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官網 > 新疆 > 本地新聞

創造一切條件打開對話之路

2014-01-15
來源:新疆日報

  “怎樣結合文物行業實際,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带’戰略構想落到實處,心里壓力挺大的。”1月2日,自治區文物局局長盛春壽和記者見面沒一會兒就打開了話匣子。

  “絲綢之路是一條商貿之路,也是佛教傳播之路。”盛春壽說,各國商旅沿着絲綢之路來來往往的同時,也带來了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使得新疆成為無可爭辯的四大文明薈萃之地。

  盛春壽是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專業博士,在文物系統工作近30年,對新疆地上地下文物資源極為熟悉。他談到吐魯番在唐代通行24種語言,其中18種留下了文字記載。“可見當時的吐魯番的的確確是個東西方交流的繁榮都市。”他認為,新疆處在古代絲綢之路重要地段的區位優勢是無可置疑的。

  2013年10月21日,自治區人民政府、國家文化部和文物局在京召開“全國文化文物對口援疆電視電話會議”,與會領導都提到了“絲綢之路經濟带”背景下的“絲綢之路文化带”建設問題。盛春壽認為:“文化遺產在‘絲綢之路經濟带’的建設中將發揮獨特而不可或缺的作用。”

  新疆處在絲綢之路中間段,如何才能更有作為?盛春壽認為應該認真挖掘“絲綢之路文化带”的深刻內涵,加強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之間的合作交流。比如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絲綢之路天山廊道起始點”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進展很順利,已通過聯合國遺產委員會專家現場考察。項目進行中各國官員、專家一起開會、商討,達成共識。從某種意義上說,聯合申遺既是一項文物遺產的工作,也是一個國家戰略,工作實施中不同國家人與人之間形成對話和心靈的溝通。

  “‘絲綢之路經濟带’的文化建設要跳出新疆看新疆,要有‘國際視野’。要把新疆各項事業的發展放在全國乃至國際背景下來加以認識。絲綢之路沿線的國家在許多方面與我們有互補性,必須相互交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盛春壽主張在涉及中亞問題時要慎用那些源自“以我為中心”的提法,“如果沒有踏踏實實走出去、請進來等方面的交流、溝通及視野的拓展,想當然地謀划什麼思路,在具體實踐中極有可能脫離實際的。”

  盛春壽坦言,新疆以往文物保護研究思路更多是從新疆本地着眼,盡管也提“東西方交流”,但做法上是有局限的。對外走出去較多的是美國、法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與中亞地區的合作交流是極其有限的。“‘絲綢之路經濟带’戰略為文物事業走出去指明了方向。文物部門利用自身行業優勢在走出去和請進來方面應該發揮其獨特的排頭兵作用。”

  盛春壽說,新疆文博事業發展,自改革開放以來也經歷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一個發展過程。“這個發展過程中,我們也與法國、日本等國家的同行合作過。因為我們始終堅持‘以我為主’的對外合作原則,這些合作項目助推了新疆文物事業的發展。那麼我們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合作交流也必須堅持“以我為主”的原則,相互溝通,相互了解,相互欣賞,共同發展。盛春壽回憶起1993年哈薩克斯坦在我區舉辦過一場油畫展,看的人並不多。後來新疆石窟壁畫的臨摹品也在哈國藝術館展出,說實話,看的人也不多。究其原因,是中哈兩個國家的人對對方的歷史、文化缺少了解。

  新疆文物行業走出去是國家戰略的一部分,僅靠新疆文物行業自身的力量是不夠的。這一方面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國內相關科研院所的智力與科技支撐。新疆已經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浙江大學、西北大學這樣一些在中亞研究領域頗有建樹的國內研究機構和院校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利用新疆的文化與地緣優勢,共同開展對周邊國家的考古研究。

  盛春壽說,請進來與走出去,都需要搭建合作的平台。中國—亞歐博覽會和新疆國際舞蹈節就是非常好的現有平台。我們要利用好這一平台廣泛進行交流與合作,特別要關注文化產業的發展。“我們在台灣舉辦了一次文物展覽,带去了90多件文物,他們很快就能開發出30多種相關的文化旅游產品。”盛春壽感慨,相比之下,我們文物衍生品的發展是滯後了。

  “文物事業在‘絲綢之路經濟带’建設過程中是可以有大作為的。”盛春壽用這句話概括他的很多想法。(完)

[責任編輯:李寧 ]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圖片新聞 點擊排行 更多>>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