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边那树红杜鹃
——“本禹精神”在贵州大山深处青春接力绚烂绽放
90后志愿者韦京东给孩子们上英语课。
青春接力
“喂,请问是李雨琦吗?……大雪封山了,你们这几天的生活怎样?”记者问。
“乡里刚刚给我们送来了很多白菜、萝卜、还有几斤肉……够我们吃4、5天啦。”电话那头传来欢快的笑声。
12月15日早晨,百里杜鹃管理区飘起了今年的首场大雪,含苞的漫山杜鹃树银装素裹,傲雪迎春。我们不禁想起支教团的志愿者们。昨晚,就在他们的厨房里,记者看到的只有土豆,那是他们的主菜。
12月14日,从百里杜鹃管委会出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来到了百里杜鹃管理区大水乡大石小学。10年前,记者来过这里,这所学校是一所破旧的木瓦房,如今已经变成了教学楼、操场、围墙等齐备的花园式学校。学校负责人介绍,是徐本禹离开后,当地政府出资30万元加上华中农大出资的8万元资金修建起来的。
在一间装满书籍的图书室里,华农大学第八届研究生支教团副队长韦京东正和其他成员们一起讨论备课。这里没有网络,每天晚上,聚在一起讨论各自班级的孩子,互相交流备课成为他们的主打节目。
大石希望小学坐落在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大水乡最偏远的大石村,百里杜鹃管理区成立之前属于大方县管辖。这所学校六个年级的学生有96个,离学校最远的孩子每天上学需步行近两个小时,冬天里昼短夜长,他们天还没亮就出发,晚上天黑才能到家,天天带着手电筒上学。
10年前,华中农业大学学生徐本禹放弃攻读公费研究生的机会,来到这里义务支教,成为当地的第一名志愿者。
2005年,徐本禹返校读研,华中农业大学决定每年在被保送研究生的本科毕业生中,选派志愿者赴当地支教一年,将徐本禹的爱心行动延续下去。从2008年开始,志愿者兵分两路,同时在大石希望小学和本禹希望小学支教。
循着徐本禹的足迹,曹建强、田庚、董桥锋、周宏、徐佳怡、艾芳等一批批支教大学生不断交接手中的接力棒,用爱的雨露滋润着山乡。截至目前,华中农大派出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共计9批54人前往百里杜鹃支教,数百名学生接力开展支教、技术服务、社会调查活动,组织近百名种植、养殖、园林规划等学科的专家学者赴百里杜鹃指导,每年还为百里杜鹃培训10名乡村教师,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活力。
目前在大石村的这一批9人属于第八届支教团,在大石小学有5个人,箐山小学4个人。经过母校严格的层层筛选,他们于今年7月底来到大石小学,从学长们的手中接过“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的爱心接力棒,为大山深处持续输入新鲜的气息和爱的教育。
“我们这队里最大年龄是1989年出生的,最小的1992年,我最小。”韦京东显得有些不好意思,虽然年纪最小,但小伙子言谈举止显得很精神。在大学期间就担任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的他,内心涌动着一股渴望志愿服务他人的暖流,不顾母亲的反对,选择到山区支教。
来到大石小学支教近半年的时间,支教队员们已经慢慢适应了这里的气候,他们来自不同的省份,有云南、黑龙江、山东、湖北、安徽……“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却成为队员们共同的心声。
“我们坚持做好每一件小事,也许我们所带来力量的有限,但至少我们可以给孩子带来希望。”来自湖北广水农村的程祥显得有些腼腆。他指着图书室边上的一张桌子,桌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文件夹,里面是前几届志愿者留下来的资料、日记和一些活动方案。
“有了这些资料,我们能详细了解这里的情况。”老家是黑龙江佳木斯的女孩李雨琦用的手机号码是前几届志愿者留下来的。为了方便与外界的爱心力量联系,这个号码一直沿用到现在。前不久,他们刚刚接收了一个爱心团队的图书捐赠,上千册崭新的图书运到学校里,然后队员们用简易的木架做成书柜,建起了一个图书室,方便孩子们借阅课外书籍。
梦想种子
“其实人和树是一样的,它越是向往高处温暖而光明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而潮湿的土地。”在90后韦京东的日记里,写着尼采的这一句名言。穿着雨鞋、打着手电筒、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前去家访,是每一届志愿者的必修课。
每天放学,队员们不时跟随孩子们走上回家的路,挨家挨户进行家访。“当我看到孩子捧着热腾腾的烤玉米说‘老师,给你吃’时,当我看到孩子在小土房里认真做作业时,我的心里既感动,又难受。”来自山东青岛的吴跃沉默了许久说。
从9月份开始,两个月时间,队员们经过96次家访,制定了一份详细的学生信息统计表,在这份表上,清楚地记下了每一个孩子的年龄、生日、身高、鞋码的大小……这样不但方便教学,还便于联系爱心团队对孩子们进行帮助。除了在两所希望小学担任教学工作外,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还承担着几个爱心基金的发放工作。在华中农业大学,脱胎于“华农贵州支教基金”的红杜鹃爱心社每年都会收到一些爱心捐助,同学们还通过收集废品等方式筹得一些资金,他们将这些钱用于资助当地贫困学生。
在三年级里,一个名叫王丽霞的小姑娘走进韦京东的视线。这个小姑娘成绩较差,但美术课特别认真,画得很好。韦京东找到王丽霞谈心,才得知13岁的王丽霞成长在一个残缺的家庭,她的母亲6年前就离家出走,父亲远在金沙挖煤挣钱,只有爷爷奶奶照顾姊妹3个。韦京东告诉小姑娘她画得很棒,但要按时交作业,努力学习才能考上大学。王丽霞用力点了点头。从那以后,王丽霞每天都按时交作业,每天画一幅画送给韦京东。“我们的努力,就是要启发他们对知识,对这个世界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小伙子说。
正是通过志愿者们这样一点一滴的关心,孩子们每一天都过得积极乐观。志愿者们还组织学生成立校报组,定期更新学校的黑板报,他们还沿用首届支教志愿者曹建强用一个扩音器、一台录放机做成的“广播电台”,广播由学生自己挑选、编辑、朗读的校园歌曲、小故事。
“在大石小学,你能看到孩子们敬着队礼大声地向老师鞠躬问好,校园干净整洁。”大石小学的老校长王成范自豪地说,在当地,大石小学的孩子很受初中学校的欢迎,因为他们成绩好、见识广、普通话说得好。在全乡13所小学综合测评中,大石村小学每年都名列前茅。
天色渐晚,图书室里的两个日光灯忽明忽暗,记者把采访阵地移到乡里的一家小餐馆,乡里的干部告诉我们,他们把本禹希望小学的4名志愿者接到一起聚个餐。
听到这个消息,队员们立刻兴奋起来。李雨琦告诉我们,这几天路滑不好走,卖菜的车来不了。他们已经连续4、5天没有买到菜了,每天变着花样吃土豆。
爱是给予
年轻人们聚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席间不知是谁谈起梦想的话题。在本禹希望小学支教的队员贾倩说,前不久他们做了一个活动,要求每一个留守儿童写一张小小的梦想卡,50张梦想卡几乎没有重复的梦想。“有的孩子写到想要一双溜冰鞋,还有的想要一个漂亮的小书包,一盒宝宝霜,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一个孩子写到想给爸爸妈妈打一个电话。”贾倩说,我们每个人都被孩子们单纯善良的内心所感动,我们也在尽最大的努力去满足孩子们的心愿。
课间带着孩子们做游戏,叫他们唱歌,队员们还联系到爱心团队为学校捐赠了20台电脑,教孩子们学会电脑,如果孩子们想和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通电话,队员们就用自己的手机帮他们接通。
“其实我们的中国梦就是帮助孩子们实现每一个微小的梦想。”队友张申鹏接过话头,这位来自安徽池州农村的男孩学的是工商管理和企业管理专业,听说大石村成立的一个大葱合作社遇到了挫折,他准备将调查情况汇报给自己的导师,帮助村民们找到解决的办法。
付出爱心,看到的是那一张张充满童真与快乐的脸庞。队长李俊睿说起一个让他感动的故事。高兴扬是一个小个子男生。一个周六,高兴扬来学校补课,看到志愿者们午饭吃的菜是土豆,就记上心里。周一中午,李俊睿准备做饭,看到厨房里一大背篓的菜,有土豆,白菜还有青椒。他感到很惊讶,不知是谁放到这里的。到了下午放学,看到高兴扬悄悄地把自己的空背篓背走了,看着他小小的身躯被背篓挡住了一半的背影,队员们的眼眶湿润了。
李俊睿在日记里写到:爱是相互的,这些孩子的淳朴和善良,让我更认定,这一年支教是一生无悔的选择。
性格有些内向的队友唐海洋的脸蛋红扑扑的,这位来自河北唐山的女孩开始轻声哼唱起来,队员们跟着一起大声唱起来。老校长王成范显得有些激动,他告诉我们,这是一位作家写给徐本禹的歌,歌名叫“天边边那树红杜鹃”,每一个大石的孩子都要会唱这首歌,这是他们的校歌。
歌是这样唱的:……天边边那树红杜鹃,默默地开过了多少年;天边边那树红杜鹃,悄悄地开成了一大片……
志愿者的精神正像红杜鹃花悄悄地开成一大片,传递着一批又一批人。
薪火相传
小小的办公室里,一台取暖用的电器“小太阳”散发着橘黄色的光,将人们的脸庞映照得红晕晕的。7、8个人围坐一圈,大伙七嘴八舌地表达心声。“我们要用实际行动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志愿精神薪火相传,为大石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大石村村支书高关卫说。大石村村支书高关卫、村委会主任高崇树、大石村小学的王校长、雷勇老师等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回信。
高关卫与徐本禹相识10年。“徐老师当初就在我家吃住了一个多月,直到找到新的住处。”支书口中的“徐老师”就是指徐本禹。全村老小都知道“徐老师”,他们像家人一样地相处,经常叫徐本禹去家里吃饭。
高支书的儿子高焕龙当初是徐本禹教过的学生。“徐老师”一直谆谆教导高焕龙:要好好地读书,掌握本领,回报爹妈的养育恩情,回报社会。在高焕龙小小的心里种下了远大的志向。在2012年他考上了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安全管理专业。在学校他也自觉的参与到志愿者活动中去。
村民王成亮的女儿王敏、高发祥的儿子高家毅去年都考上武汉的一家职业技术学院。“都是徐老师当年教的学生,离开大石村后,他一直跟娃儿们有联系,每次都叫他们好好学习。”高考结束后,徐本禹根据他们的分数,建议去学一门实用的技能,并联系了学校。按大石村老人的传统观念,女娃儿家用不着读书,反正早晚要嫁人的。是徐本禹及后来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们用心的浇灌,让山里的孩子有了实现梦想的追求。村里的女孩子也纷纷考上高校。“这几年考出去的娃儿有11个!”支书的口气里满是自豪。
友爱、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在孩子的身上得以展现——相信走出大山、开阔了视野的孩子们告别的岂止是自卑、封闭,丰富多彩的生活将拥抱大石村的孩子。
2006年,徐本禹应邀到毕节学院演讲。台下,一个瘦小的年轻人专注地将徐本禹所讲的每一个字听到心里边去了。他就是正面临就业选择的应届毕业生雷勇。
本来,雷勇已经被大方县东关乡学校录用,东关乡离城近,经济条件比大石村好上一大截。听了徐本禹的演讲,雷勇决心追随志愿者的足印,到大石村小学去当一名小学老师,锻炼了自己,让自己成长。
时光飞逝,雷勇在大石村扎根整整6年。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来了又离开。雷勇一直坚持着那三尺讲台。他是永不“换防”的志愿者。社会捐助的物资运来了,他都与大学生们一起搬运。因为大水乡离黔西县城更近些,他在黔西县城买了房。按揭买的两室一厅才拿到钥匙,新家就成了省外志愿者的基地。解决了华农大支教的师生吃、住的问题。常言说,心相近,人相近。同样的理想、同样的价值观,应该是他们携手前行、深深信任的注解。在雷勇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志愿者身上,我们看到了“做与思”的良好互动。
“做与思”的良好互动还在大石村村民的身上得以展现。去年,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在毕节进行。百里杜鹃管理区是主会场之一。下辖乡镇的群众齐上阵,有的当会场引导员、有的搞后勤服务、有的上台表演。也没有报酬,家里的农活都全放下了。村民们纷纷说:人家外人(指志愿者)都来帮我们,现在正是我们回报社会的时候了。
临行前,在大石村村委会办公室的墙上,记者看到挂着的一块镶着红色木框的绿色的铭牌——“大石村志愿者服务制度”,上面规定了志愿者服务必须遵守的7条纪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已经渗透到村务管理中去,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工作。
大水乡作为“本禹精神”的发源地,传承“本禹精神”已有10年。大水乡党委政府尽量压缩办公经费发展教育事业,2013年斥资30余万元用于奖励爱岗敬业的教师和品学兼优的学生。
本禹精神的传承史,就同时是百里杜鹃管理区的创业史,也是百里杜鹃精神的锤炼史。“本禹精神”点燃了百里杜鹃11万干部群众敢为人先谋发展、创先争优促跨越的激情。百里杜鹃管理区从大方县和黔西县托管的4个乡,原属边远地区,基础差、底子薄、贫困程度深。自2007年底成立以来,百里杜鹃始终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活力,以本禹精神鼓舞干劲,通过6年的奋力拼搏,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从740元跃升到5841元。继2013年10月11日成功获得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之后,在今年12月成为首批公示的39家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之一。
雪花仍在漫天飞洒。“雪这么大,杜鹃花还开得出来吗?”我们问,老支书高关卫笑呵呵地指着路边的一丛杜鹃树的花苞说,杜鹃花像人一样,要经过“十月怀胎”的过程才能绽放。雪越大,来年花开得越艳丽嘞。
“本禹精神”在贵州扎根整整10年,恰如杜鹃花般充满勃勃生机!
【记者手记】
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20周年暨第28个国际志愿者日,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消息传来后,在徐本禹支教成名的地方、“本禹精神”的发源地——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及大方县引起强烈反响。
今天的徐本禹,已然成为中国志愿者的一面旗帜,而大水乡作为“本禹精神”的发源地,传承“本禹精神”已有10年。回首这10年,上百名支教志愿者大学生在志愿者服务赛道上接力,为渴望知识的农村孩子插上翱翔的翅膀。他们的精神感动着更多的爱心志愿者和地方干部群众。
“本禹精神”在贵州大山深处生根发芽,绽放出了绚烂的精神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