亲商爱商富商的浓厚氛围,创造有利于各类投资者发展创业的良好环境,确保项目快落地、快开工、快建设、快投产、快见效。
重视项目、抓好项目、干成项目
成为各级各地的行动自觉
多年来,投资对自治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在70%以上。因而,对于总量偏小、欠发达的内蒙古来说,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既是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发展、强区富民,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在对各自的发展定位、发展路径、发展优势进行深入思考、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全区各地结合当地的产业发展和资源禀赋等实际情况,紧紧牵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积极寻求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的突破口,把规划变成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落在地上的具体项目。重视项目、抓好项目、干成项目,成为各级各地的行动自觉。
对于一直以重化工业为主的资源型城市乌海而言,在推进项目建设中实现转型升级,显得尤为紧迫。
经过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煤田火区灭火等一系列的阵痛,乌海市经济实现了改天换地的蜕变,形成煤—焦—煤焦油—煤化工产品、煤—电—电石—电石化产品、煤—电—特色冶金产品3条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产业链条。沿着这条路径向高端挺进,乌海顺理成章地成为在建的国家重要煤焦化和氯碱化工生产基地。
赤峰市抢抓机遇,精心谋划,争取投资1377亿元建设32个重点项目,成为全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引擎。
满洲里市围绕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这一目标,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推动试验区建设的有效载体,总投资超过500亿元的157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创历史之最。
通辽市构筑“南钢北铝”两大增长极和15个特色工业园区,以培育壮大煤电铝、玉米生物技术、农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新能源等十大支柱产业为基础,精心筛选出23个重点项目并逐一制定了建设规划。
阿拉善盟以重点园区建设为抓手,确定实施投资额亿元以上工业重点建设项目27项,涉及盐硝化工、煤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能源6大领域,总投资1047亿元。
工业基础薄弱的兴安盟,以投资拉动、项目带动为引擎,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推动一批项目落地开工。实施的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年内竣工68项,当年完成投资280亿元。
不久前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呼伦贝尔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利用自身优势,积极规划项目,逐步汇聚了煤电化、冶金加工、生物制药、装备制造、农畜产品深加工、高新技术、新型建材等产业,正在向工业产值超千亿、财税收入过百亿目标挺进。
一批在建、续建重点项目也开足马力加快建设——
国家和自治区重点水利建设项目—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进入二期导流、拆除上下游围堰、封堵导流明渠、蓄水发电的施工关键期,截至2013年11月,泄洪闸已经全部投入使用,电站上游面基本装修完毕,保证电站正常蓄水的土石坝及相关工程修筑完成并验收合格。
中国石油呼和浩特石化公司调整进度加快生产,在2013年的最后一天,将3281吨京五标准汽油发往北京。油品抵京后,经过检验完全符合标准。至此,该公司油品首次走向首都市场,向清洁能源生产输出的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而在此之前,该公司120万吨/年汽油质量升级项目配套建设的3套装置全面投产,并生产出了合格的国四标准汽油……
在内蒙古大地,以“8337”发展思路为遵循的项目建设,千帆竞发,有序推进,一个个项目开始“流金淌银”。
攀“高”结“贵”,
追“清”求“净”,
抢“新”争“先”,
重点项目建设捷报频传
在2013年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单上,有这样几个令人振奋的数字:30条高等级出区通道全部打通,境内高速公路里程达到4080公里,建成一级公路5578公里,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1万公里,高速公路和铁路运营总里程跃居全国之首。
与此同时,我们还创造了自治区交通建设史上的多个第一:第一条双向8车道高速公路改造完成;第一条新建双向6车道高速公路顺利通车;18座跨京包铁路分离立交成功实现转体施工;平地泉立交互通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枢纽互通;G18荣乌高速准格尔黄河特大桥被誉为“内蒙古第一斜拉桥”……辽阔北疆敞开开放的大门,广袤草原不再遥远,南联北开、承东启西的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回望内蒙古高速公路的建设历程,犹如与时间赛跑的时代列车,越跑越快—从1993年开始建设第一条高速公路到完成总里程1000公里,用了12年;再到总里程达到2000公里,又用了4年;再到总里程达到3000公里,又用了3年;而从2012年的3000公里到2013年突破4000公里,仅用了一年,这是内蒙古谋巨制、绘宏图,凝心聚力建设现代化大交通的第一份答卷。
2013年,内蒙古紧紧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五大基地”建设,全区新型煤化工、现代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等基地建设规划全面完成,一批高水平的产业项目相继落地开工、加快建设。前11个月,风力发电量增长35%,规模以上化学工业增长33%,有色工业增长15%,装备制造业增长10.6%,农畜产品加工业增长12%,旅游业总收入增长22.4%,云计算、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全面提速。各地深入实施“只争朝夕抓项目、狠抓投资稳增长”经济决策,重点项目建设捷报频传——
攀“高”结“贵”。一批批项目高起点布局、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
包头稀土高新区,到处呈现出勃勃生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海创大厦”争分夺秒建设,备受关注的稀土产品交易中心加紧施工完善,与北京中关村战略联盟的新一轮合作也已经全面启动。
占地约4800亩、计划总投资200亿元、从诞生之日起就以“高端”姿态为人瞩目的中国兵器包头高端装备园,正渐现雏形。
追“清”求“净”。一批批项目宛若芙蓉出水,光鲜亮丽——
当PM2.5污染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十面“霾”伏的困境再一次警示人们,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不能光是嘴上说说、纸上画画,而是已经迫在眉睫,需要行动。当北京市首次把支持赤峰大唐煤制气项目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时,作为北京第二大气源的赤峰13亿立方米对京供气项目的意义不言自明,它必将成为首都清洁能源改造的重要支点。
总投资800多亿元的鄂尔多斯煤制天然气工业园暨12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2013年7月24日在准格尔旗大路新区开工奠基。这是内蒙古继通辽煤电铝产业园、中天合创煤制甲醇制烯烃、中电投锡盟80万吨电解铝及深加工项目等重点工程开工建设之后,在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建设上的又一标志性项目。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优化华北地区的能源供应结构,改善北京等城市和地区的空气环境质量,将为自治区更好地服务于全国发展大局做出新贡献。
抢“新”争“先”。一批批项目跟踪经济新趋势,关注产业新动向,盯住科研新成果,先人一步、快人一拍,进军新领域,形成新产业——
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全区建成云计算服务器16.5万台,被工信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省级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和应用试点之一。
随着赤峰红山经济开发区被确定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之一,循环化改造项目不断推进,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品的种类及规模也在不断增加……
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2013年,内蒙古建立了重大项目专项推进机制,列入全区重大项目实施计划的623个项目实际完成投资4647.2亿元。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中天合创360万吨甲醇等13个重点项目获得国家核准,200亿立方米煤制气、伊泰200万吨煤制油等14个重点项目拿到路条,投资总规模达2700亿元。
刚刚闭幕的2014年全区“两会”明确提出,要围绕突破瓶颈制约、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强民生建设抓投资,加强交通运输体系、能源外送通道、水利枢纽工程和信息网络建设,大力推进“五大基地”重点规划项目,有效增加农牧业、基本公共服务、生态建设等领域投资。
面向未来,自治区在重点项目建设方面的决策更加科学,任务目标更加明晰,政策保障更加有力。
在科学发展、强区富民的征程上,内蒙古将鞍辔不解,马不停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