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中醫】「無竹使人俗」話說竹的藥用

2021-07-31 16:26
來源:香港商報副刊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有一首詠竹的詩,曰「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古人拜竹為清高脫俗之象徵,是一種精神高雅之追求,古代許多著名畫家常以畫作來表現這種情操。

    蘇東坡對竹的酷愛是出名的,他把生活之餐中肉與竹相比,認為竹的地位比食肉更為重要,「無肉令人瘦」只是使人瘦。而竹對人精神上陶冶情操有重要作用,強調對竹的鍾愛,寧可不食肉,也不可一日居無竹。寫出了古代文人雅士對於竹的高雅情趣。

    竹在許多文人中甚受歡迎,欣賞之處,莫過於其清香高傲之氣。而且竹四季長青,無限生機、品種繁多,具有觀賞價值,諸如鳳尾竹、紫竹、斑竹、金竹、青竹、湘妃竹、佛肚竹、小方竹等。竹也是一種菜肴,嫰苗竹筍,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又有鮮美口感,江南地區有一美味佳肴,名為「醃篤鮮」,用鮮鹹兩種肉與鮮竹筍相「篤」(慢火久煮),肉鮮味無比,竹香撲鼻,深受美食家的青睞。

    竹子入藥是有典可查的,竹筍有利水、益氣、養胃、祛痰的功效,對消化不良、肺熱咳嗽、熱病煩渴、小便黃赤都有治療作用,同時還可防治麻疹。現代研究認為,它含有高蛋白質和纖維素,對肥胖症、心血管病患者是一種有益食品。

    竹葉:以鮮品入藥最佳。既可單味泡水作茶,又可複方應用。中醫認為,竹葉,味甘、淡、性寒,入心、肺、胃經,有清熱除煩、利尿清心之功效。適用於熱病傷津,暑熱傷津引起的口乾煩渴,心經實火、尿赤口瘡、小便灼熱、淋瀝澀痛等症。《傷寒雜病論》中的竹葉石膏湯,是治療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外台秘要》中的竹葉湯治療煩熱口渴;《太平聖惠方》中的竹葉粥,用於治療小兒內臟風熱、精神不寧。古今方中,用竹葉居多,《藥品正義》讚竹葉:「清氣分之熱,非竹葉不能」。

    竹衣:是竹竿的內衣膜,可治療喉啞勞嗽。《景岳全書》中有竹衣麥門冬湯方一首,以竹衣配麥冬、竹瀝、竹葉茯苓、桔紅、杏仁、桔梗、甘草等,對癆瘵、痰吼、聲啞有顯效。

    竹瀝:淡竹莖用火烤灼後流出的液汁,《本草衍義》中說它是「痰家之聖劑」。《本草選》中說它是「陰虛有大熱者仙品」,《本草逢源》說竹瀝能「善透經絡,治筋脈拘攣」。成為治療中風痰迷、驚風癲癎、壯熱煩渴和破傷風的要藥。古醫籍《備急千金要方》、《全幼心鑑》、《廣利方》、《古今錄驗方》等,都有具體運用竹瀝的方劑。

    竹茹:是竹子莖桿除去外皮後刮下的中間層,入藥尚有淡竹茹、青竹茹、竹皮、麻巴、竹二青等之稱。竹茹具有清熱涼血、化痰止嘔之功用。古今醫家運用的心得頗多,有不少經方、名方、驗方,如《金匱要略》中的桔皮竹茹湯,竹皮大丸,《類證活人書》中的青竹茹湯,《備急千金要方》中的淡竹茹湯,《聖濟總錄》的竹茹湯,《三因方》中的溫膽湯,《濟生方》的竹茹膏,都分別記有治療煩熱、嘔吐、呃逆、痰熱咳喘、吐血、衄血、崩漏、惡阻、胎動、驚癎的功效。

    竹實、竹心、竹黃、竹精也有藥用價值,竹實有益氣作用,陶弘景說其「狀如小麥,甚可為飯」。竹心清心除煩、消暑止渴。竹黃清熱豁痰、涼心定驚。所有熱病神昏澹語,卒中痰迷中風不語,小兒驚風抽搐者可用之。

    另外,在竹中築巢的竹蜂、食害竹的竹蠹蟲,也是治病的藥物。竹蜂有清熱、化痰、定驚治療小兒驚風,口瘡咽痛之效。竹蠹蟲可治小兒頭瘡。就連竹子被蛀後的蛀屑,可治聤耳、出膿、水燙火傷,對濕毒膿瘡皮膚病都有效果。(文:吳文豹)

 


筆者簡介:吳文豹教授,前香港大學中醫學院副教授,從事中醫臨床、醫學教學55年。曾在滬時從業西醫骨科臨床經驗達17年。在中醫骨傷、推拿、針灸及中西醫結合領域頗有造詣。對臨床、教學有獨特見解與理論學說。

[責任編輯:副刊]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